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吉森大学李比希学派的历史贡献及其原因探析

时间:2019年12月06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李比希学派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吉森大学孕育出的著名化学学派。在李比希学派的带动下,吉森大学化学学科在有机化学和应用化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开创了现代大学化学教育的新时代,并且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化学人才,使吉森大学成为公认的化学圣地。

  摘要:李比希学派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吉森大学孕育出的著名化学学派‍‌‍‍‌‍‌‍‍‍‌‍‍‌‍‍‍‌‍‍‌‍‍‍‌‍‍‍‍‌‍‌‍‌‍‌‍‍‌‍‍‍‍‍‍‍‍‍‌‍‍‌‍‍‌‍‌‍‌‍。在李比希学派的带动下,吉森大学化学学科在有机化学和应用化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开创了现代大学化学教育的新时代,并且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化学人才,使吉森大学成为公认的“化学圣地”‍‌‍‍‌‍‌‍‍‍‌‍‍‌‍‍‍‌‍‍‌‍‍‍‌‍‍‍‍‌‍‌‍‌‍‌‍‍‌‍‍‍‍‍‍‍‍‍‌‍‍‌‍‍‌‍‌‍‌‍。

  李比希学派的学术贡献,得益于学派创始人李比希为学派确立了极具潜力的学术领域,得益于学派首创的以公共实验室为基础的全新的科研育人模式,也得益于以李比希为核心的内聚性学术团队的共同努力‍‌‍‍‌‍‌‍‍‍‌‍‍‌‍‍‍‌‍‍‌‍‍‍‌‍‍‍‍‌‍‌‍‌‍‌‍‍‌‍‍‍‍‍‍‍‍‍‌‍‍‌‍‍‌‍‌‍‌‍。李比希学派带动吉森大学化学学科成长为世界一流学科的发展历程,为我国大学培育一流学科提供了学术方向、学术核心和学术队伍等方面的现实借鉴。

  关键词:吉森大学;李比希学派;一流学科;化学学科;科学学派

历史学习

  19世纪20年代,以李比希(JustusVonLiebig)到德国吉森大学(GiessenUniversity)任教为起点,近现代化学史上声名赫赫的“李比希学派”开始孕育。19世纪50年代,在李比希学派的影响下,吉森大学已经成为欧洲公认的“化学教育圣地”,不但开创了有机化学和应用化学研究的新时代,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化学家,并且直接促成德国取代法国成为新的国际化学学术中心。[1]

  除了在化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外,作为近代大学史上以学派为中心带动所在大学所属学科跻身世界一流的典型案例,李比希学派还在大学史特别是大学学科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当前我国大学正在致力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在这一进程中,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李比希学派的学术贡献及其成因,对我国探索一流学科培育路径有着极为紧迫的现实参考价值。

  一、李比希学派的历史贡献

  (一)开辟了有机化学发展的新时代

  在近代化学史上,有机化学的新时代是由李比希和李比希学派开创的。19世纪初,“无机化学已经有了相当的进展,但有机化学却像是处于茫茫无际的荒野,几乎无人过问”[2]147-148。从根本上突破有机化学的发展瓶颈、促成有机化学在19世纪快速跃进的,是李比希领导的李比希学派。1824年,李比希从法国学成归国,到吉森大学任教。经过5年左右的准备,在完成化学实验室的创建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后,李比希带领他的团队成员于1829年正式将研究重心转移到有机化学上来。当时制约有机化学研究的关键瓶颈是缺乏一套可以精确并且重复分析有机物的可靠装置和方法。

  对此,李比希学派在前人基础上反复尝试,于1831年对有机化学分析方法做出了关键创新。他们采用一套经过改进的燃烧装置,借助新的实验方法,实现了对有机物组成元素及其比例的精确测定。[3]新的分析方法极大提高了有机化学的研究效率,此前“要想决定一种物质的组成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但是应用李比希的方法,一次分析只在几小时内就能顺利完成,简便到无法比拟的程度”[2]161。可以说,这套方法帮助化学界实现了极富成效的研究产出,是“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取得惊人发展的主要源头”[4]26,它被称作李比希赠予现代科学“最珍贵的礼物之一”[5]。

