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数字影像技术在行业博物馆的应用

时间:2019年09月12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专业特色鲜明的行业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线下实体场馆和线上虚拟展馆综合应用以静态图片、动态图像和虚拟影像等主要数字影像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其记录、研究和传播行业历史文化的效率。但目前该领域相关应用发展不够均衡、方式简单陈旧、移动互联网推广

  摘要:专业特色鲜明的行业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线下实体场馆和线上虚拟展馆综合应用以静态图片、动态图像和虚拟影像等主要数字影像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其记录、研究和传播行业历史文化的效率。但目前该领域相关应用发展不够均衡、方式简单陈旧、移动互联网推广乏力。行业博物馆自身应当加强相关课题研究和综合投入,探索与社会合作开发数字影像应用模式。行业主管和政府综合管理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在资金支持、平台建设和激励引导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行业博物馆;数字影像;应用分析

博物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对公共文化的投入逐步加大。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一些部委、行业、企业开始重视对自身的历史溯源和文化构建,并希望借此扩大社会影响,直接投资建设了一批行业博物馆,同时大量具有相同定位的民间行业博物馆也应时而生,在推动行业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行业本身的专业性限制,以及不同于文博系统隶属关系的管理机制性缺陷,目前,相当一批行业博物馆展览陈列方面手法相对陈旧单一,公众宣传教育方式固化僵化,与其设立的初衷定位和公众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引发了部分行业博物馆是否值得存续的质疑。在数字化与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和利用好数字影像技术,有利于优化行业博物馆各关键工作链条,在藏品管理基础建设和展览宣教功能拓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行业博物馆概念界定及应用数字影像技术的必要性

  (一)行业博物馆概念界定

  行业博物馆的定义可归纳为两类区分模式。

  一是在国家文物局及文物管理系统博物馆年度统计中,按照主管部门或实际占有人将博物馆性质定性为“文物”“行业”与“非国有”三大类。其中“行业”类博物馆指隶属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以及国有企业的由非文物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截至2018年底,我国5354余家博物馆依此划分为“行业”的约占16%,文物部门管理的占59%,其余“非国有”约占总量25%。

  二是陆建松在《行业文化与行业博物馆》中对行业博物馆定义为:“行业博物馆是指专门从事某一行业相关文物标本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的机构。它利用特殊的行业文物,以其特有的展示手段,阐述该行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达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1]

  相比较前者按照隶属关系区分,本文采用后者更加清晰科学的行业博物馆定义。行业博物馆在具有收藏、研究、教育等方面功能的同时,更承担行业历史资料收藏、行业文化研究和行业体系内外教育的功能。具有标杆意义的行业博物馆昭示了该行业在本地的优势地位以及由此衍生的产业集群引导、特色旅游和会展经济功能,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具有特殊的作用。

  (二)行业博物馆应用数字影像技术的必要性

  行业博物馆因其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决定了其展陈、教育表现手段和技术要求的多样性。数字影像的嵌入丰富了行业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信息表达,使行业博物馆在承担好保护文物和宣传行业历史责任的同时,能够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让文物活起来需要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于行业博物馆的研究管理展示与传播中。

  数字影像技术能够让严肃高冷的行业博物馆走向大众化,将专业的行业文化知识转化为普通观众都能理解的信息,扩大共享信息人群范围。行业博物馆普遍实体空间受限,数字影像技术可以扩充展厅容量、深化陈列主题。同时,文物采用数字影像技术,可以让观众不受时空限制,通过数字设备放大观察甚至虚拟触摸文物,在填补藏品实物表现不足以及丰富观展体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行业博物馆应用数字影像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笔者在问卷网发放有效问卷118份,分析现阶段行业博物馆受众对文物展示传播方式的喜好。统计显示,动态影像展示传播是大多数受众的首选,占79.66%,互动媒体和图片分别为67.8%和57.63%,文字展示和其他占27.12%和8.47%。由此,笔者认为,博物馆受众相较于文字更热衷多样化的数字影像形式。

