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1月28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 要】近年来,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与舞台艺术语汇逐渐丰富。新的照明技术以及现代投影与激光的应用为戏剧的表现注入新的灵魂。与此同时,戏剧本身的艺术性却逐渐被消解。文学性思维逐步被舞台性思维所替代,剧目内容与演员表演被忽视,戏剧的发展道路似乎越走越偏。再加上商业利益的诱惑,哗众取宠的外在形式受到追捧,这不禁引起我们对现代科技在戏剧舞台中应用的思考:是“锦上添花”还是“喧宾夺主”?
【关键词】现代科技;舞台美术;话剧;舞台性思维
从1896年德国慕尼黑首先发明出机械转台实现转动转台进行场景更换,到现今复杂的舞台机械装置逐步完善并用于戏剧舞台,以及自19世纪以来舞台灯光技术经历的蜕变可知,戏剧艺术紧跟时代潮流,将现代技术融于剧作创作与演出,方便技术人员操控以及舞台机械稳定运行的同时,更是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视听享受。
戏剧论文范例:戏剧艺术传播的移动媒体应用方式探析
一、戏剧对现代科技的利用
戏剧对现代科技的利用主要体现在舞美设计与舞台技术操作方面。舞美的设计主要包括:灯光、布景、装置等。技术操作主要集中在技术人员对舞台装置的操控:灯光控制、音响控制以及大型舞台机械控制等。
(一)演出的舞美设计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断增强,在欣赏舞台艺术作品时,对于舞台呈现的效果也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当代舞台美术的创造,其主要功能在于“状物”、“叙事”、“抒情”:“状物”是在舞台上模拟客观事物的形象;“叙事”是通过人物和景物造型来说明角色的身份、地位以及所处的环境、地点、时间和时代气氛;“抒情”则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通过形象,利用感觉,向观众说话。①在这里,无论是“状物”、“叙事”还是进入到更高创作层次的“抒情”,舞台美术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灯控设备、各种灯具的推出和改革,增添了舞台艺术的综合表现力与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二)演出的技术性操作文艺复兴后,戏剧演出移入室内,灯光的作用至关重要。虽然在19世纪前,长期的演出实践已经积累了较多营造舞台气氛的方法,但灯具仍以蜡烛和油灯为主,亮度不够且无法有效控制明暗程度的变化以及光区的位置与大小,使得灯光的作用仅限于照明。现如今,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操作,一个控台就可以解决演出的灯光、音响、舞台机械等技术性操作问题。
二、现代科技对戏剧的影响
(一)锦上添花
1.演出的技术性操作更加稳定简易据记载,1850年发明了煤气控制台,通过开关,分支管道和喷嘴,可以把舞台上各个部位的灯都集中在一处操控台加以控制。在法兰西歌剧院中,就装有88个开关,控制着960个喷嘴。②灯光的渐明渐暗、突明突暗以及光区的大小、色彩变化都可由操纵员通过旋钮系统进行控制,灯光的可控性达到空前的自由,灯光的效果也丰富起来。随着灯具、控台以及各种设备的更新换代,对于舞台的技术性操控变得更加简易,一个开关或按键就可以迅速变换舞台的灯光、音响效果甚至是舞台布景的切换。同时,设备的安全性能逐步提升,极大地保证了演出技术性操作的安全与稳定。
2.新颖的戏剧观演效果对于艺术形象的观赏总是这样的:眼睛对具体景物直观的终了并不意味着艺术感受的终止,而是导致欣赏进入一个更为深邃的思想感情方面的领悟。③换言之,戏剧观赏就是一个由“境”到“意”的过程。在这之中,“境”的表现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意”的传达。在舞台意境的创造中,景物形象不仅要描绘环境、剧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它还需反映事件、行动、体验等的情绪。这种独特的状态就是舞台气氛。舞台气氛直接作用于戏剧的演出效果。在舞台“境”的表达与“气氛”的营造上,现代科技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烟机制造的“仙境”、灯光渲染的氛围、投影美化的舞台布景等科技配合下新颖的舞美设计,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将作品的“意”与“情”悄然输送至观众内心。
(二)喧宾夺主
1.泛技术化带来的“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胡闹’”技术过多参与戏剧创作,使得戏剧作品流于形式。戏剧的欣赏群体无外乎爱好戏剧的普通大众及戏剧专业人士。面对技术堆砌的艺术作品,对于外行人来说,会感叹于种种技术带来的感官刺激,叫好于一次次绚丽的光影处理,惊叹于各种舞台机械带来的新鲜感。而对于内行人来说,剧情、演技被技术遮盖甚至代替,呈现出一个既不是戏剧又标榜戏剧的杂糅艺术作品,有的甚至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却是“胡闹”至极。
2.戏剧的文学性思维到舞台性思维的转变文学性思维的基本媒介是文字语言,舞台性思维的基本媒介是直观“形象”,前者的组织原则以语法规则和情节性篇章结构为标尺,后者的组织原则更强调感受性和即兴性。④具体戏剧实例如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哈姆雷特》本身就是文学性思维很强的作品,其中“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更是每一位哈姆雷特扮演者都会精雕细琢的部分。日本版《哈姆雷特》则更多地将戏剧的文学性思维转化为舞台性思维。如剧中巨大的“铁笼”设计就是一种另类的宫殿处理,导演似乎在尝试表达一种压抑的氛围以及禁锢的感觉,但对于这样的文学性思维到舞台性思维的转变,观众更多注重的是舞美设计、舞台机械带来的视听感官刺激。虽然剧中演员的表现可圈可点,但终究抵不过时隐时现的“大铁笼”对观众的影响。