  以有机化学分析方法的创新为起点,李比希相继在有机基团理论和有机多元酸理论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同时李比希培养出的众多学生(他们同样是李比希学派的重要成员)也在导师的指引下继续向有机化学理论的纵深探索,为有机化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李比希和李比希学派,开辟了有机化学发展的新时代,并且直接带动19世纪有机化学的快速兴起,李比希本人也因此被称作“有机化学之父”,成为19世纪有机化学理论的最高权威之一。[6]65

  (二)奠定了现代大学化学教育的制度基础

  李比希学派不仅是一个研究团体,还是一个教育团体。作为近代史上第一个依托大学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科学学派,李比希学派在大学的机构框架内开创了全新的化学教学和育人模式,确立起以大学公共实验室为平台、倡导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育机制,从而为大学化学教育步入现代阶段奠定了制度基石。

  在李比希学派兴起之前,德国大学中的化学教育仍处于极度守旧和落后的状态,化学并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而是杂糅在自然哲学内被讲授。李比希早年曾在波恩大学(Rheinische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t)和爱尔兰根大学(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tErlangen?Nürnberg)学习化学,但他对德国大学的化学教育深感失望。“老师讲授的化学完全不是他所期望的。所讲授的内容并不是以自然现象的科学观察为基础,甚至连验证理论的实验都没有。”[2]

  153在当时的化学中心法国,大学里的化学教育尽管较德国先进,但也存在明显缺憾。李比希在法国跟随化学家盖-吕萨克(Gay?Lussac)学习期间,虽看到法国的化学教育“果然同在德国讲授的空洞理论完全不同,叙述理论的思路清晰,并以大量易懂的实验为基础,体现了理论和事实的密切结合”[2]153,但是他也发现法国的化学知识源头不是大学,而是化学名家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是化学家的私人属地,因此并非每个有着化学热情和潜力的青年学子都有机会进入实验室进行学习和研究。很显然,这种相对封闭的体制极大制约了化学教育的推广,也降低了化学人才的培养规模和产出效率。

  李比希学派从根本上改变了上述欧洲大学落后的化学教育模式。其为现代大学化学教育奠定的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明确将化学从自然哲学领域独立出来。“自然哲学较多依赖一般经验与观察,而近代科学更多依赖借助仪器进行的观察和通过实验产生的事实。”[7]因此仅靠自然哲学无法满足近代科学的发展需要。实际上,近代大学化学学术和教育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也根源于此。因此,李比希学派果断将化学从大学的自然哲学领域剥离出来,由此使化学获得“自治”,这也成为现代大学化学教育得以出现的重要前提。

  第二,建立公共的大学化学实验室。李比希到吉森大学任教后,随即着手创办化学实验室。1826年,吉森大学化学实验室落成,史家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开的)化学研究实验室”[8]。依托该实验室,“学生们接受了开展化学研究的系统准备,并被精心培养成极富效率的学派成员”[4]18。与私人实验室相比,李比希学派的实验室不仅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这里先后汇聚了来自欧洲和美国的众多学生),而且还将德国大学的习明纳(seminar)制度应用于此,“注重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9]。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比希学派的化学实验室已经具有了现代科学发展所需的平台特征。

  第三,革新化学教学大纲,开创基于实验室的教学科研新模式。针对此前德国大学化学教育执拗思辨、脱离实验的弊病,李比希归国后,很快就着手编制新的教学大纲,确立以实验室为基础的新的教学科研模式。根据新大纲,初始阶段,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操作需同步进行。之后,学生需在导师指导下选择研究项目、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开展实验研究。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老师和学生一同钻研课题,真正将实验和科研融入教学活动之中。这使得吉森实验室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化学教学新方法的中心”[10]559‍‌‍‍‌‍‌‍‍‍‌‍‍‌‍‍‍‌‍‍‌‍‍‍‌‍‍‍‍‌‍‌‍‌‍‌‍‍‌‍‍‍‍‍‍‍‍‍‌‍‍‌‍‍‌‍‌‍‌‍。在近代欧洲大学化学教育领域,李比希学派率先实现化学人才培养与实验研究的有机统一。

