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年09月20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探索高校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教育措施: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观;加强宗教知识宣传,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信仰的本质;依法加强高校宗教管理,营造良好科学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探索高校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教育措施: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观;加强宗教知识宣传,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信仰的本质;依法加强高校宗教管理,营造良好科学的育人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

宗教信仰

  信仰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价值信仰,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日趋多元,宗教问题日趋凸显,宗教已渗透大学校园,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1]因此,探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

  针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河北高校为例,根据范桂森的调查分析,有13%左右的在校大学生有信教倾向,其中有11.5%的人经常参加宗教活动,有21.3%人偶尔参加活动。[2]以福州地区高校为例,根据廖志城、谢小芬的调查分析,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人数就占到了被调查总数的30.98%,[3]并呈现出信教行为隐蔽、对宗教兴趣浓厚等现象。

  以河南地方高校大学生为例,根据岳宗德调查结果显示,24%的大学生不定期参加过宗教活动,仅有3%的大学生定期参加宗教活动,完全信教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不到4%,且大多与自身的民族传统和家庭背景有关,大部分学生只是对宗教感到好奇,了解甚少。[4]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根据赵图雅等人的调研显示,关于“大学生潜意识里对宗教信仰意向”的问题,64.4%的大学生会选择佛教,19.6%的大学生选择基督教,13%的大学生明确目前有宗教信仰,仅3%的大学生选择没有宗教意向。[5]

  以西部多民族聚居区(青海省乐都区)大学生为例,根据王永智、王牡丹等的调查,277名大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宗教信仰的占43.1%,不信宗教的占56.9%。[6]比如有学者在对浙江省内不分区的12所高校的研究中发现有“11.7%的学生明确认为自己信仰宗教,8.5%的学生经常去宗教活动场所。”[7]

  以陕西某高校为例,信仰宗教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8%。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不论是在东部发达地区高校还是西部高校,不论是在普通高校还是民族学生集中的高校或地区,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较为明显。陕西省高校众多,在校大学生人数较多,宗教信仰大学生人数也相当可观。从数量和人数上看,大学生中的宗教信徒人数呈显出继续增长的事态,已经发展为高校必须面对的情形,必须引起特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因此,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高校必然高度重视,加强教育引导。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大学生信教中存在的问题

  从许多学者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总体上呈现理性化趋势,对国家的宗教政策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对其它民族的宗教表现出尊重和认同的态度。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大学生对宗教的认知比较模糊,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不够了解,仍存在盲目信教的现象;二是部分大学生对国家宗教政策有错误的理解,对党员不能信教问题存在疑惑或不认同;三是大学生对宗教和科学的界限把握不够清楚。

  2、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周围环境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全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社会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全世界的宗教思潮也走进了中国的国内,旧和新的利益机制、秩序规范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的同时,宗教思想理念的冲突和矛盾长期共存。宗教思想的差异有时候愈演愈烈,其中受宗教影响的更多是大学生。

  大学生接受各种各样的宗教思想的碰撞,加之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与信仰的迷茫,在大学生活中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困惑和困难。据赵图雅、赵雅斯等调查,信教大学生中跟随同学加入的占17.2%,还有的26.7%的大学生因生活感到迷茫困惑与周边人发生矛盾时在校外加入宗教。[8]大学生的精神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从而导致变成宗教信徒。

  第二,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知识的获取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根据多数学者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统计分析,大学生信仰最多的宗教类别与其父母和亲属信仰的宗教类别具有高度的趋同性,且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信教是受家庭传统及家庭成员的影响。

  据赵图雅、赵雅斯等调查,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中,有56.7%的是在父母家人信仰影响下加入宗教的,[9]这部分大学生从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且随着时间推移很难改变,且参加宗教活动的频率也较高、时间持久,宗教信仰也比较坚定。据范桂森的调查分析,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渠道中家庭原因占37.7%,内心需要、精神寄托的理由约占27.9%,消灾免祸、朋友宣传或介绍占19.7%,保平安的理由约占14.7%。[10]

  第三,大学生自身心智不成熟。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开放,渴望接受新鲜事物,并且能快速的投入。但是,面对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人生信仰、性格知趣和心理素质都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感到迷惘。随着大学生应试教育的结束,大学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以前所接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与对精神慰藉的渴求,使得大学生接触到宗教后,对宗教强烈的好奇心和宗教心灵慰藉的作用也成为吸引他们信仰宗教的原因。据调查,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认为信仰宗教使人有希望和精神依靠的人数最多,占调查人数比例的36.12%。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不足。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一直是我国各级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共产主义信仰”这一概念也为大学生所熟知。但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大部分大学生知之甚少,对国家所倡导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所耳熟能详,但却对宗教信仰的法律法规了解较少。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正面的理论说教,轻反面的问题剖析,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难以满足学生的思想成长。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应对策略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国宗教会议上强调:“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11]因而,面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新型态势,高校应当坚持“管”“导”结合的工作方针。

  1、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观高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信仰,帮助他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观。在2016年全国宗教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2]

  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观,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的努力来完成。社会要营造和谐的氛围,积极营造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环境;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理性解决各种冲突和矛盾,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科学精神,以现代科学的理念去认识和解释社会上出现的许多复杂现象,不偏信,不盲从;家庭要营造宽松的氛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辨别是非及理性的判断各种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人格。

  2、加强宗教知识宣传,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信仰的本质据范桂森的调查分析,在不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中,在调查“信教与无神论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否冲突”时,60.5%的大学生认为有冲突,39.5%的认为无冲突。[13]引导信教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观、宗教价值观、宗教历史观”,把握新时期我国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既是维护我国的宗教安全、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国宗教会议上指出:“共产党员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严守党章规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14]高校要利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重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教育工作,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观点和方法,开展对宗教文化知识宣传的教育工作,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是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和知识讲座,在信教学生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使大学生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相关法律法规有较全面的了解。二是通过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等开展宗教教育,学习宗教知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清宗教的本质,对宗教信仰有一更加合理、理性的态度。

  3、依法加强高校宗教管理,营造良好科学的育人环境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国宗教会议上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广大信教群众。”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引导和管理,尤其是学校的统战、学生管理部门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党的宗教政策的宣传和引导,积极引导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依法管理高校宗教事务,净化涉及宗教因素的社会环境。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在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中,部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是“思想极度空虚、精神无所寄托、日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困扰无处释放和发泄、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情况下信教的。

  因此,高校要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和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抗挫抗压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人文关怀,经常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帮助学生合理解决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惑或难题,排出心理障碍,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真正使青年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心理温暖与关怀,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参考文献】

  [1][11][12][14]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04.

  [2][10][13]范桂森.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11.

  [3]廖志诚,谢小芬.现状与反思: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基于福建省属高校的调查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50-151.152.

  [4]岳宗德.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基于河南省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J].德育论衡,2017.3.50-53.

  [5][8][9]赵图雅,赵雅斯等.内蒙古师大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分析——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7.8.205-206

  文学方向论文范文:世纪之交的儒学泛宗教化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逐渐提升,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引起广泛关注。在中国历史文化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儒学是否可以宗教化”这个话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当今社会的历史虚无主义对弘扬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冲击,我们要牢牢坚守舆论宣传阵地,决不可后退;但同时,也要提防另一种极端观念——蒋庆先生在2005年提出的“儒学宗教化”。将儒学这种传统哲学转变为宗教的做法和历史虚无主义一样,本质上体现的是文化自卑而非文化自信,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