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论民歌《龙船调》的历史传承、艺术特色和启示

时间:2020年01月14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内容摘要:湖北经典民歌《龙船调》是一首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民歌,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衍化,并产生了许多以《龙船调》的音乐及内容为素材的多种文艺作品,体现出民族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文以《龙

  内容摘要:湖北经典民歌《龙船调》是一首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民歌,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衍化,并产生了许多以《龙船调》的音乐及内容为素材的多种文艺作品,体现出民族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文以《龙船调》为例,梳理了其传承展衍历程,以民族音乐学方法探究《龙船调》蕴含的民族音乐传统基因,以文化学视阈阐释如何实现民族音乐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龙船调》民族音乐,民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音乐评论

民歌

  湖北利川的民歌《龙船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六十多年来,《龙船调》被一代又一代的歌唱家们作为民歌经典曲目演唱,很多民族传统音乐研究者不断地对《龙船调》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上世纪80年代,《龙船调》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选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如今,《龙船调》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湖北乃至中国的“音乐名片”。《龙船调》的传承展衍对在新时代如何实现民族音乐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一、《龙船调》蕴含的民族音乐传统基因

  《龙船调》源自于湖北利川民歌《种瓜调》,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这首民歌旋律流畅、节奏明快,生动地表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情趣,集中体现了鄂西南及武陵山地区传统民间歌曲的鲜明特色,其蕴含的地域性民族音乐传统基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音调方面

  在歌曲的音列及旋律骨干音方面,《龙船调》是以[Sol(梭)、La(拉)、Do(多)、Re(来)]四声音列作为传统五声音阶的基础,以[La、Do、Re]和[Sol、La、Do]为骨干音创腔编曲。第一乐句为以[Do、re、mi]为骨干音向以[La、Do、Re]为骨干音的靠拢进行,歌曲的中间乐句为以[Mi、La、do]为骨干音向以[La、Do、Re]为骨干音的靠拢进行。这些均为当地传统的行腔编曲习惯。在歌曲的调式色彩方面,《龙船调》是一首终止于[Sol](徵)调式的民歌。

  但是,由于其编创者受制于传统的行腔编曲习惯,以[La、Do、Re]为旋律骨干音创腔编曲,所以整首歌中,调式主音[Sol](徵)十次出现,但八次系经过音,而[La](羽)、[Re](商)两音在旋律中却非常突出,反复吟唱,给人留下这首[Sol](徵)调式民歌含有[La](羽)、[Re](商)特性和色彩的鲜明印象。像这样具有浓郁的[La](羽)、[Re](商)特性和色彩的[Sol](徵)调式的民歌,当地的人们可以信手拈来。

  2.音调节奏方面

  音乐学界一般以音调进行中发音点的长短、疏密将民歌音调节奏分为四种类型:发音点平均的均分型节奏类型;发音点先长后短、先疏后密的顺分型节奏类型;发音点先短后长、先密后疏的逆分型节奏类型;发音点的长短密疏相错落的切分型节奏类型,《龙船调》从整体上是以逆分型节奏类型为主进行音调编创的,这与鄂西南及武陵山地区传统民间歌曲的节奏特点相一致。

  3.曲体结构方面

  在民歌演唱和编创中出现主词与衬词的交互运用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当主词、衬词各自形成一个段落的时候,主词段、衬词段的交替演唱、编创,就会带来歌曲结构的变化。当主词段、衬词段浑然一体、交融演唱编创的时候,歌曲结构的变化就会更大了。

  鄂西南及武陵山地区传统民间歌曲中,存在有大量主词段、衬词段交替演唱编创的对比性曲体结构形态,和大量主词段、衬词段交融演唱编创的穿插体曲体(当地俗称“穿歌子”)结构形态。综观《龙船调》的曲体结构,这首歌是交替演唱编创了歌曲的主词段与衬词段,使整首歌曲自然形成了两大对比性段落的结构形态。