  行业博物馆应用数字影像技术的意义:一是留存或将损耗的文物信息。文物藏品存在本体损坏、性状改变、信息损失的风险,如有些文物纹样、织物、涂层或颜料每展出一次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剥落和氧化,需要在实施保护初期通过数字影像采集留存。二是增加展示容量和信息维度。通过数字影像采集技术以高清晰的影像形式展示给观众,可以有效解决行业博物馆普遍馆内面积小、文献类藏品内置信息的分页展示等问题。

  三是提升公众观展体验。借助数字影像交互功能,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公众理解专业性较强的行业文化的观展需求;四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功能。通过数字传播技术满足更多非现场公众观展和研究需求,实现博物馆行业教育功能效益几何式扩大。

  二、数字影像技术在行业博物馆中的应用

  目前,行业博物馆的传统保护修复与展示传播模式已不能满足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及公众需求。对展示有限行业文物的博物馆必须要综合利用先进技术,还原隐形的行业历史文化,将静态的博物馆资源动态化,为观众提供深刻良好的观展体验。既要基于沉浸式的信息供给,又要通过网络传播方式打破时空禁锢。因此,行业博物馆数字影像技术应当从应用技术和应用方式两方面进行研究。

  (一)应用技术

  盛希贵在《影像传播论》中将“影像传播”定义为:“影像传播是指通过光学装置、电子装置、数字装置和感光材料、记录装置等感受光线,将由对光的反射造成的被摄物的外形和光的投影通过化学反应、电子脉冲或电磁场中的变化获得图像,并记录下来、存储在媒介中,必要时,再进行复制或使其重复呈现出来的‘物的影像’。”[3]25。

  数字影像技术在行业博物馆中具体应包括静态图片、动态影像和虚拟影像等。静态图片,是指实物藏品数字化拍摄技术有效克服传统胶片媒介拍摄存储的缺陷,将文物通过数码照相机或二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数字成像,并对图像使用后期软件进行高清晰处理的方式。因其传输速度快、后期编辑灵活、存储介质成本低以及保存长久等优势,在行业博物馆数据采集和保护中运用最为广泛,整理无破损的文物藏品的数据信息时,可直接使用批量图片处理软件简单快速地转换照片格式,调整图像亮度和尺寸,批量修改文件名等。

  此外,在对残损、污渍、褪色等修复处理、信息补全方面,利用图像修复处理软件系统虚拟复原文物初始外观,视觉效果真实、美观,实现了残损文物的“重生”。这也是各行业博物馆最主要的辅助展览陈列方式。动态影像,是指摄像机产生的图像信号,用数字信息再现实物。主题影片作为行业博物馆中辅助的展示传播手段,与视听效果相结合以弥补传统展陈中图文结合的想象性不足的缺憾,与现场实物对照结合展示,导读藏品的历史价值、关键特点和文化内涵。

  虚拟影像,即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藏品时能获得精准的点数据集合,并通过计算机处理重建获得文物藏品的三维模型,所得图像仿真性强,细节刻画较准确,精确展示文物的不同角度。相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比较陌生、专业和枯燥的行业博物馆利用三维图像技术可为模拟复原文物藏品所对应历史节点的时空环境、生产过程和用途等,对公众全面了解该行业历史提供形象直观的参考,对行业系统内部人员的研究提供内容信息。或使用3D打印机就能够打印出1∶1的实物模型进行模拟修复,减少修复时对文物可能造成的二次破坏的风险。

  (二)应用方式

  长久以来,行业博物馆的专业性与观众存在沟通壁垒,需要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将行业文物恢复到历史时空中,带给观众以现场感。因此行业博物馆建设中,针对线下实体场馆和线上虚拟场馆需分别选择适用的数字影像技术。线下实体场馆。

  首先,行业博物馆实体展陈是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照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成的。[4]246目前,除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大部分设置了以播放影像资料为主的简易剧场和数字影像互动展示设备。例如,中国水利博物馆设置了观影体验区,宣传片《传承》通过对近10个水利名人家族进行采访,研究梳理其族裔的迁徙和文化演进,大力宣传水文化,对中国水利博物馆内藏品的展示内容提供了有益补充。