  (三)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化学人才

  李比希学派不仅在推动化学学术发展方面业绩斐然,而且在培养高水平化学人才领域成就卓著。“据统计,在李比希的科学家族中,截至1955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就有40人!”[11]在19世纪中后期及至20世纪前期的化学史上,几乎没有哪个机构或学术团体在培养高水平化学人才的规模上,堪与李比希学派相比。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

  霍夫曼(AugustVonHofmann),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学生,英国皇家化学学院(RoyalCollegeofChemistry)首任院长、柏林大学(BerlinUniversity)教授,其在煤焦油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为合成染料工业奠定了科技和人才基础,被称为“合成染料工业之父”。霍夫曼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中有5人获诺贝尔奖。

  凯库勒(FriedrichA?Kekulé),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学生,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主要创始人,苯的环状结构的发现者。凯库勒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中有20人获诺贝尔奖。

  施密特(CarlSchmidt),德国化学家、医学家,李比希的学生,他测定了许多重要生化物质的典型结晶模式,如尿酸、草酸、乳酸、胆固醇、硬脂酸等。施密特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中有8人获诺贝尔奖。

  斐林(HermannVonFehling),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学生,以发明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存在的“斐林试剂”而著称。

  培顿科弗(MaxPettenkofer),德国化学家、卫生学家,李比希的学生,慕尼黑大学(UniversityofMunich)教授。其最著名的成就是创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卫生学。

  值得注意的是,出身于李比希学派的学者并不限于德国,而是遍及当时欧美主要国家,如因精确测量气体热力性质和最早发现聚氯乙烯(PVC)材料而闻名的法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勒尼奥(HenriV?Regnault);提出原子价概念的英国化学家弗兰克兰(EdwardFrankland);俄国近代化学奠基人齐宁(NikolayZinin);改造发酵粉配方的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教授、美国化学家霍斯福特(EbenN?Horsford)等。

  可见,从李比希学派走出的化学人才,不仅有在化学和相关学术领域做出突破性贡献的科学家,还有在化学工业领域成就卓越的实业家,同时还有一大批致力于将李比希学派的育人模式推广到德国乃至欧美等国大学的教育家,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以后都成为著名的导师,他们又把化学实验的新方法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使李比希倡导的‘通过研究来教育’的主义风行全球”[12]264。可以说,“从李比希学派走出的众多著名化学家,影响了德国和世界各地的大学化学教学”[13]。

  二、李比希学派历史贡献的原因探析

  作为近代第一个依托大学发展起来的科学学派,李比希学派在拓展化学研究前沿、奠定现代大学化学教育制度基石、高效率培养优秀化学人才方面取得世所公认的卓越成就。正是得益于李比希学派的努力,吉森大学在很短时间内一举成为众多青年学子向往的“化学圣地”,其化学学科也成功跻身一流之列,甚至德国也在吉森大学的带动下于19世纪中期取代法国成为新的国际化学学术中心。李比希学派的巨大历史贡献值得关注,而这种贡献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一)开辟深具潜力的学术领域是学派成功的基础

  李比希学派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在于对19世纪有机化学发展的巨大推动。显而易见的是,这一学术贡献的起点是李比希学派在发展初期就开辟出有机化学这个深具潜力的学术领域。可以说,将有机化学作为学派的研究重点,为李比希学派确立其在化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基础。

