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网络时代大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路径研究

时间:2019年09月23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网络时代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网络传播与创新发展成为大学文化传承职能实现的重要选择。大学要充分发挥智库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积极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网络传播阵地,坚持实践传承为本,突出国际视野与地方情怀,构建要

  [摘要]网络时代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网络传播与创新发展成为大学文化传承职能实现的重要选择。大学要充分发挥智库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积极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网络传播阵地,坚持实践传承为本,突出国际视野与地方情怀,构建要素完整、良性运作的网络传播体系,加强合作创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大学职能;中华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世界推向了以信息化为重要特征的网络时代。网络以其巨大的信息承载量,能够实现教育主客体间的平等对话,成为人类传播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蕴含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大学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能使命,在网络时代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大有作为。

  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摆在大学面前的重大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以及政治理想。“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辩证思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仁礼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德行坚守、“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求学法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运动观、“满招损,谦受益”的成长启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务实作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亲情感恩等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教学相长、礼尚往来、锲而不舍、三思后行等源于先贤的优秀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现代人的行事作风,是现代社会应该继承与借鉴、发扬与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1]。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2]。继承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如何全面、系统、准确地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摆在大学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网络传播阵地建设要在国际视野与地方情怀上强化合作

  中华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是网络时代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途径之一。要“综合运用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4]。大学要善于借助网络阵地,创造性建设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特征和时代精神印记的网络传播阵地平台,把传统文化精髓融合时代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群。美国学者Cowan[5]提出公共外交宣传有三个层级,即“独白”“对话”“合作”,三个层级之间没有上下的区别,需要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综合运用。当前,中华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呈现“独白式”发展的特征,限制了传播广度。

  为此,要突破网络分享限制,建立无障碍对话的交流平台,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网络有效传播的实现。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具有较大国内影响力和传播力的网站或平台主要由官方媒体和地方传统文化研究会创建。

  官方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重点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战略意义、历史与现实价值以及发展途径建议等,主要是宏观层面的指导意见;地方传统文化研究会能够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开展论坛讲座、技能培训等,建立和完善传统文化网站,以影、音、图、文等多种传播方式传播优秀文化。

  研究协会还联合地方院校建立书院,开展国学文化线下教育和线上传播。各省研究会在网络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能力有强有弱,在网络阵地建设方面呈现“各自为战”的特点。各大文化网站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多集中在国学文化方面,具有很高的重复性,在融合新时代文化精神上缺乏全新表述,缺乏国际视野,未对国外优秀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借鉴。“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各领域的通力合作与协调共建,深化外部跨界与内部融合”[6]。

  开展传统文化网络传播阵地建设,要强化地方传统文化机构与大学间的协同合作。大学要协同地方文化机构,做好本土文化挖掘,建设具有国际视野与地方情怀、理念传授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具有吸引力和时代性的优秀传统文化网络阵地,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更广、更深入地传播。

  三、网络传播要以实践传承为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先祖留给中华民族最美好的礼物,是现代中国精神的生命之源。大学以其天然的传承优势,从这座宝库中不断地吸取营养,继承优秀基因,展示其精神魅力,产生巨大的思想价值。大学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揭开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直观地将这些优秀基因简洁地展示给全人类,以力行实践的方式促进其接纳与认同、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推动其广泛传播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

  但是,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力与我们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内容理解难度大,缺乏与现代人思维相适应的表述;二是技艺要求高,需要改造创新与发展;三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实践探索的热度不高与持续度有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挖掘这些宝贵资源的认识方法。文化源于实践,是实践的系统表述。文化是实践的产物,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其深刻内涵,才能切实领会其博大精深。

  要加强传统文化网络传播与实践传承的联动呼应。“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4]。网络传播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于具体的影、音、图、文之中,以故事、事件等为载体,展示给观众,引发短时的精神共鸣。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网络传播时,不宜做简单的内涵阐述,而要在意境烘托上下功夫,要把具体的案例生动地讲述给观者,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浸入人们的心灵。因此,我们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时要以现实土壤为蓝本,以演绎的形式引导观众身临其境。只有不断强化网络与现实的结合,才会引发更大的心灵共振,更有效地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构建完整的网络传播体系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全球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受到剧烈冲击,面临很大挑战。一是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否定传统文化的声音扑面而来。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呈现“短平快”的特点,严重影响传统文化对人自身修养的熏染效果。三是中华传统文化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其影响力和生命力严重下降。

