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2月29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至迟在公元前3300年,土洞墓已在黄河中游地区出现;公元前3000年前后,其分布范围显著扩大;公元前2500年前后,土洞墓在黄河上游地区广为流行;公元前3000年以前,土洞墓不用于合葬,亦不见迁葬和对死者葬式进行调整的迹象。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土洞墓应起源于仰韶时代中期黄河中游存在丰厚黄土的地区,其动因应是在存在丰厚黄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在人类对黄土直立性特点有充分认识并积累了相关开凿技术的知识技术条件下,在以母系为中心的对偶婚向以父系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婚姻家庭转变、套间房和长排房出现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在以模仿死者生前住居的思维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模仿套间房、长排房的结构,对竖穴土坑墓进行改造,营造出以象征“厅堂+卧室”的格局。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土洞墓起源庙底沟文化时期黄河中游套间房和长排房
一、引言
土洞墓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墓葬形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土洞墓一般由竖穴式的墓道和横穴式的墓(洞)室两部分组成。早年见诸报道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土洞墓主要发现于西北的黄河上游甘青宁地区,在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多处墓地中发现有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土洞墓,因其形态接近于窑洞式房屋,而在更早阶段窑洞式房屋已在这一地区出现,因此学者们认为土洞墓最早出现并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是人们仿照窑洞式住房为死者营建的阴宅[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雪山一期文化的内蒙古翁牛特旗大南沟墓地、河北阳原姜家梁遗址公元前3000年左右土洞墓发掘资料陆续公布,有学者提出土洞墓应起源于西辽河至桑干河流域的内蒙古东南部和河北西北部,并认为其最初出现不大可能为仿窑洞式住房,而可能由竖穴墓发展而来[2]。最近,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发现大量不晚于公元前3300年的土洞墓[3],将土洞墓起源的时间再次提前,引起了人们关于土洞墓起源问题的新猜想。基于此,本文拟在梳理中国新石器时代土洞墓资料的基础上,从土洞墓起源的自然环境条件、知识技术条件、社会环境背景方面入手展开分析,就其起源的时间、地区、动因进行初步探讨。
二、中国新石器时代土洞墓发现概况
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土洞墓的起源问题,首先需要对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土洞墓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其时空分布、基本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就目前所知,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土洞墓全部发现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黄土地带,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中游的渭水流域、西辽河至桑干河流域、黄河上游的甘青宁地区三个区域。笔者曾根据土洞墓墓道与墓室中轴线的关系,将土洞墓分为直线式、垂直式和平行式三型。直线式土洞墓为在长方形竖穴墓道下部的一端挖出洞室,大致使洞室与墓道处在一条轴线上,过去一些报告中所称的“凸”字形土洞墓,大部分即属此类;垂直式土洞墓为在长方形竖穴墓道下部的一端挖出洞室,大致使洞室轴线与墓道轴线相互垂直而成“T”字形,过去一些报告中所称的“凸”字形土洞墓,有一部分即属此类;平行式土洞墓为在长方形墓道下部的一侧或两侧挖出洞室,大致使洞室的轴线与墓道的轴线平行,依据洞室的多少,又可分为两个亚型,过去一些报告中所称的偏洞室墓、偏室墓、双偏室墓大多属于此类[4]。这种分类方法既能够较全面的涵盖已发现的早期土洞墓,又可以从更深层次揭示土洞墓的构建思想和技术体系,因此在以下的分析中,亦沿用这种分类方法。
(一)黄河中游渭水流域
黄河中游渭水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土洞墓集中发现于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该遗址2015至2017年发掘的213座庙底沟文化墓葬中包括173座土洞墓,约占墓葬总数的81%,且均为平行式土洞墓,其余为竖穴土坑墓和带二层台的竖穴土坑墓,部分带二层台的竖穴土坑墓存在墓主人头侧局部掏挖洞室的现象。墓葬排列有序,方向基本一致,应经过仔细规划,不同类型的墓葬间并无明显的分区。该墓地土洞墓的构建方法为先垂直下挖一个长方形竖穴作为墓道,再于墓道一侧横向挖出长轴与墓道长轴基本平行的洞室作为墓室。洞室弧顶、平底;墓道长度与洞室长度多不相同,墓道的底部往往高于洞室的底部,在墓道和洞室之间形成一个台阶。
