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7月09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是沿线8省(市)和众多名城古镇的共同责任。大运河江南段沿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运河河道在防洪排涝、输水供水、内河航运、生态景观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必要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为其他河段提供发展建设思路。在明确大运河文化带涵盖城市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与其他河段沿线城市协力激活大运河文明互鉴文化交融的历史传统,借助科技手段、文化手段和政策手段,深入发掘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文化记忆,推动城市间文化、经济、科技和艺术的融合发展,在文缘融通、人缘相亲中实现以文化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带;城市文化;文化形象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突出大运河沿线不同地区特色,围绕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以核心区的文化生态资源为坚实基础,加强人文城市建设,强化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拓展文化体验和展示空间。”以此为标志,旨在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经在沿线支点城市全面铺开。
运河城市是中外文明交流、区域文化融合的主要平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是沿线8省(市)和众多名城古镇的共同责任。大运河及其沿线地区共同构成一条内容上多元一体,形式上风情各异的璀璨文化带,文化的交融互动、交流创新早已融入相关城市的历史记忆中。然而,与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沿线的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相比较,目前隋唐大运河沿线的河北、河南、安徽等省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热情明显有所欠缺。隋唐大运河绝大部分河道不再具备通航能力,沿线相关市县的地方政府和居民对于大运河的文化记忆早已模糊。虽然他们对京杭大运河流经地区至今犹存的人文风情、经济繁华羡慕无比,但依托本地文化生态资源、打造支点人文城市、主动参与大运河沿线文化高地建设的意愿还不强,建设人文城市的自信心和动力严重不足。为推动形成文化引领、多点联动的发展格局,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激活大运河文明互鉴文化交融的历史传统,促进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沿线城市文缘融通、人缘相亲。
城镇方向论文投稿刊物:《广西城镇建设》创刊于1974年。2002年,为了配合推进城镇化工作,扩大宣传面和内容含量,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科技部批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该刊物是由广西建设厅主管的一份集宣传性、指导性、科技性于一体的建设综合性期刊·是全国建设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评定论文发表的省级刊物之一。
分析目前大运河沿线各省(市)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政策安排,明显呈现出“各吹各号,各唱各调,各说各重要”的态势,建设进度和建设内容都存在极大差异。北京以城市副中心串联式规划建设为指向;天津以演绎大运河历史文化为抓手;河北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宗旨;山东以挖掘齐鲁文化资源为定位;江苏以建设大运河文化示范区为己任;浙江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建设方向;安徽以优化空间格局,引导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沿线地市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出现大运河文化的,并不在少数;提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也往往是被“虚化”处理,根本不涉及具体建设目标和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支撑沿线8省(市)相关地区的区域合作,需要形成运河城市间多层次、多形式的沟通渠道。《纲要》指出“推动大运河沿线重要支点城市结合自身区位特点和发展基础,树立一盘棋思想,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而为了将“一盘棋”落到实处,还应该注意深入挖掘和丰富运河城市的历史文脉,以文缘融通、人缘相亲促进建立完善跨区域城市协调发展新机制。大运河江南段沿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运河河道在防洪排涝、输水供水、内河航运、生态景观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必要吸收借鉴这些城市在大运河文化建设中的新鲜经验,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
一、紧跟数字文化产业趋势,打造“数字运河”
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目前正呈现出向好向上的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率先掌握5G技术的国家,未来定将在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变革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文化与科技进行深度融合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文化来自传统影响现代,科技服务现代昭示未来,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的融合方式已经不再是技术与内容的简单相加,一方面应注重挖掘数字技术的应用特点与应用场景,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内容的创意营造与消费对接。目前,数字技术在文旅融合方面已有积极应用并取得明显成效,借鉴先例,推动数字运河建设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推进大运河“互联网+”建设