  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厅设置开放式剧场,分为丝绸之路概述、陆上丝路、海上丝路、草原丝路和一带一路五个视频版块,系统展示古代丝绸之路对推进世界文明的巨大影响。中国财税博物馆的财富中国展厅中设置多个互动体验区,对古代社会财富产生的工艺流程进行排序组合。同时结合动漫、图形、声音和文字等各种方式,用生动的卡通形象来叙述故事,诠释相关行业文物内涵,内容浅显易懂,并通过巧妙构思的剧情设定,充分调动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好奇心,进一步拓展公众服务的广度。

  其次,观众在观展时使用导览平台,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文字全面介绍藏品,方便观众根据自我需求了解相关藏品信息。中国财税博物馆大厅内设立的3D藏品展示导览仪就是利用三维扫描建模。

  最后,部分行业博物馆已引入虚拟实景技术(VR、AR及MR),革新了单一的传统展陈方式,不再是内容的单向传达和表现,而是营造环境,让观众参与其间。[5]行业博物馆由于其特殊性,在运用VR技术还原场景、利用AR和MR对现有藏品和环境进行补充、解读和动态化演示,既有互动性又可以有效解决行业文物文献存世稀少、现有文物文献对解读行业历史对应性不强、以及部分行业领域受众狭窄、专业性过强和内容枯燥等问题。线上虚拟场馆。

  (1)网站。

  博物馆通过应用于电脑端的数字媒体宣传平台进行网站宣传,目前依然具有重要作用。杭州的行业博物馆中除中国印学博物馆依托西泠印社网站没有自建独立网站外,其余的行业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门户网站。行业博物馆网站主要围绕对外宣传和观众服务等内容设计版块,主要有基本情况介绍、馆藏精品文物网展、馆内动态资讯、业界展讯、学术成果、相关法规、在线服务等。

  作为行业博物馆展示传播的重要平台,网站图像在数字影像化应用中越来越迎合现代人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不同性质博物馆的网站界面也会使用针对性图像。例如,中国财税博物馆网站主图即为一组反映清代征税方式重要改革“自封投柜”的雕塑图片,中国水利博物馆官网则用象征治水的龙施雨沛建筑图片作为主图,中国丝绸博物馆利用中国风浓郁的代表性丝绸藏品构成首页装饰背景,具有鲜明的行业文化特征。

  此外,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刀剪剑、扇、伞博物馆)以高精度三维全景图为基础,呈现于互联网上,更方便快捷的将行业博物馆的信息传递给观众。电子类出版读物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编辑制作的《西湖绸伞寻踪》《炉火纯青》《运河文化之旅》可供观众下载研究,以异于传统读物的传播方式有效增进大众对博物馆展示对象的认识,加深其影响深度和受关注程度。

  (2)虚拟社交平台。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64.41%的观众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了解各类博物馆的主要途径,通过报纸、杂志的等达到16.10%,通过朋友介绍和其他的观众分别比例为9.32%、10.17%。从以上数据可看出,互联网、微信公众号是观众了解各类博物馆的首要渠道。当前大部分行业博物馆推出的微信订阅号,发布消息普遍采用图文结合,富有美感、内涵深刻的图片能快速吸引读者眼球,提升二次传播的概率,增强读者对博物馆订阅号的使用黏性。

  如中国茶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分为“中国茶叶博物馆”官方公众号和“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外围公众号。其中官方公众号封面与内容均以图片作为展示,功能菜单有“展厅导览”“数字展厅”和“藏品赏析”栏目,全景影像展示博物馆外观、内部各展厅以及部分精品文物,便于观众通过手机初步了解博物馆情况。“微互动”下还设有“随手拍”栏目,观众通过手机及时拍摄上传场馆照片,实现与官网的互动。而抖音、微视等社交平台与数字影像技术相衔接,可以从单向沟通转向双向或者多向。

