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2月13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在金庸小说研究再次掀起总结反思的热潮之际,将金庸小说研究的学位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发轫、繁荣及繁荣后的沉淀三个阶段,梳理金庸小说研究在学位体制中的历时演进过程,并通过研究机构的空间分析来探析金庸小说研究后备力量的聚合与整体效应,描绘出金庸小说研究在学位体制中的基本格局。虽然每个阶段存在不同的研究侧重点和方法,但学位体制下的金庸小说研究仍聚焦于“本体研究”和“延伸研究”两个关键问题上。多领域的研究体系和多学科研究格局的形成昭示了学位体制下金庸小说研究的显著成就,但其中也存在着进一步反思与深化的空间。
【关键词】金庸小说;学位论文;历时演进;空间分布;本体研究;延伸研究
相关论文投稿刊物:《小说评论》是全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小说研究、评论的刊物,多年来,以鲜明的当代性、信息性、现实性、学术性、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等特色获得了广泛好评为国家级学科核心期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金庸小说的影响之大,不仅来自于读者的认可,还在于其为人类构建的武侠世界。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在香港逝世,无数人悼念惋惜。大师虽已远去,但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永存。金庸作品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使得“金庸热”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学术圈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持续关注也让金庸小说研究成为通俗文学研究乃至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话题。在金庸小说研究再次步入总结与反思之际,本文以金庸小说研究的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学位体制下的金庸小说研究概况进行总体观照,希冀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帮助。将金庸小说研究的学位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有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学位论文作为金庸小说研究的一部分,构成了金庸小说研究的基础架构。学位论文体量的丰厚使得学位体制下的金庸小说研究呈现出一定的系统性与体例化,研究综述的存在更是提高了学位论文的参考价值。而学位论文对金庸小说研究历史的回顾、对研究热点的探讨呈现出一定的研究特点,暗合了金庸小说研究的整体走向与趋势。虽然学位论文成果的时效性与理论价值不及期刊论文,但有些学位论文所提供的信息量、所展示的理论水平与问题意识也证明了其本身的存在价值。第二,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在硕士、博士学习阶段的最终成果,展现的是金庸小说研究后备力量的水平与实力。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将金庸小说研究作为毕业选题,这不但扩大了金庸小说以及武侠文学研究的影响范围,而且增添了武侠文学研究的新生力量。
第三,学位论文作为金庸小说研究进入教育体制的典型,展现的是高校师生对金庸小说的关注度与接受度,可以看出金庸小说被主流学术认可的程度。学位论文成果的丰富与多样,不仅反映了金庸小说影响的辐射面之广,更是直接反作用于金庸小说研究,更能佐证金庸小说雅俗共赏的文学史价值。由此可见,学位论文对于金庸小说研究而言,不仅有助于金庸小说研究的基础架构,还为金庸小说研究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新的研究人才,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学位体制下的金庸小说研究不仅有丰富的既有成果,而且极具反思的必要。