建议由文化旅游部牵头, 联合相关部委和沿线城市, 以大学科研机构为主要依托, 邀请考古学、水利学、经济史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通过遥感技术、无人机、实地调研、文献收集等方式, 对大运河文化资源进行较为彻底的调查, 摸清底数,建立起大运河数据库和三维数字图景, 在整合苏州、杭州、扬州等城市遗产数字管理平台和监测预警系统的基础上, 建立服务于整个大运河流域的数字公共平台。重点开展互联网+数据管理、监测预警、文物保护展示、文化创意产业等渠道拓展聚合工作,建立完善各类大运河专题数据库和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在运河沿线城市实现数据共享、协同利用。
目前,京杭运河苏北段404公里1954年北京坐标系CAD电子图坐标转换项目已顺利通过验收。[1]京杭运河苏北段坐标转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拥有完整CAD电子图、控制点坐标数据、京杭运河苏北段航道水深数据的基础上,有希望建设符合标准要求、满足京杭运河管理需求、能更好服务于航行船舶的京杭运河电子航道图系统,并据此开发建立京杭运河苏北段航闸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数字运河建设。
(二)推动运河文化传播体系现代化建设
大运河的人文魅力在于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功能的持续发挥,是活生生的人在运用历史凝练的运河文化精髓、价值观念,逐步发展,推陈出新,克服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用户主导内容生产的web2.0时代,应该利用好社会化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H5页面、多媒体融合报道等形式将沿线各地的传统运河文化广泛传播、逐渐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促进内容生产与社会交往的结合。可以在沿线城市举办以“寻找大运河记忆”为主题的视频、图文征集活动,征集作品筛选后可以在沿线城市间进行巡回展示、展览,并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直播、展播,促进民众了解各地不一样的“运河故事”中存在的共同运河文脉。
北京市通州区“书香通州”活动依托北京阅读季,在深入发掘大运河文化的基础上,巩固发展“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活动品牌,丰富全民阅读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目前“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能够发动众多沿途城市和社会组织参加,现已用阅读活动联结运河沿线20余个城市,促使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交流不断活化升级。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情画运河”为主题举办动漫征集大赛,参赛作品内容要求围绕大运河及沿线地区的地理名胜、历史文化、风俗民情、杰出人物等展开,为促进大运河沿岸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是推动运河文化传播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尝试。
二、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打造大运河超级IP
如何利用好大运河这个超级IP,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化,实现文化价值最大化是大运河沿线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当前,大运河文化资源挖掘不深、融合不够,特别是虚拟价值与产业形态开发不足,导致沿线产业发展与大运河文化缺少内涵关联。随着航运功能衰退,“因河兴城”的城河共生关系日渐松散,其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关系还需重塑。基于此背景,推动区域协调创新发展,打造大运河超级IP对大运河沿线城市文缘融通人缘相亲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具体方向。
(一)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容,为运河IP提供“真材实料”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依托运河实体产生,并随着大运河的历史变迁而逐步形成、发展并不断推陈出新,时至今日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当前,大运河文化资源挖掘不深、融合不够的问题十分突出,沿线产业发展与大运河文化缺少内涵关联。大运河2?500多年的历史,4?000多公里的河道, 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古闸、古塔、古桥、古镇,以及丰富的故事、传说、艺术与民俗资源,将这些庞大而分散的显性与隐性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和盘存, 打造可知可感可见的文化遗产数据库,为运河IP开发提供不竭的灵感源泉。
反映大运河文化和精神的原创话剧《运河1935》于2019年12月20~21日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首演,后于大运河沿线多个城市进行全国巡演。话剧《运河1935》以“大运河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系列作品为依托,选取1935年为时间起点,讲述通州运河儿女抗日的故事。该剧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容,选取真实历史材料进行小说到话剧的IP改编形式,生动表现运河文化赋予运河人民的内在精神传承以及外在生活方式,为传播运河文化,促进运河沿岸文缘融通、人缘相亲、地缘交流产生积极影响。