3.戏剧本身具有的独特艺术性被消解
现代舞台科技仅仅是艺术创造的一种工具,它的主要目的是更丰满地表现人物与剧情,而不是代替戏剧艺术本身。如果创作过程中过分依赖舞美科技,必然会分散戏剧艺术创造的精力。反观传统戏剧,虽然没有声、光的华丽处理,没有新奇的元素运用,更没有先进的舞台机械辅助演出,但也并不影响其艺术魅力的展现。彼德·布鲁克版本的《哈姆雷特》极大程度保留了戏剧本身的艺术性,在整部作品的呈现过程中,导演极力追求服化道的简约。在这部作品中,哈姆雷特并无穿带任何华丽的服饰,也没有用任何外部手段辅助角色阐述,但演员一出场眼神中前路未卜的忧伤,时而伴随着的勇敢与倔强,却将一个王子的气质体现得淋漓尽致。演员出色的表演将剧情向观众缓缓铺陈开来,观众由此体会到了人物的情感、命运。这种充分信任观众想象力的表达,将戏剧本身与观众紧密相连,带给观众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充满想象的戏剧世界。
三、反思及对策
(一)解决戏剧的专业化与商业化问题
1.专业化问题格洛托夫斯基认为,“……演员的个人表演技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⑤一部戏剧作品没有了表演,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便无法存在。他曾在自己的导演实践中,将那些他认为不必要的成分从戏剧演出中删掉,强调一切交由演员即兴表演。实践后他得出结论:去掉灯服道效化等因素,戏剧仍可存在,只不过其面孔有些难看。因此,在反思现今戏剧艺术的发展形态时,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戏剧的专业化问题以及我们如何去解决。
2.商业化问题现如今,大小剧团无不在金钱的诱惑下“挣扎”。金钱堆砌下的“大制作”,娱乐至上的要求,戏剧打得不是专业仗而是金钱仗。现代科技的使用,更为戏剧的商业化推波助澜。新颖的表演形式、舞台炫技吸引着无数好奇的观众一探究竟。但浅层的流于表面的事物往往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之科技一直在进步,新旧事物日益更新交替,看似新鲜感十足的戏剧作品很快就会被更大的制作、更具新鲜感的作品所替代。这一过程中,这些作品都将被时间的巨轮碾压,为人所遗忘。因此,戏剧的商业化问题也应该得到重视。
(二)现代科技做好“辅助”本尼迪克特版
《哈姆雷特》是笔者认为现代科技与戏剧结合相对成功的一部作品。演员表演有深度、有张力,角色塑造准确且有特点。同时,演出并未着重现代科技的运用,舞美也很好地服务于演员表演。以下从灯光和舞台机械使用方面进行举例说明:
1.灯光。灯光在最初仅为演出提供照明,时至今日它却可以为人物景物造型,渲染舞台上的视觉形象,也可通过色彩、形状、明暗的变换,加强舞台景物、戏剧人物角色的视觉冲击力。同时通过灯光局部明灭,引导观众视线,在舞台与场景切换无缝衔接的情况下顺畅阐述戏剧内容。在该版《哈姆雷特》中,灯光发挥了极大的辅助作用。哈姆雷特父亲灵魂出现时,舞台四周昏暗,中央缓缓亮起绿色的灯光,灯光色片的选择紧紧贴合“鬼魂”这一元素,创造出阴森、压抑的舞台氛围。剧中最妙的灯光使用在于局部明灭处理,舞台表演空间的转换与戏剧内容叙述的顺畅得到保证。
2.舞台机械使用。哈姆雷特的叔父让哈姆雷特去英国,实则在给英格兰王的公函中让英格兰王处死哈姆雷特。在这部分,该版本利用舞台机械做了如下处理:伴随音效舞台上的三道门突然打开,从门中冲出了三股黑色烟雾,在这里将哈姆雷特叔父内心的阴暗无限放大,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烘托舞台气氛同时也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由此可以看出,现代科技在戏剧中可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现代科技融入戏剧创作,一定要分清主次,现代科技要发挥好其“辅助”作用。
四、结语
戏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且戏剧发展需要现代科技的辅助。一味只追求戏剧艺术本身以及其文学性思维的体现与演员的精彩呈现是不够的,面对科技渗透日常生活的大环境,戏剧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但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科技给戏剧带来的应该是“锦上添花”的效果与作用,如果在戏剧演出中,现代科技“喧宾夺主”,占据了舞台呈现的主要部分,那么这样的演出还能算得上是戏剧演出吗?笔者并不一概否定科技的作用,适度的“艺术化包装”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种尊重,但在舞台上要谋求生态平衡,戏剧艺术发展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注释:
①蔡体良.中国当代舞台美术论稿[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167.
②郑国良.西方舞台设计史——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223.
③胡妙胜.充满符号的戏剧空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41.
④格洛托夫斯基.迈向质朴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1984:5
⑤袁联波.新时期中国实验性话剧文体研究[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33.
参考文献:
[1]黄永健.艺术文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化出版社,2016.
[2]濮波.全球时代的空间表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