本文将金庸小说研究的学位论文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此前尚未见到类似研究成果,本文在这个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学位论文数量之庞大与类别之庞杂使得文献的整理与筛选较为困难,本文以CNKI为文献来源,运用Excel表格对金庸小说研究的学位论文进行统计与分类,展示论文发表篇数、研究机构与关键词的格局与走势;第二,将研究范围扩大到翻译、影视、传播等不同领域,运用宏观视角与比较思维,阐释在学位体制中不同领域的金庸小说研究的共性与个性,探析研究体系与研究格局的形成过程;第三,不仅从整体上梳理学位体制下金庸小说研究的发展脉络,也重点关注现阶段金庸小说研究的争议点并提出展望。
二、学位体制下金庸小说研究的历时演进
2001年以来,据中国知网数据,金庸小说逐渐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硕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金庸小说研究视角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同时,学科分类研究也日益丰富。在成为硕博学位论文热门选题的过程中,学位体制下的金庸小说研究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中国知网以“金庸”为主题或关键词检索得出金庸小说研究的学位论文319篇。剔除与金庸小说研究无关或者关联不大的文献后,得出有效文献248篇。由此可知,2001年至2005年学位论文的数量相对较少,2006年之后数量大幅度增长,2014年后与之前的发文数量有所降低。
(一)2001—2005年:研究发轫阶段2001年,金庸小说研究的专题学位论文开始出现,2005年突破10篇。五年间论文数量呈稳步增长态势。学位体制下的金庸小说研究是从解读金庸小说的文化性开始的。金庸小说的文化研究具有较宽广的阐释空间,研究者几乎都从不同角度注意到了金庸小说的文化影响力,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从传统文化角度探析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在本阶段中,研究者的评价虽然褒贬不一,但大多肯定金庸小说对文化传承的积极意义。第二,从读者接受视角探讨金庸小说的文化性。从个人心理到社会需求的探讨,体现了研究的两个层次:一是探究读者的文化心理状况;二是将金庸小说传达的读者心理与转型期的社会需求结合进行拓展讨论。在这一点上,研究者将金庸小说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之中研究其风靡市场的原因,构成了人们研究金庸小说的基本前提。
综上,大多数研究者对金庸小说的文化传承持认可态度,明确指出金庸小说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也可做进一步的反思。如郑方超[1]在硕士论文(为区分硕博论文,下文引用的博士论文以“博士论文”四字作特殊标明,而硕士论文则不再另行说明)中提出“金庸的‘文化重建’只是一种想象”,这样的思考展现出研究者们的人文情怀和智性思考,也让研究具有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总的来说,对金庸小说的文化研究是研究发轫阶段的突出特征,而叙事研究或人物研究的博士论文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如陈淑贞《金庸武侠小说人物研究》[2]和邱健恩《金庸小说叙事研究》[3]。虽然此阶段仍以文本分析为主,但新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兴起,如对互联网论坛的研究[4]和大众文化[5]的研究显示出金庸小说的研究从精英文化思维走向大众文化思维的趋势。除了文学研究,教育研究、影视研究也逐渐兴起,出现了少量硕博论文,呈现出多学科的研究发展走向,预示着金庸小说在学位体制下的研究热潮即将兴起。
(二)2006—2014年:研究繁荣阶段
21世纪武侠文学研究热潮得到了学术界的回应,金庸小说研究随之走向新的高度。经过5年的发展,学位体制下的金庸小说研究逐渐走入更多学科、更多专业的研究生视野。如表1所示,在2006年至2014年的8年间,与金庸相关的学位论文总量为173篇,平均每年约21篇,最高峰值达到26篇,足可见学位体制下的金庸小说研究在本阶段的繁荣景象。本阶段研究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
1.从文学史宏观角度评价金庸小说,综合性选题大量涌现。这主要表现在将金庸小说放入文学史视野评价金庸小说的独创性、继承性与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对武侠小说的发展演变历程与价值定位作更深层次的探析,以陈中亮博士论文《现代性视野下的20世纪武侠小说——以梁羽生、金庸、古龙为中心》[6]和宋琦博士论文《武侠小说从“民国旧派”到“港台新派”叙事模式的变迁》[7]为代表。这两篇论文都将个案研究融入武侠小说整体发展流变之中,具有一定的突破与创新。