从墓道和洞室的平面形态来看,整体上构建不太规整。墓主人均置于洞室内,绝大多数为单人一次葬,多仰身直肢。墓主人以成人为主,少量为儿童,成人性别、年龄方面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大部分墓葬内未见随葬品,仅部分墓葬随葬有少量陶器、骨蚌器、玉石器,多放置在洞室内墓主人周围。一些土洞墓中随葬有典型的庙底沟文化陶器,如重唇口尖底瓶、泥质筒形罐(M193)等;另一些墓葬中则随葬以往多见于仰韶晚期的单耳罐(M222),显示出该墓地延续使用了较长时间。人骨的测年结果为公元前3600~2900年,也可与陶器的分析相互印证。其中时代较早的土洞墓时代为公元前3600~3300年,随葬典型庙底沟文化重唇口尖底瓶的土洞墓年代为公元前3300~3000年[5]。结合随葬陶器和人骨测年结果分析,无疑至少在公元前3300年,渭水流域即应已出现土洞墓,其上限甚至可能达到公元前3600年,这也是目前国内确认的时代最早的土洞墓。
(二)西辽河至桑干河流域
这一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土洞墓的时代也较早,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大南沟墓地、河北阳原姜家梁遗址、内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沟墓地有不同程度的发现。大南沟墓地发掘83座墓葬,多数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19座明确属于土洞墓,且均为平行式土洞墓(报告中称长方形土坑半洞室墓),还有少数墓葬原来可能也是土洞墓,但因洞室顶部已被破坏而不能辨别。墓地也经过仔细规划,不同类型的墓葬间亦无明显分区。该墓地土洞墓的构建方法为先垂直下挖一竖穴土坑作为墓道,在墓道近底部靠长边一侧横向掏挖出长轴和与墓道长轴基本平行的洞室作为墓室。洞室弧顶或平顶,平底;墓道长度与洞室长度相当,墓道底部与洞室底部在同一平面或略高,构建整体上较规整。墓主人置于洞室内,均为成人单人一次葬,仰身屈肢,未见明显的性别、年龄倾向。随葬品大部分置于洞室内墓主人周围[6]。该墓地中的土洞墓没有直接的测年数据,但通过随葬陶器可知其属于雪山一期文化晚期的小河沿类型,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7]。
三、中国新石器时代土洞墓的起源
(一)中国新石器时代土洞墓起源的自然环境、知识技术条件及社会环境背景
中国新石器时代土洞墓的起源,主要涉及何时、何地、因何而起源三个主要问题。而要研究这三个问题,首先需要考虑土洞墓起源所涉及的自然环境、知识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背景。通过前文的梳理可知,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土洞墓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黄土地带,至迟在仰韶时代中期偏晚阶段即已出现,因此需要对中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仰韶时代中期的人类知识技术和社会环境背景进行分析。就自然环境条件而言,营建土洞墓,首先需要具有直立性好且较厚的土层。
土层不具直立性则建造过程中和建成后易坍塌;土层厚度不够,则下掘深度不能满足条件。符合这种条件的土层以黄土为最佳,黄土是极细的矿物质砂粒,具有垂直节理,有很好的直立性特点。而中国北方是典型的黄土分布区,特别是黄河中、上游地区,黄土厚度从数米至数百米不等,大部分地区黄土堆积丰厚。中国北方丰厚的黄土堆积,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居民建造土洞墓,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土洞墓的起源,可归纳为如下几点认识。第一,至迟在公元前3300年,土洞墓即已出现于黄河中游存在丰厚黄土的地区;公元前3000年前后,土洞墓的分布范围已显著扩大;公元前2500年前后,土洞墓在黄河上游地区广为流行。第二,大体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土洞墓尚不用于合葬,亦不见迁葬和对死者葬式进行调整的迹象;至迟在公元前2500年,土洞墓开始用于合葬、特别是婚姻家庭的合葬,出现迁葬和对死者葬式进行调整的行为。第三,土洞墓的最早起源,可能与窑洞式房屋无关,其动因应是在存在丰厚黄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在人类对于黄土直立性特点有充分认识并积累了相关开凿技术的知识技术条件下,在以母系为中心的对偶婚向以父系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婚姻家庭转变、套间房和长排房出现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在以模仿死者生前住居的思维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模仿套间房、长排房的结构,对竖穴土坑墓进行改造,营造出象征“厅堂+卧室”的格局。第四,土洞墓应起源于仰韶时代中期黄河中游存在丰厚黄土的地区,以黄河中游的庙底沟文化最为可能。
相关论文投稿刊物:《农业考古》发中文核心期刊需要都少钱 创办于 1981 年,为国内外唯一的专门发表有关农业考古学研究成果的大型学术刊物。原主办单位为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1985 年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主办; 1994 年起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博物馆联合主办; 2003 年起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