  如前所述,19世纪初无机化学已有所发展,而有机化学尚处于萌芽状态。作为学派领袖,李比希以敏锐的学术眼光认识到有机化学是一个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新生领域。因此,尽管困难重重,但李比希依然带领学派成员以巨大的学术勇气投入其中,最终在这一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他们不但完善了有机化学元素分析方法、开发出一套极具效率的实验装置,而且通过实验证实“同分异构”现象在有机界的普遍性;通过提出有机基团理论,使原本杂乱无章的有机化学领域显现出光明的发展前景。而且,学派在有机发酵理论、有机多元酸理论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还突显出注重实证研究与理论提炼相结合的现代科学研究思想。

  也正是仰仗这种正确的科学研究思想,李比希在有机化学方面为人类做出了许多具有开拓性的贡献,他的学派也在其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成为科学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研究学派。

  可以说,如果学派没有将有机化学确立为主攻的研究方向,那么上述成就的取得无疑是煎水作冰。

  除有机化学外,李比希学派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推动了应用化学的发展。19世纪前期,化学在工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还相当薄弱。19世纪30年代后期,李比希在考察英国工农业生产状况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将研究方向转为应用化学,“他想要在世界范围内树立新的化学学科形象”[15],希望使化学理论研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进而将化学从边缘推向中心地带。[16]

  由此,从1839年起李比希和他的团队成员将工作重心果断转移到应用化学上来。应用化学领域的开辟将李比希学派推向新的发展高度。以1840年李比希出版《有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为起点,到19世纪50年代,李比希学派在化学应用方面取得世所公认的成就。如学派通过化学肥料的实验研究,于1850年研制出能用于增加土壤肥力的可溶性化肥,帮助德国建立起化学肥料工业;利用对银镜反应的发现,发明了新的镜面制造技术;开发的合成染料技术让德国成为新的合成染料工业巨头。

  德国在19世纪后期,科学与工业,尤其是化学与工业的联系非常紧密……科学与工业的联合不仅为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地位,而且造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性的科学与社会、经济的联盟。毫无疑问,正是由于李比希学派选择了极具发展潜力的学术突破点,最终才实现学派的辉煌。

  (二)确立基于实验室的科学教育模式是学派成功的机制保障

  李比希学派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学派创办的吉森大学化学实验室,离不开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教育模式。这种科研与育人相结合的科学教育模式,为学派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机制保障。

  依托吉森实验室,李比希学派开创了全新的大学化学教育模式。学派创始人李比希亲自更新化学教育方法,修订教学大纲。根据新大纲,学生在学习化学理论知识同时,必须开展化学实验,将获取化学知识与掌握实验技巧紧密结合起来。在此之后,学生需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独立工作。

  在实验室里,“师生们由早至晚潜心学习,乐此不疲,从无怠惰和娱乐”[17]。对学生而言,李比希既是导师,也是合作者,他鼓励学生“反复思考并重做实验,直至获得新的发现”[18]。李比希在他的自传中对这种科研与育人模式颇为自豪[19]:

  在实验室……每天早晨,学生们都会交给我一份报告,讲述他们前一天的实验内容和接下来的计划,我简单地表示赞同或提出建议,而不会直接给他们指明该怎么做。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思考,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应该说,这种基于学生亲自试验的训练教学方式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4]18当时欧美大学中普遍存在“只鼓励他们(学生)‘看’、不要他们‘做’的习惯……直到李比希才对于年轻人推行新的教育方法,教他们怎么使用仪器,并且和他们一起参加科学研究[12]264。这也使得吉森实验室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化学教学新方法的中心”[10]559‍‌‍‍‌‍‌‍‍‍‌‍‍‌‍‍‍‌‍‍‌‍‍‍‌‍‍‍‍‌‍‌‍‌‍‌‍‍‌‍‍‍‍‍‍‍‍‍‌‍‍‌‍‍‌‍‌‍‌‍。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近代欧洲大学化学学科发展领域,李比希学派依托吉森实验室率先实现化学人才培养与实验研究的有机统一,而这也成为李比希学派取得成功的重要机制保障。