  四是传统文化研究传承与创新发展措施不力,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消失、消解、扭曲、变异。因此,加强传承体系研究、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科学体系意义重大[7]。中华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是网络时代传承文化的重要方法。它依托网络,实现文化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与接受、循环与扩展。传播是人对思想理念认同后的自觉行动,具有主动性和持续性。接受是人对某种或某些思想理念的认同,具有被动型和过程性。

  二者同样具有方向性,传播是向外的,接受是向内的。“传播-接受”式的循环是良性的传承,反之,则出现传播阻断。从体系构建的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是包含传播者、接受者、传播工具、内容、方式、载体、保障体系等要素在内的复杂的交互体系,体系内各元素对体系的良性运行不可或缺。传播者与接受者是文化传承的主体,并可以相互转化。网络或者社会空间是传统文化传播的介质工具。

  大学校园传播表现为网络空间或课堂等,传播内容以影、音、图、文等载体形式表现出来。由于传播的方向性特征,可采用单向传输和双向互动的方式。当前,各类传播媒体多选择双向互动方式增强传播效力。此外,必要的保障体系,包括组织机构、运营队伍、法律政策、经济资助、运行体制、监控机制等,也是保证传统文化网络良性传播的重要措施[8]。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是一件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事,要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政治立场坚定、文化鉴别力强的管理队伍,建立由国家牵头、地方主管、大学参与、公司运营、社会监督的网络传播保障体系。

  在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构成体系中,人自始至终都是传播的核心要素。要不断地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认真发掘具有吸引力的传播内容,运用现代智慧加以转化、吸收,仔细分析接受者的文化特征,创新传播方式,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各类构成要素,使各要素间彼此协调、相得益彰,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有效传承。

  五、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加剧,必然引发社会文化思潮的激荡交锋,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自然受到影响和冲击。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及信息革命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文化产业对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综合实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将其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美国凭借着经济技术优势,将以好莱坞、迪斯尼、麦当劳、耐克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以文化产业链的形式,迅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区,使其成为全球大多数人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为保持本国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鲜明特色,我们要不断挖掘强化、创新发展自己的优秀文化,吸引人民、影响人民和凝聚人民,捍卫自身的文化安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客观科学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敬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敬重和珍视先人创造的优秀精神文化财富,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坚决维护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7]。

  中华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要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这既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战狼2》《流浪地球》等国产电影的成功实践证明,中国文化产业化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增强国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守住文化根基[9]。

  要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及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思维方式,创作具有吸引力和传播力、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且彰显时代内涵的文化作品。近年来,一批传统文化产业网络传播公司应运而生,一些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优秀节目引人注目,成为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共享中国古代文明成果的窗口。

  央视推出多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质节目,如《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谢谢我的家》《经典咏流传》《平“语”近人》等,承载了五千多年积攒下来的文化印记,并与现代人的生活巧妙融合,感染和熏陶着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它们有共同的特征:一是研究团队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二是对文化源的挖掘透彻;三是赋予当代价值,展示的文化精神切合当代人的心理特征,引发极大的心灵共鸣,展示强大的感染力;四是形式上不断创新;五是外国人的参与度明显增强;六是片段化传播特点凸显,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特点,易在网络中流行传播。

  这些优秀文化作品充实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数字资源库,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空间,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内涵。这些实践给我们许多启示:中华传统文化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一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借助高校的资源和科研优势,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延伸和拓展其符合时代特征的精神价值;二要建立强大的创新创意团队,把具有内涵的文化融入到作品创作中。

  六、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类智慧,拥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和强盛的生命力。在人类发展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大学要勇于承担文化传承使命,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把握网络时代的特征,建设辐射强度高、传播效果好的网络传播阵地,构建良性互动的网络传播体系,推进产业化发展与市场化运作,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促进世界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包容共鉴、友好和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9-25.

  [2]王伟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J].求是,2016(24):31-34.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4]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文化方向相关评职知识:传统文化论文可以投稿哪些期刊

  《新文化史料》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