(二)实施“大运河IP孵化计划”,吸引企业为主体进行运河IP开发
实施“大运河IP孵化计划”,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运河IP开发,实现运河文化与旅游休闲、动漫影视、文艺作品等载体有机融合。顺应全球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强高端人才、产业、科技、资金等生产要素集聚,发展文化新业态、新产品与新服务,形成“大运河文化+”格局。推动文化产业重点平台建设,在大运河沿线和周边区域,围绕文化传媒、创意设计、文化贸易、文化休闲、工艺美术等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培育和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艺术品网络交易等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支持利用运河遗存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组织开展大运河文化文物创意设计大赛,加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等重点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富有核心竞争力和运河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三)重点培育运河主题网络文学精品,孵化优质运河影视作品
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为运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崭新的形式。沿线各城市应适应网络文学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主动对接网络文学传播平台和相关行业组织,结合“穿越”“玄幻”“冒险”“悬疑”“武侠”等流行元素,围绕不同地域文化和细分主题进行网络文学选拔培育,通过选取优秀网络文学作者、吸引网络文学领军企业入驻、邀请网络文学名家落户开设工作室等不同形式,努力把运河打造成流行文学作品的新标签。对于部分优质网络文学作品,还可根据其特点进行影视产业孵化。如2018年由北京籍著名作家、编剧源子夫创作,并由北京网络文学骨干企业点众科技选送、发表、推广的长篇历史小说《运河天地之大明第一北漂》,正是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最直接的阶段性成就之一,目前正在筹拍影视剧。未来,还可围绕“古为今用,强化传承”,在运河沿线城市,尤其那些河道遗址深埋地下的昔日运河名都,每年轮流举行“大运河网络文学”大赛,颁发奖项、举办论坛。
(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命运与利益共同体
大运河文化带具有区域文化相似性,建议统筹好沿线城市的资源与力量,构建起大运河文化带命运与利益共同体,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样板。组建“大运河文化带合作发展联盟”,促进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沟通渠道。联合沿线城市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基金”,深化区域合作。建立大运河文化带联席会议制度,促进管理体系、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2019年12月7~8日,为期两天的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系列活动于杭州举行,此后每年北京和杭州将轮流主办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本次对话以“文化与科技推动大运河复兴”为主题,包括京杭对话、大运河京杭印象展、京杭媒体杭州大运河采风暨随手拍大赛启动仪式、大运河京杭雅集等活动。对话活动旨在促进大运河沿线互动交流,带动各地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大运河故事。[2]
三、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创意设计不同河段、城市、景区的文化形象
对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根据大运河沿线各地的自然景观以及文化特点,对不同河段、城市和景区的文化形象加以概括,建立多层次、有特色的运河形象标识系统,可以更好凸显与升华其文化价值。2018年世界遗产运河古镇合作大会上,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联合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杭州西湖、北京颐和园、四川青城山-都江堰、桂林漓江、山东泰山、河南云台山7个运河城市景区共同发起“运河城市精品景区合作机制”。
(一)京杭大运河段:天子渡口,南北襟带
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起到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淮扬段现已加快推进盐业盐商主题展馆群、隋炀帝墓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改造工程,重点打造邵伯、湾头、瓜洲等运河风情小镇。杭州市在塑造独特运河形象的进程中颇有进展,目前杭州被列入大运河首批申遗的点段共11处,包含6个遗产点、5段河道,河道总长度110公里,申遗点段数量在全国各个城市中位于前列。杭州大力实施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实现了城市肌理与文脉传承、保护和发展的互促共进,改善并提升了沿岸居民的生活品质,使大运河杭州段成为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点、运河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
江苏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规定将以法治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共建共享民生家园。该《决定》将从2020年1月1日起实施,今后将由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每年定期举办“大运河文化主题活动”。活动包括行走大运河、运河马拉松、运河龙舟赛等体育活动;利用大运河两岸老旧厂房、仓库等工业遗产发展成的工业文化旅游活动;大运河中医药特色旅游、养老度假旅游、乡村旅游等休闲活动。依托历史街区、枕河人家、码头古渡、河湖湿地等原真性景观,建设一批康养基地、旅游民宿和特色小镇,培育旅游精品线路,延伸拓展到江南经典游、淮扬风情游、楚汉雄风游、金陵名胜游、江风海韵游,整体塑造大运河旅游品牌形象,让大运河江苏段成为运河旅游最佳目的地之一。[3]