  (三)形成内聚性的学术群落是学派成功的人员和团队支撑

  李比希学派是一个以李比希为核心、众多认可并践行李比希学术理念的学生为成员的学术团队。这个基于学术认同而形成的团队是一个典型的内聚性学术生态群落。学派的每一个成员都怀着对化学的满腔热忱,自觉接受并沿着学派确立的研究方向,共同投身于有机化学和应用化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在不断推进化学学科前沿的同时,也充分实现了个人的学术抱负。从这个意义上说,内聚性学术群落的形成,为李比希学派取得卓越成就提供了人员和团队支撑。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李比希是这个团队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在学派团队中,李比希扮演科学家、教育家和管理者等多重角色。作为科学家,李比希有着严谨的学术态度、缜密的学术思维、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学术眼光。崇尚科学是李比希的必胜信念,“对李比希来说,科学的利益是全人类一切利益中的最高的利益,他让其他事情都服从科学”[6]114。可以说,在李比希学派的成长过程中,无论哪一阶段都凝聚着作为科学家的李比希的心血。

  作为教育家,李比希洞悉化学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他亲自修订教学大纲、改革课程体系、撰写专业教材、设计和指导学生实验。在他的努力下,吉森大学成为最早引入和开展现代意义上化学教育模式的机构,他本人也因此被视为现代大学化学教育制度的重要奠基人。作为管理者,李比希表现出超凡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

  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吉森实验室的运行和改建提供充裕的物质保障;他以包容的胸怀欢迎来自各地的青年学子,为他们营造平等、开放且自由的学术氛围,开辟便利的成果发布平台,从而使学派成员相互之间产生极高的学术认同,并且自觉团结和凝聚在李比希周围,由此为学派在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不可或缺的人才保障。

  关于李比希在凝聚学派力量中的作用,李比希弟子霍夫曼曾这样评价:李比希是我们学生的精神核心和领袖……他的赞扬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荣誉,而我们最自豪的,就是有李比希这样一位值得敬佩的导师。[20]

  三、李比希学派对我国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启示

  作为近代以来第一个依托大学成长起来的科学学派,李比希学派不仅在近代化学史上而且在近代大学史上都留下了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重要遗产,是“一个学派带动一门学科、引领一所大学”[21]的典型案例。

  由于学派本身几乎囊括大学学科发展所需的核心要素,如个性化的特色学术方向、稳定而内聚的师资队伍、持续且高效的科学研究、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以及可靠的平台保障等,因此,在“双一流”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作为近代大学史上科学学派的发端,李比希学派带动吉森大学化学学科快速崛起的现象,对正在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我国大学有着极为现实的启示价值。

  (一)积极发掘前沿性学术生长点

  如前所述,李比希学派最主要的学术贡献集中在有机化学和应用化学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有机化学领域,还是在应用化学领域,李比希学派都是公认的最早涉足其中的学术团队。对于一个科研团队而言,能够较之他人更早地发现或确立极具发展潜力的学术生长点,无疑会为他们在这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赢得先机,从而也能够尽快地形成个性化的学术品牌和深远的学术影响,为打造出受人认可的强势特色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具体到现实层面,作为科研领域的后发者,如何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学术界抢得先机、赢得优势,实现科研水平的后来居上?对于这一历史命题,李比希学派通过敏锐察觉并准确把握深具潜力的学术生长点,从而帮助吉森大学实现化学学科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成长过程是极具参考价值的。一个学科成长为一流学科的重要标志,是在本学科的研究领域内做出突破性贡献,取得创新性成果,能够体现和发挥出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价值与作用。如今要想在日益细化和分化的现代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势必要求学术团队在一定时期内集中于少数相对稳定的方向开展创新研究。