  (3)智能服务平台APP。

  利用室内无线定位、空间数据库、移动互联网、数字影像等多种技术的融合与应用,公众可以通过APP的使用充分了解行业博物馆的藏品和设定主题路线。中国丝绸博物馆的APP还增加了文物图像自动识别展示、文物知识内容“超媒体”呈现等功能,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只需用手机的摄像头对准藏品,就能显示出相关信息,为观众提供更为新颖有趣的观看体验。

  三、行业博物馆中数字影像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杭州“十二五”末共有博物馆85家,计划“十三五”期间增至100家,已基本建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院)体系,聚集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行业博物馆。通过对杭州行业博物馆调研发现,数字影像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全国行业博物馆阵营普遍面临的问题。

  (一)数字影像技术应用不均衡,呈两极分化现象

  杭州部分行业博物馆数字影像应用效果较好,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伞博物馆为例,蕴含丰富知识性与趣味性的互动影像项目相当密集,几乎所有知识点都有对应的数字影像展示设备,观众体检感强,可信度高。但是,除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刀剪剑、扇、伞博物馆)、中国财税博物馆、中国水利博物馆等以外,还有相当比例的行业博物馆在线上线下展览传播中较少应用数字影像技术,观众可观性差,难以有效反映杭州城市行业文化的特点和优势。

  个别博物馆数字影像项目屈指可数,且基本没有互动体验操作,滚动播放的视频画质音效差、艺术性不强,题材挖掘深度不够。一批博物馆未注册微信公众号,若干博物馆注册有公众号却未发表任何相关的图文,真正有效使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只有约二分之一。部分行业博物馆网站建设不够健全,信息量不足且设计艺术性不强,面孔生硬,影像质量一般,互动性不强。

  (二)数字影像数字呈现方式与内容设计相对单一

  杭州部分行业博物馆数字影像技术应用较多,但是方式上新颖度不足。大部分馆内未使用VR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如其他省市博物馆中已应用的冷光源透明液晶触摸膜屏幕技术,未在杭州行业博物馆尝试。在影像内容上存在行业内容深入不够、细节抓取不足、关键环节缺失等薄弱环节,习惯于再现宏大历史背景时,叙事手法囿于宏观讲述,忽视深度描述个体行业文物和具体事件在当时时空环境中的专业再现,对于文物的行业信息专业展示存在普遍性不足。

  四、行业博物馆应用数字影像技术的对策建议

  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要充分运用信息、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博物馆、远程教育网络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实施中国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研究制定中国数字博物馆项目发展规划,集成和开发以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珍贵馆藏等为核心的科研、教育、科普及全社会的数字博物馆资源,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博物馆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

  按照规划和要求,行业博物馆在今后数字影像技术应用方面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许多关联性课题需要研究。随着公共文化资源和受众的群体细分,下沉式服务是满足分众需求的必然趋势,数字影像技术不仅是博物馆传统展陈方式的补充和延伸,更是对博物馆社会功能全方位“立体重塑”的关键突破口。

  与发达国家行业历史文化研究保存方兴未艾的现状横向比较,我国行业博物馆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完善的关键阶段,文物文化管理部门、博物馆从业者和技术研发机构必须“敢破”“敢立”“善创”“善融”,抓住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第三次浪潮”的时代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地位,以新的视野紧扣数字影像技术带来的全新变革,发挥出行业文化驱动引领的杠杆功能。

  参考文献:

  [1]陆建松.行业文化与行业博物馆[J].博物馆研究,2001,(4).

  [2]人民日报评论员.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人民日报,2014-07-09(15).

  [3]盛希贵.影像传播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李四达.互动装置艺术的交互模式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8).

  博物馆人员评职可参考论文:论博物馆学术研究在原创展览策划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类展览推出的频率不断加快,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原创临时展览,已经成为博物馆基本陈列以外的重要组成。如何认识学术研究在博物馆展览中的优势,做好原创展览的策划,是我们亟待讨论和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实现博物馆教育、研究、传播诸多功能的基础。总之,博物馆原创展览的策划应当注重展览的学术研究定位,充分利用其优势,发挥博物馆的研究功能,将博物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和融入社会公众需求的大范围内,这是博物馆原创展览策划创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