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5月28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 要:出版质量是目前出版行业上下都非常关注的话题。在科技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图书质检人员与编辑之间的业务交流和互动,对于提升编校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笔者结合图书质检工作实践,具体分析了质检与编辑互动的主要内容及经验积累,希望能够引起科技图书工作者的重视,共同提高科技图书编校质量。
关键词:科技图书;编校质量;出版规范
科技图书作为图书出版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类,对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科技学术交流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目前,随着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科研项目的集中整合,以及科研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图书的发展势头强劲,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方面,都大大超越过去的时代。不同于大众图书,科技图书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理论严谨、术语规范、编排复杂等特点决定了科技图书的编校质量保障工作具有很高的难度,要想提高科技图书的编校质量,乃至打造精品科技图书绝非易事。
图书出版论文范例:大数据背景下图书出版营销创新分析
在出版质量受到出版界上下广泛重视的今天,各科技出版社都在科技图书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加强管控。从选题论证到编前审读,从三校一读到印前质检,从队伍建设到奖惩机制,每一步都体现着各出版社对科技图书质量的高度重视,以及在提高科技图书编校质量方面所作的努力。不仅如此,各科技出版社还都设立了专门负责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的部门,对付印样和成书进行编校质量检查。这是质量保障这条长路的最后一道关卡,对于最终成书的编校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笔者从事图书质检工作多年,对于目前科技图书的编校质量状况十分熟悉,也深知目前的科技图书在编校质量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反思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与在目前的科技图书出版流程中,图书编辑和图书质检人员之间缺乏必要的、良好的互动与沟通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笔者拟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自身经验积累方面入手,对科技图书出版工作中质检和编辑的互动过程进行分析,提出具可操作性的质检和编辑互动策略。
一、当前质检和编辑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知识更新带来的专业短板
现在科技出版社的出版范围几乎涵盖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和细分领域,甚至还包括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范围。各出版分社的图书编辑都有自己的专业背景,从事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科技图书出版工作。出版社内的质检员负责付印样和成书的质量保障工作,质检员也都具有相关的专业学科背景,而且在平时的质检工作中,基本能够做到专业对口,即检查自身专业的书稿,但由于现代科学的精细分工已经使得各门学科的 专业性远远强于以前任何一个时代,而且各学科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超过以往,即便是再出色的质检员,也不可能兼通多门科学知识及其所有分支方向,所以每名质检员或多或少都要检查某些交叉学科的图书。
目前编辑和质检在专业知识方面普遍缺乏足够的交流,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不可避免会造成质检和编辑之间在专业上的认识差异,如编辑认为正确的内容被质检误判为错误,或由于质检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而只能指出一些编辑认为小小不言、无关大局的瑕疵,即所谓的“过度矫正”,而书中真正存在的内容差错由于质检专业知识的缺乏被忽略,最终影响的是图书的整体质量。一旦成书质量真的出了问题,出现了不合格的情况,编辑和质检之间可能就会产生矛盾,从而使得双方的沟通和互动更加难以进行,越不沟通,专业差异越大,恐怕最终影响的是科技图书的编校质量,损害的是出版社的整体利益。
(二)缺乏实时沟通
按照目前的出版流程,作者来搞后,首先按照“三审制”的要求,由责任编辑、编审和总编辑进行初审、复审和终审。通过后由专职加工编辑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再按照“三校一读”的要求进行校对和责任编辑通读。经过这些步骤,编辑部门认为书稿的质量基本达到要求了,再送到质检部进行专职质检。质检员检查书稿后,将质检结果反馈给编辑部门,编辑部门再对质检意见进行处理,然后进入后续流程。在这个过程中,质检对编辑的反馈是相对缺乏的。
一方面,质检员在检查书稿时,虽然会在校样上注明差错并给出修改意见,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不可能把每个差错的具体原因和理解这些原因所需的编校规范都反馈给编辑。这就造成了编辑在处理质检后的校样时,只是机械地照搬质检员提出的质检意见,而并不理解为什么这里是个差错,以及出现这个差错的原因是什么,以致在今后的编辑工作中,类似的差错还可能会出现,编辑的编校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编辑在处理质检员提出的质检意见时,如果发现之前所说的“过度矫正”现象,往往也就是“一笑了之”,置之不理,或者是发现了质检员没能发现的错误,也不过是自己直接改了作罢。无论哪种情况,编辑都不会再告知质检员,这又是另一个方向的反馈缺乏。