(二)隋唐大运河段:盛世脉搏,文明之源
隋唐大运河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个省、直辖市。隋唐大运河在历史上曾经沟通东西南北,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盘活成一个大水系,从而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融会贯通和大一统。隋代大运河造就了当时的中心大都市:洛阳(含长安)、扬州(含杭州)、涿郡(今北京)这些世界级大都市,同时把中原文化带到更南和更北的区域,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带到中原,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互补化和共繁化。近日,洛阳市通过《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将在洛阳城东建造隋唐大运河文化公园。隋唐大运河文化公园拟通过模拟隋唐大运河走线,根据大运河沿线著名城市和历史文化设置景点,集中体会大运河和隋唐历史文化,场景化展示我国漕运文化。公园通过灯光等设施将水道、闸口、水车等转化为游客可亲身体验的娱乐设施,寓教于乐,塑造隋唐文化风貌,展现大运河“通泽天下,生生不息”的景观特色。[4]此次洛阳市通过隋唐文化公园序列化展示隋唐大运河城市群文化、场景化再现隋唐文化故事的举措为深入挖掘隋唐大运河文化内涵起到带头作用。
(三)浙东运河段:海上丝路,江南之窗
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是中国浙江省境内的一条运河,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浙东运河使得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隋唐大运河的起点洛阳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必然存在的文化、商品、信息的大的交通、一个大的循环”。[5]浙东运河经过的城池有萧山、山阴、会稽、上虞(旧治)、余姚、慈溪(旧治)和宁波,各城池大都曾设置水门,以便利船只出入。随着现代城市建设,运河沿岸城镇旧有的风貌多已不存在,但一些古镇反而由于未经充分开发得以保留下来。以文旅融合和村镇建设为载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沿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已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强大动力。浙东运河段沿线集聚了几十个以茶叶、丝绸、湖笔、黄酒、书法、时尚、旅游、金融等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赋予了浙东运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四、创新全民参与机制,激发共同运河记忆
活化运河记忆,激发文化认同,需要全民参与在互动中感知运河文化。江苏省“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的活动已经做出尝试。依托今日头条APP开展运河地标微话题讨论、依托抖音APP发起运河视频区域挑战,经推荐、推送,综合网络热度、专家评议和部门评议排名,评定出江苏最美运河地标和运河优秀短视频。杭州歌舞剧院出品的舞蹈剧《遇见大运河》在进行创作时,也向社会征集了许多民间运河故事,并邀请一百多名市民参与到制作中来。为从小培养青少年对运河的感情,强化他们对运河“流动的文化”“文明活水”性质的认知,可以联合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运河文化资源富集的乡镇和行政村,利用中小学闲置教室、文化大院等设立运河文化陈列馆,陈列、展示移民家谱、商号牌匾、龙泉窑瓷器、地方志、完纳漕粮执照等与昔日运河两岸日常生活有密切关联的物品。聘用退休教师、公务员等担任管理和讲解工作,免费向中小学生和当地居民开放,定期组织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沧州市政府举办“青聚大运河”系列活动激活民众运河记忆的方式初见成效。沧州是大运河流经最长的城市,历史上沧州以运河为中轴,因运河而兴盛,不仅是运河文明成果和文化创造的主要策源地,同时也是传统运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存储库。当前,沧州市按照把大运河沧州段打造成“中国大运河文化重要的承载地”的目标,正在着力将域内大运河沿线打造成一条自然、富氧、舒适的景观带。现在的沧州大运河生态修复区已经成为老人遛弯、青年运动、孩子嬉戏的好去处,成为市民朋友圈里争相转发点赞的“网红打卡地”。通过创新民众与大运河的交流机制,大运河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杨培.地理空间坐标参考系融合引擎及实践[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
[2]人民网.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系列活动举行[EB/OL].(2019-12-08)[2019-12-15].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9-12/08/nw.D110000renmrb_20191208_8-04.htm.
[3]江苏省人民政府.我省率先出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性法规[EB/OL].(2019-12-01)[2019-12-15]. http://www.jiangsu.gov.cn/art/2019/12/1/art_60095_8829967.html.
[4]河南省人民政府.洛阳市通过沿瀍河建隋唐大运河文化公园等城市规划[EB/OL]. (2018-10-10)[2019-12-15]. https://www.henan.gov.cn/2018/10-10/693842.html.
[5]岳文海.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作者:刘 涛、张少琪、季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