时间:2019年08月23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始于东晋时期至南北朝时期的饮茶文化的积淀,为唐代茶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以唐代陆羽的著作《茶经》为主要评判标准的茶文化,已勾勒出人们对唐代茶具的认识,而在法门寺地宫众多金银器茶具出土后,才真正填补了人们对唐代茶文化史上的空白。在唐代众多金银器物中,甚至于唐代茶具中,茶匙显然是并不起眼的,但却是唐代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茶具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茶匙的欣赏与研究,总结唐代人对茶匙制作工艺的设计与审美趣味。
关键词:唐代;茶文化;法门寺;茶匙;审美趣味
一、中国唐代茶文化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叶最初是药的一种,用于为伤口消毒。汉宣帝神爵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9年,王褒撰写的《僮约》中,可以看出在当时饮茶已经在中产阶级中流行了起来,而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在唐朝中期左右,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对饮茶之道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在这时饮茶方式也已经定型。饮茶生活配套的茶具器物是唐代茶饮文化普及的重要标志,茶具从日常生活通用饮食器皿中脱离出来,成为专用于饮茶的器物。
在《封式闻见记》中说道,陆羽首创了“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我们不难看出,在那时茶具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的家庭陈设之物了,有一整套完备的茶具藏于家中,则会受到他人的羡慕。在城市有身份人家,茶具成套缺一不可,当时把饮茶和茶具看作是种高尚的文化生活。
1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云:“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倾于精爽健,乎似氛埃灭。不和别观书,但宜窥玉札。
2”可见饮茶的风气在文人阶层也是十分流行的。陆龟蒙的茶友皮日休,同样是一位诗人,他的《茶中杂咏》十首与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是唐代茶文化的写照,对后世茶道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流传下来的画作中,也有一副关于煮茶饮茶的画作《萧翼赚兰图》,这幅画真切的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较为直观的向我们展示了唐代人烹煮饮茶时所用到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的方法与过程。可见,在唐代中国饮茶文化的盛行,使得茶具也成为当时十分流行的器物。
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匙
在我国茶具历史上,曾有过一些十分特殊的茶具,随着历史的发展与饮茶习惯的变化,其实用功能逐渐消失,成为以欣赏为主的物品,多供后人观赏与收藏。而恰恰是它们,在曾经的历史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茶匙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一般将茶具分为三种,制茶用具、烹茶用具和藏茶用具。制茶用具也就是在采摘茶叶及晒干、清理并制作成茶饼时用的器具,烹茶用具是将茶饼碾碎成末、烹煮直至饮用过程中所用到的器具,藏茶用具也就是储存茶叶用的器具。而茶匙是烹茶用具中的一种。也有根据宫廷和民间来划分茶具的,而宫廷所用的器物最能映射出唐朝审美的主流。
在上世纪80年代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曾出土宫廷用具,唐僖宗为进奉佛祖舍利而送与法门寺的众多金银器、琉璃器及传说中的秘色瓷等,其中出土的烹茶用具茶匙有银质鎏金飞鸿纹匙子一只(也称银则,量茶末后入煮时用),银质鎏金流云纹长柄匙子一只(煮茶时用于击佛),唐代宫廷统治阶级和中产阶级贵族使用的茶匙十分精致,材料也十分昂贵,多为金、银等贵重金属,即金银器。
三、唐代茶匙的审美趣味
从法门寺地共宫出土茶匙的制作来看,唐代统治阶级及上流社会、官僚们为了彰显它们显赫地位,不仅在衣着、居住、出行等方面有较多的礼节与讲求,在生活器具、烹煮饮用茶具的使用上,也十分讲究。首先体现在材质上,法门寺出土的两只茶匙质地高贵,均为银质鎏金材质,银质鎏金比纯金坚固而又比纯银华丽,中和了金与银共同的优点,可见在选材上用心良苦。其用自然及其稀少而在社会领域极具权威性的金银构成审美对象的材料,茶具质地本身就是十分高贵的。
法门寺地宫出土金银器的审美时,将其总结为“华贵美”,是一种奢华贵重的美,或者说是华丽富贵的美。喜爱贵重金属的趣味与雍容华贵之气的盛唐之风显然是相得益彰的。唐代是我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百姓生活也较为富裕,统治阶级讲求的皇家气派,在茶道精神上体现为金银器,百姓虽受其审美的影响,却使用不起,也有在民间传唱着《好了歌》: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可见人们对金银的渴望之情,不管是作为制作器皿的材质还是通行货币,金银都是最华贵的。当然,这两只茶匙不仅材质昂贵,在做工方面也十分精巧。
造型的精巧不言而喻,简练中不失奢华,这也与唐人追求豪华气派有关。茶则和茶匙的造型设计都是十分合理的,茶则用于量茶入煮,则面相对较大,向下凹度较深,则柄呈弯曲的弧状,而接近则面的柄的部位弧度较大,方便盛取茶末并观察盛取茶末的量并入煮;茶匙用于击拂茶花,因此匙柄长且直,匙面较为小巧,凹度较小,长度、大小及其重量都充分契合了茶匙的功能性。在功能性十分到位的同时,它们也极其有形式美。