编辑哪里知道,作为质检员最希望的就是能得到专业编辑的专业反馈,自己检查的书稿里有没有误判,有没有遗漏。这对于一名质检员提升自己能力来说,是最宝贵的信息,是最实用的手段,是最迫切的需求!质检员需要这些信息,在今后的质检工作中补充自己的知识,修正自己的质检角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不仅保证一本书的质量合格,更能提升全社图书的整体质量。
(三)质检结果的传播范围小一般来说,专职质检人员由于长期从事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工作,其在语言文字规范、各项出版标准及各种编校问题处理方面掌握的信息和能力是强于专业图书编辑的,这些信息和能力就体现在质检的书稿中。然而书稿只会返回给相关的编辑,他们自然会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但其他编辑则未必,使得这些宝贵的质检结果没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在这种情况下,质检员只能在每一本质检的书稿中重复类似的内容,希望能够将这些内容传递给每本书的编辑。然而质检的书稿有限,书稿的编辑有限,传递的效果有限,其结果必然是效率低下、成效甚微。
二、对加强质检与编辑互动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习沟通,弥补知识短板无论是编辑还是质检,在平时的工作中都应该注意学习新知,尤其是各学科更新的知识点,弥补自身的专业短板。通过学习,可以解决书稿中的专业问题,这无疑给编辑带来了继续学习的动力。而编辑知识水平的提升又可以给质检以压力,推动质检相应提升自身 的专业水平。如此双管齐下,对于提升科技图书的编辑质量会有很大的好处。
(二)建立质检与编辑定期沟通机制
1.通过QQ群解答编辑疑问在全社范围内组建以编校质量交流为主要内容的QQ群,质检和编辑都加入。编辑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编校问题,可以在该群中及时提出,质检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质检经验给予及时解答。双方还可以在群中对工作中的疑问、建议等进行深度交流,让问题显现,书稿质量得到提升。
2.定期组织专业对口的质检和编辑座谈鉴于编辑和质检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实时沟通的实际情况,应定期组织专业对口的质检员和编辑部门进行座谈。在座谈中,质检可以向编辑部门介绍该部门近期图书的质检情况、书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后期在编校质量把控方面应做的重点工作。编辑也可以在座谈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自己的见解,与质检充分交流、共同提高。双方在编校质量方面达成共识,有利于在后面的出版工作中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3.及时将不合格图书的质检记录反馈给责编对于平时质检工作中发现的不合格图书,质检和编辑双方都应高度重视。这些图书的编校质量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引起编辑部门的警醒,加强自查工作。质检及时将质检记录反馈给责编,能够使责编对于 书稿中存在的编校差错有更清晰、深入的认识。同时,质检员准备质检记录的过程也是一个斟酌反思的过程,可以进一步提升质检意见的准确性和质量。这些质检记录积累到一定数量后,还可以作为编辑部门提高编校质量的参考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编校知识及典型错例的社内共享
当下,出版管理部门和出版协会都会定期举办各种关于出版质量的培训班和学习班。无论是编辑还是质检,都应该积极参与学习,提升自身的编校能力。在充实自身的同时,不要忘了把学习到的知识、规范和技能传递给身边的同事。出版社也应该在全社层面建立编校知识的共享平台,促进编校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达成编校规范的统一,推动质检与编辑的互动,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质检员在平时质检工作中发现的典型错例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这些错例特点突出、针对性强,对编辑的警醒作用明显。应高度重视典型错例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和社内共享工作。通过定期向编辑部门发送典型错例并给予深度讲解,对提高图书编辑的编校技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建议编辑部门可以将本部门的各类图书的典型错例用作新编辑培训材料,相信对于新编辑快速进入工作角色,迅速积累编校经验一定会起到显著推动作用。
(四)重点培养编辑部门复审和终审人员的编校能力
责任编辑是把控书稿质量的第一道关口,而编辑部门的复审和终审人员则是书稿质量的强有力保障。如果书稿在到专职质检员之前,在编辑部门内部就能够经过高水平的三审,无疑对于提高书稿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着力提高编辑部门复审和终审人员的编校能力,是他们成为图书质量保障团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而质检员应该与这些复审和终审人员一起,承担起为书稿质量保驾护航的任务,勠力同心,确保科技图书的编校质量得到切实提升。
三、结语
如何提高图书质量是一个永远没有尽头的话题,解决图书质量问题更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探索,主要是对“自保式”质检的反思与纠偏。在出版质量被提到前所未有高度的今天,只有质检与编辑互动,各自在出版流程的不同环节守土有责,牢牢把住质量关口,我们的科技图书质量才能有保障,各科技出版社也才能打造更多的科技图书精品,提升科技图书出版的整体水平。若要走得快,独自上路;若要走得远,结伴前行。提高图书质量永远在路上,编辑与质检应该携手同行!
参考文献:
[1]张放.论学术图书编审流程中编辑与作者的互动[J].出版发行研究,2011(4):31-35.
[2]唐仲江.关于建立编校互动制度的思考[J].出版参考,2017(5):63-65.
[3]常小虹.图书质量与关口前移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3(10):66-68.
作者:夏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