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城区学校鄂伦春族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的人类学阐释

时间:2020年12月25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文化差异普遍存在。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鄂伦春族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背景与早期的文化习得与城市学校文化之间存在异质性和不连续性,当他们进入城市接受教育时,必然面临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冲突与压力。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如果学校采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文化差异普遍存在。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鄂伦春族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背景与早期的文化习得与城市学校文化之间存在异质性和不连续性,当他们进入城市接受教育时,必然面临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冲突与压力。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如果学校采取措施不当,将加剧学生心理调适上的困难,并导致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出现障碍。因此,而实行“城乡文化整合教育”有助于城区鄂伦春族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问题的有效解决。

  关键词:鄂伦春族农民工子女;城乡文化差异;文化适应;教育人类学

财经科学

  对于社会弱势在校学习与生活的文化适应问题一直是西方人类学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人类学家 Redfield 认为:文化适应是指个体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当初生活的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后,个体基于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依托而做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从理论上讲,这种文化模式的变化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接触的两个群体的文化模式都要发生变化。

  教育论文范例:做好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需多措并举多点发力

  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群体接触的过程中更多的变化往往发生在弱势群体一边,往往发生变化的个体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为此,研究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鄂伦春族农民工子女在进入城市学校后,他们与生具有的“乡土文化”是否会与城市学校的“主流文化”发生冲突?这些冲突和表现何在?对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有何影响?面对这些冲突,学生是如何调适自己的?学校对于这种由于城乡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适应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一、城乡差异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现象描述

  任何学校文化都无法剥夺学生上学前所获得的语言与文化。其社会与文化背景和学校的社会与文化背景相吻合的学生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了解并熟悉学校教育的一些隐性规则。相反,来自不同文化与语言背景的学生则必须用宝贵的学习时间来学习这些规则,但是经常并不能学好。同时,这部分孩子还可能将基于他们家庭环境的不同文化意义带到学校的情境之中,冲击学校已有的规则和文化模式,从而招致教师和其他群体的反感与排斥。长期以来,由于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乡村与城市的差异是所有差异中最明显也是最为根深蒂固的,而这种城乡差异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也普遍存在。

  二、城区学校鄂伦春族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的过程分析

  文化适应一直是人类学的一个传统研究范畴,国外对文化适应的研究主要注重理论研究,不同的学派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对文化适应的阶段、过程与行为描述各不一样,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文化适应模式。比如说,跨文化研究专家葛兹将文化适应划分为四个阶段。

  他认为文化适应的第一阶段为多幸期,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短,它就像蜜月中旅行的新婚夫妇,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那么新奇;第二阶段为文化冲击阶段,这一阶段个体在新环境中开始了实际的生活,他们也慢慢地体会到了新文化与母体文化的差异,初步体验到了文化冲击;第三阶段是文化变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对新的环境有所认识,同时也接受了一些新的价值观,自信有所增长,开始融入新的文化背景。

  三、城区鄂伦春族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问题的妥善解决

  (一)实行城乡文化统筹,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缩小城乡文化差异

  城乡文化差异很大一部分是社会经济造成的,因此,消除城乡文化差异主要是依赖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只有首先消除经济地位上的差异才会消除心理上的差异,城乡之间也就不存在根本性的文化差异。城乡文化统筹在城乡经济社会各方面统筹的条件下,通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减少城乡之间在文化上的高低之差。但作为不同质的个体,城和乡都不可能取代对方,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允许有差异但不允许有对立存在。

  (二)在相关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城乡文化整合教育”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内容,除了包含主体民族文化外,还要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鄂伦春族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文化适应不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城乡文化差异的普遍存在,这种差异使他们难以成功地适应城市主流文化的教学,而城市学校也没有主动去包容他们特有的文化传统、生活与学习方式。

  因此,我们建议,城乡各级学校尤其招收鄂伦春族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开设“城乡文化整合教育”的校本课程。城乡文化整合教育课程一方面要介绍城市学校的规章制度、仪式要求、校园文化氛围,帮助鄂伦春族农民工子女尽快熟悉城市学校的文化特质与基本要求,从而顺利内化学校的规章制度与日常规范。另一方面,“城乡文化整合教育”课程还要介绍我国农村社会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行为特征,让城市教师与学生对这种城乡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并能理解来自农村孩子的一些独特而难以忍受的习惯行为、思维方式。

  (三)加强对文化适应不良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干预

  在条件许可的学校可以单独设立心理咨询室,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以依托区或市级教研机构,或与大学心理学专业的院系合作,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并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针对鄂伦春族农民工子女在校学习与生活中文化适应不良的现状,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帮助学校师生科学合理地调适文化适应不良引起的心理问题,针对部分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学生采取主动积极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干预措施。

  当然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咨询室其他人员也可以直接参与“城乡文化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工作。我们希望通过以上措施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上给予进城入学的鄂伦春族农民工子女真正有效的帮助,使他们尽快适应城市主流文化,适应学校基本的教学常规要求,适应城市的生活与学习,从而增强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学业成绩。

  参考文献:

  [1]卓玛草,孔祥利.农民工代际职业流动:代际差异与代际传递的双重嵌套[J].财经科学. 2016(06)

  [2]段成荣.我国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作者:徐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