茶则造型较为灵活,呈扁长状,曲线状极富美感,有逞娇呈美之姿态。茶匙造型规整,银质柄及鎏金花纹凸起,使平直的匙柄富有变化,造型纤细流畅,有轻盈精巧之灵气。由此可见,唐代金银工艺造型之严谨,技术之高超,真可谓是巧夺天工。这里可以总结为“工巧美”,是一种精巧细致之美。茶匙做工的精与巧不仅仅体现在造型上,还在装饰纹样的添加上。茶匙上的纹饰之趣味在于取自然之美,饰金贵之物,是一种“自然美”。
与前代不同,唐代文化具有包容性,思想开放,多元文化的融汇及宗教思想的传播,使他们乐于去欣赏和利用自然之美,这不仅在唐诗上有所体现,茶具器皿上的图案纹饰也是很好的体现。飞鸿纹、流云纹、藤蔓纹、莲蕾纹都是汲取了自然之美,它们带有大自然的生机,还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流动之感,重复中富有变化,静中有动,极富韵律,这不仅是装饰的韵律,更是人生的一种韵律。这里可以总结为“韵律美”。这两件由文思院所打造的器物巧妙地迎合了那时唐人所喜爱的阴柔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延续性的,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风俗文化,审美情趣也是一样的。
在人本身上,表现为以柔顺、静美、温婉、和悦的女子为美,也一改以瘦为美的风气,更偏爱丰盈之美。在唐诗中,温庭筠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等,都有着绮丽、婉约的女性之美。器物上,茶则与茶匙精致小巧,各个部分都制作的纹丝不乱,从整体造型到部分花纹图案装饰,与并且男性的豪迈、粗狂之美相比,它们的阴柔之气更加浓厚。
这种阴柔之美不仅仅是从外表的造型、色彩、装饰上表露出的,更在于一个时代的人的精神注入,或者说是审美品味的融入,茶匙的制作工程中,工匠在自身技艺与审美表达的同时,主要迎合茶具使用者的审美趣味,显然晚唐宫廷之人普遍喜爱那种阴柔之美。茶匙的色彩之美也是吸引人的。在《易经》的《千字文》中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一句,天是黑色的,土地是黄色的,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土地十分重要,土地对人们来说代表着生命与希望,他们也会将这种感受寄托于黄色上。
金色似黄色,有光泽且明亮,使人联想到日出的光辉,与“天子”的名号相呼应,并且象征着皇权,深受皇家贵族的喜爱;银遇毒变色,可以用来试毒,在勾心斗角的宫墙之内,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人们心中银白色象征着纯洁、真挚、庄严和永恒。在佛教中金色与银色是十分神圣的,人们所说的“佛光”便是金光,也似银光。茶匙是银质鎏金,颜色光泽明艳动人,我将其总结为“色泽美”。
唐代是中国各宗教文化混杂的时代,对各种文化都具有包容性,并且思想十分开放,统治阶级也支持宗教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儒、释、道三教上,在茶匙上便有所表现。莲蕾纹是佛教常用装饰纹,而飞鸿纹与流云纹也都包含道家思想的意旨,有鸿鹄飞于蓝天流云之意,而银质鎏金飞鸿纹匙子上的联珠纹是隋唐时期十分盛行的装饰图案,它来源于萨珊波斯的袄教,传入唐代后多用在刺绣纺织物上。这也可以看出唐代人审美能力高,且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不仅仅在宗教上,民族文化也同样多姿多彩,融合中原文化、草原文化及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得不感叹唐朝文化的包容性。这里我将其总结为“包容美”,包之,容之,使纹饰有多元文化之美。
四、其他茶匙
还有一些茶则,是用海贝、蛤蜊壳或铜、铁、竹制成的,为官僚、商人和百姓使用器物。金银器数量稀少且贵重,是统治阶级使用的。而民间及市井也有饮茶的习俗,对茶具也有需求,他们使用茶具的较为廉价,制作工艺也较为粗糙,形态多样,虽不比宫廷茶具,却也独具一格。这些茶则,器型饱满,造型简练不失气度,与宋代相比,唐人喜爱饱满之物具,装饰也相对繁杂,工匠对这些茶则形状的把控,图案的添加上,色彩的选择上,无不映射出唐人的审美趣味。
百姓、文人和商人所欣赏的是一种健康之美、丰厚之美、成熟之美、淳朴之美,可以说这种审美的形成深深影响着唐代文化的发展。如果说宫廷审美是社会的主流审美,而官僚、文人及百姓审美是不可忽视的干流,它们受到了主流审美观念的影响,却也保留了它原有的本与真。
五、总结
本文以法门寺出土的两只银质鎏金茶匙为主要研究对象,点到越窑茶匙及其他的一些茶匙,试图探究唐代茶匙制作手工艺中的审美趣味。以宫廷审美观念为主流的唐代审美,并将其总结为材质的华贵美,造型的工巧美,纹饰的自然美和韵律美,器物本身的阴柔美、光泽美和包容美;与宫廷相对的百姓、文人的审美趣味(也就是民间的审美趣味)则偏向于丰厚美、健康美、成熟美和淳朴美。唐代茶文化本身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茶具茶器也值得我们耐心探求。
参考文献:
[1]唐•封演.《封式闻见记•饮茶》.
[2]王郁风.《唐代饮茶风尚,茶具文化及对世界的影响》.
[3]唐•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煮茶》.
[4]林培民.法门寺唐代茶具审美简论[J].农业考古,1995(02):172-174.
[5]邓天开.辨析唐代的“以胖为美”——唐代女性审美观的演变及其原因[J].西安社会科学,2010,28(06):94-95+133.
审美方向论文范文:论审美能力的理论建构
摘要:审美能力是美育理论中极具特色的范畴。以往对审美能力的理论建构大都以分析心理要素的方式进行,但在范畴的架构上存在着些许差别。为推进审美能力的理论建构,采用新的方法与视角是必要的,结构主义方法、心理动力学、审美发展研究、神经美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