2.就金庸小说的文化性而言,认识更加系统、深刻。首先,在金庸小说的文化传承意义得到普遍认可的前提下,研究者克服了以往研究对文化元素的分析过于笼统的弊端,更为细致地探讨了儒释道文化在金庸小说中的表现,如许平《金庸作品中的儒释道思想解析》[8]。其次,通过分析金庸小说精神内涵的现代特征,找寻金庸对传统文学的批判与超越,论证金庸小说的创新意识与生命力,以杨伦《金庸的“江湖”研究》[9]为代表。
3.研究领域的多元拓展,形成了多领域的研究体系和多学科的研究格局。在文学研究领域,比较研究、原型批评研究、女性主义批评研究较为突出,标志着学位体制下的金庸小说研究更为细化。金庸小说的文学研究在本阶段蔚为大观,已形成较完备的体系。影视研究、译介研究、教育研究和语言学研究的兴盛促成了金庸小说研究在学位体制中的多领域研究体系的形成。据不完全统计,影视研究和译介研究在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学位论文数量超过30篇,这不仅展示出金庸小说影视改编和海外传播的现状,也体现了金庸小说研究在不同学科之中的认可度,使“金庸热”的覆盖面愈发宽广。本阶段学位体制下的金庸小说研究取得了很多突破。由于对武侠小说发展历程的重视,综合性选题集中出现,显示出研究者把握金庸小说文学史定位能力的增强。同时,随着对金庸小说文化研究认识的加深、研究领域的多元拓展,金庸小说研究逐步进入了广度拓展与深度积淀的阶段。
(三)2015年至今:繁荣后的沉淀阶段
从2015年开始,金庸小说研究在学位体制中的研究规模逐渐缩小。2015年后,金庸研究学位论文的发文数量大幅度下降,除2016年之外,每年发文数量皆低于10篇。学位体制下的“金庸热”逐渐降温,研究开始进入沉淀阶段。
三、学位体制下金庸小说研究的空间分布:
研究机构从历时演进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出,在21世纪初的十几年时间里,学位体制下的金庸小说研究已形成多领域研究体系和多学科研究格局。在一个学术热点问题所形成的成熟研究规模中,聚合研究机构的出现可以直接反映出硕博士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后备力量之间的隐性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研究团队和研究力量的整合效应。通过Excel表格对学位论文来源机构进行统计,2001年至2018年金庸小说研究学位论文的研究机构。
四、学位体制下金庸小说研究的两个关键问题
学位体制下金庸小说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虽有各自的研究重点,但也存在着对一些重要问题的持续性关注。通过Excel表格对金庸小说研究学位论文中出现4次及以上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及排序。在此基础上,下文从“金庸小说的本体研究”和“金庸小说的延伸研究”两个方面对学位体制下的金庸小说研究热点议题进行阐释。
五、关于学位体制下金庸小说研究的评价
金庸小说研究在学位体制中的兴盛,反映出现今武侠小说研究的热度,也成了通俗文学地位上升的一个缩影。虽然金庸先生已经仙逝,但学界对金庸小说的探讨和对“金学”的总结与反思还在逐步深化,学位体制下的金庸小说研究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完善金庸小说研究的学术规范,减少无意义的矛盾与重复。对于金庸小说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何开丽在2005年就已经指出金庸小说研究存在三个层次的分歧需要解决。就学位论文研究的现状来看,有些分歧已经得到解决,但有些分歧依然存在,如“研究者或评论者懂不懂得武侠小说以及类型小说的文学规律”和“研究者常常纠缠于‘雅俗’之争而迷失方向”[20],前者为独创性问题,后者是文学史意义问题。
当下研究者对武侠小说的客观评价已经战胜感性评价,但因这两个问题的争论性太大,加之有些含混的概念还没得到理清与正式确定,这就使研究者在这些问题上的认知较为模糊,导致论文本身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如文章在事实上已经承认了金庸小说的“雅俗共赏”,但在评价时仍带有精英文学思维的偏见。这种研究立场的模糊、论证的自相矛盾显示出金庸小说研究的定性问题还需进一步明确。2.吸收期刊论文先进的研究成果,缩短与前沿学术的差距。一直以来,学位论文以总结梳理为目标,一般遵循的是学界普遍的认知。再者因体量的庞大与学生作者群水平的参差不齐,学术价值不如期刊论文。因此,积极开拓研究视野、尝试新的研究方法来缩短与前沿学术的差距尤为重要。另外,勇于与前沿学术研究接轨,尝试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也有利于推动学位体制下金庸小说研究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