  这也就意味着,能否敏锐感知科学发展趋势、准确选择适宜的学术生长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团队未来可能达到的学术高度。这是一项需要超凡学术智慧的工作。而实现突破的最优途径,莫过于在深刻洞察学术发展前沿走向并客观分析自身学术优势的基础上,凝练出符合本学科学术发展规律和趋势、具有较大学术潜力的研究方向,以此作为团队长期着力的学术生长点。

  (二)高度重视学术领袖的培育及其作用的发挥

  毋庸置疑,在李比希学派的形成以及吉森大学化学学科的兴起过程中,李比希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从实验室的创立,到新的学术领域的开辟,再到学派成员的培育和凝聚,李比希学派和吉森大学化学学科取得的每一点成就背后都有李比希的身影。可以说,为李比希学派和吉森大学化学学科注入灵魂的,正是作为学派创始人和学术领袖的李比希。

  以此为参照,我国大学在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中,应当致力于发掘和培育优秀的学术领袖(学科带头人),并为其作用的发挥创设适宜的制度环境。从学派角度来看,杰出的领袖人物是整个学派的灵魂,“所谓学派领袖,就是科学学派理论纲领或科研风格的缔造者、传播者和教导者,是学派顺利运行的组织者”[22]。

  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团队管理者,而是学科成长与进步的“领航员”,能够为学科发展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并提供强大的初始动力。“如果说一流的学术团队能够为学科的发展营造一片‘高原’,那么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将会借助其团队优势打造一座学科‘高峰’。”[23]甚至可以说,学科领袖的学术高度决定了整个学术团队的起始高度。

  因此,一个学科是否拥有优秀的学术领袖,是其能否达到一流水准的最不可忽视的核心要素之一。具体到我国大学,在高度重视发掘和培育学科带头人的同时,还有必要为学科带头人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多维度的支持,给予其充分的学术管理权和支配权,使之能够在凝练学术方向、调配学术资源、组建学术团队、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扮演应有的主导角色。

  (三)构建基于学术认同的内聚性研究团队

  具有内聚性特征的学术团队是李比希学派成功的关键因素,对学派的兴盛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24]学派的成员高度认同学派领袖李比希确立的研究方向,主动接受并按照李比希确立的学术路线开展研究活动,从而不仅形成了一个以李比希为核心、学派成员紧密协作的内聚性团队,而且其中一大批团队成员成为发展李比希学派育人模式的化学教育家,传承学派研究,由此为李比希学派在学术贡献和人才培养的显著成就提供重要支撑。

  从李比希学派的成长经验可知,一流的学术队伍绝不是一流学者的机械组合,只有当一批具有学术认同、秉持共同或相似的学术理念、致力于一致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学者汇聚在一起时,才有可能搭建起一流的学术队伍。相同的研究兴趣和共同的理论基础是维护学术团体内聚性和共同性的中坚,学派内所有成员在共同纲领的指导下,以共同的学术理论体系为基础,共享资源配置,将课题的解决由单一的个人模式转化为协同创新,这对我国的一流学科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学术团队是将复杂问题分解处理的最佳方式,是以计划性和组织性凝结起的高效率的学术研究模式,扩大研究效率的集体研究形式。实际上,“从相关社会学科的研究历史来看,学派成员之间的社会交往与相互竞争,以及善意的批评和答辩常常是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关键”[25]。建设一流学科需要长期持续地发力,共同体内部高度内聚的学术追求有助于不断吸纳优秀的学术人才,这是大学学科进行持续性学术拓展的必要条件。

  综合而言,作为一个在近代以来西方大学史和化学史上均做出重大贡献的学术团体,李比希学派的历史魅力和研究价值是深刻而隽永的。特别是从现实角度来看,李比希学派在促成吉森大学化学学科快速跻身世界一流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对当前我国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培育极具借鉴意义,其历史价值仍值得持续地深入发掘与探讨。

  历史方向论文投稿刊物:《历史学习》(高考版)是我国最早面向高中文科生的历史类杂志。本刊信息量大、办刊态度严谨,在历史高考改革中一直起着引领作用,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