  4.音调旋法方面

  由于民歌的演唱编创是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所以语调(尤其是方言声调)对地域性、民族性民间歌曲音调旋律的制约性因素是很大的。学界一般依语调与地域性、民族性民间歌曲音调的关系,将民间歌曲音调的旋律分作四种类型:(1)以用当地方言声调来念韵白句所产生的“语调的旋律”;(2)以用当地方言声调来歌唱双声叠韵式词句所产生的类似“快板腔”式的“韵调的旋律”。

  (3)以用各地普遍流传的、已成为各地习惯性旋律骨干音选择样式来“依字行腔”演唱的“腔的旋律”;(4)以用具有较强音调性、词曲结合比较固定的“曲牌”来“倚声填词”演唱的“调子的旋律”。《龙船调》的旋律类型为:歌曲主词段所形成的“语调式旋律形态”与歌曲衬词段所形成的“腔式旋律形态”形成对比。

  《龙船调》所蕴含的音调旋法方面的传统基因主要表现为:一是简洁,全曲用音少而精,[La、Do、Re]和[Sol、La、Do]作为旋律骨干音,在编创中处核心地位。二是级进,是《龙船调》旋法进行的主要倾向。它的旋律骨干音为其旋律以二度、三度的级进进行为主形成了总体框架。三是音域不宽,《龙船调》以不超过一个八度音域的“自然型音列”行腔编曲。

  四是高起低落,是《龙船调》所体现出的旋律线特征。它的音调往往具有乐句起音高,经过二度、三度为主的级进后,往低趋向于旋律音调终止音的下行线性特点。这些传统基因使其音调旋律具有了委婉、平和、柔美、略有起伏和旋律骨干音鲜明、突出的总体风格。

  二、《龙船调》的传承展衍历程

  深深扎根民间艺术沃土的《龙船调》,经历了长久的不断的传承展衍历程。《龙船调》从一枝山野奇葩展衍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湖北乃至中国的“音乐名片”,彰显了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1.《龙船调》的传承展衍历程,体现出国家决策与倡导的巨大引领作用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采风的传统。《诗经》中的《国风》篇,收录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共15个地区(“国”)的民歌160篇。《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楚辞》亦记录了先秦时期代表性民风民俗。《汉乐府》记载的“相和歌”“西曲歌”等,唐代乐坊记载的“燕乐”“竹枝词”等,均为古代民俗民风中民歌的遗存。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工作。

  单就音乐方面而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华苏维埃时期,就大力倡导这项工作,产生了许多用民歌传统音调填词的“红色革命歌曲”,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十送红军》等。在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时期,更是大力倡导和推动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人民大众向民族民间学习,在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展衍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立即将这项工作提上日程。

  195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了《关于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通知》,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收集整理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决策、倡导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全国开展的“十大民族民间音乐集成”的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工作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21世纪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国家决策与倡导,升华到国家法制层面,为这项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正是党和政府一系列英明决策和强有力的倡导所产生的巨大引领作用,使包括《龙船调》在内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处于其传承展衍历程中的最好时期。

  三、如何实现民族音乐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这也是音乐工作者在新时代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唯有紧紧抓住民族传统音乐本体,努力对民族传统音乐作多视角的审美观照,在以音乐学、艺术学对其作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作多学科的综合分析、研究,我们才能对民族音乐传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把握民族传统音乐的“基因”、精神、神韵,才能从更深的层面上认识民族音乐传统的价值,才能增强民族音乐传统的文化自信,增强弘扬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自觉,促进发展民族音乐传统的自为,在新的时代实现民族音乐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历史方向论文范文:历史语境背景下辜鸿铭的三重文化使命

  辜鸿铭是一个"内中外洋"的文化混血儿。 在文化危机深重的社会环境下,他采用西方话语承担起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与使命。纵观其一生的思想文化活动,他始终在这样的一条文化道路上进行抗辩:追寻个体身份认同,重塑民族文化自信,探索人类文明走向。 尽管他将建立社会文化秩序的期望一厢情愿地寄托到儒家道德文明之上带有乌托邦色彩,但置于整体历史语境下可以从他独特的话语形式中看到其思想的超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