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7月02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目的/意义]提取用户移动端网络搜索系统使用及切换的完整路径,揭示不同网络搜索系统使用路径在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差异。[方法/过程]采用实验研究法,并结合问卷与访谈,从移动端搜索系统使用的视角,设计两个不同主题下的复杂搜索任务,以搜索系统作为节点对用户的搜索系统使用路径进行提取,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发现并总结移动端用户搜索系统使用路径的多种特定模式,从搜索过程、搜索结果、探寻式搜索表现3个方面对每种模式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结论]移动端用户在不同的任务主题下对搜索系统的偏好存在差异,用户搜索系统使用路径存在特定的模式,不同模式下的用户对搜索路径的评价存在差异。
关键词:移动搜索搜索系统搜索行为搜索路径搜索系统使用路径
1引言
对于目标明确的事实型信息需求,如实时天气、人物生日、历史事件等,一般情况下用户可以从单个搜索系统中得到答案。对于具有目标模糊、答案不确定且带有强烈主观特性的复杂信息需求,比如学生完成一篇课题报告、旅行者制定一个完整的自由旅行计划、互联网产品经理进行竞品分析等,用户往往需要制定一系列查询式,通过连续的搜索行为来完成一次搜索任务,并使用多个信息搜索系统,产生跨系统的信息搜索行为。同时,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便利性、及时性等特征使移动搜索成为常态。
图书馆论文投稿期刊:图书情报工作(半月刊)创刊于1956年,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创刊以来,《图书情报工作》始终恪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弘扬学术精神、推动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
在移动端,用户使用的主要搜索系统包括搜索引擎和各类APP(包括垂直应用、社交应用等),不同的系统包含的信息有不同的特点,例如移动端搜索引擎反馈的信息结构化程度高、社交类APP显示实时社交信息、问答平台类APP的信息更加个性化。移动端搜索系统的丰富性以及不同系统间切换的便捷性,使用户可以根据信息需求对系统进行选择,也使跨系统、跨APP的搜索行为更为常见。
已有研究在网络搜索系统优劣比较[1]、用户对不同网络信息源的使用偏好[2]、不同搜索系统中用户信息行为的差异[3]、搜索引擎切换[4]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不足在于没有给出用户搜索过程中搜索系统使用及切换的完整图景,更没有揭示不同的网络搜索系统使用路径在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差异。这个研究不足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表现的更为明显,移动端搜索系统的多样性和便捷性使得用户可以更方便地切换搜索系统,产生更频繁的跨系统搜索行为,而现有研究对用户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表现出来的跨系统搜索行为特征的关注不够,限制了对用户搜索系统使用行为的深入理解,不利于开展面向用户搜索全过程的移动端搜索系统的开发工作。
笔者以搜索系统使用路径为切入点,将用户在移动端的搜索过程中使用的多个搜索系统连接成路径,并从过程评价、结果评价、探寻式搜索表现评价等多个维度对不同类型的路径进行比较,以期丰富移动搜索行为研究的理论体系、为移动搜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在本文中,搜索系统使用路径被定义为:在执行一次完整的搜索任务的过程中,将用户使用的不同的搜索系统连接起来,形成的搜索系统使用路径。
2相关研究
2.1移动搜索
移动搜索已经成为用户最主要的搜索方式,关于移动搜索的用户行为研究也成为了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研究者从搜索动机、搜索行为等方面对移动搜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有部分研究关注某一个或某一类搜索系统中的用户行为。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的搜索动机与用户所处状态,包括地理位置、时间、环境等密切相关。D.Wu等[5]总结出用户的移动搜索动机共6类,分别是好奇、消磨时间、求知、生活服务、社会关系和其他,并发现约25%的移动搜索是由多种动机引发的,搜索动机对用户的搜索行为存在影响。
杨海锋[6]从用户信息需求、用户信息搜索过程、搜索结果的评价和处理等三个方面构建了移动用户搜索行为模型。研究发现,在移动端,用户信息需求的动机、触发因素和需求的类型与传统的桌面搜索均存在差异,这与移动端情景和设备的特殊性密不可分。对于用户搜索行为,研究者采取受控或者非受控的方法,从实际的用户移动搜索使用数据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对移动搜索行为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移动搜索系统提出发展建议。
J.Yi等[7]收集了美国、加拿大、欧洲、亚洲用户通过移动设备向Yahoo!onesearch应用程序提交的2000万个英文查询式,分析查询分布和查询主题,从而提炼出了移动搜索的模式和特点;K.Church等[8]通过大约600万个单独的搜索请求,分析了欧洲移动搜索者使用的搜索模式,并通过点击率等关键特征了解移动搜索引擎的反馈表现。
吴丹等[9]通过非受控实验的方式,记录大学生的手机事务日志数据,发现大学生用户的移动搜索行为呈现搜索系统交互特征,且相对搜索引擎和浏览器这种传统的搜索入口,大学生更倾向使用垂直类App进行搜索;J.Kim等[10]在3种不同移动终端屏幕尺寸(早期的智能手机、最新的智能手机和平板式手机)上进行眼动实验,发现用户在不同尺寸屏幕上的搜索效率并无显著差异,但表现出了不同的搜索行为,包括不同的眼动行为和手指交互行为;J.Kim等[11]、P.Wang等[12]则从用户在搜索结果的交互行为,如垂直滚动和水平翻页等,对移动端信息搜索的表现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对移动搜索引擎的页面设计、内容呈现、交互设计提出建议。
2.2网络搜索系统的选择与切换
网络搜索系统是网络信息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网络信息源都有内部搜索功能,而且其内容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被搜索到。从这个意义上说,绝大部分网络信息源都是网络搜索系统。信息源的相关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新型的网络搜索系统不断涌现,用户面临搜索任务时,不再局限于搜索引擎,而普遍会选择多种类型的信息源查寻信息,从而完成任务。
Y.Zhang等[2]在健康信息搜寻情境下,通过访谈法研究影响用户选择传统搜索引擎和其他互联网信息源的因素及用户选择信息源的标准,统计结果表明参与者选择6-15个数量不等的信息源,每个参与者平均使用11个信息源;D.Choi等[3]通过两组用户试验,研究探寻式搜索过程中分别使用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网站的用户信息行为差异,结果表明使用社交媒体网站完成探寻式搜索任务的用户尽管发现的文档数量和文档多样性低于使用传统搜索引擎的用户,但是相关文档的数量却多于使用传统搜索引擎的另一组用户,此外,工作量和感知难度也要低于使用传统搜索引擎的用户。
3研究设计
已有的关于桌面端与移动端用户搜索行为的比较研究发现,用户在桌面端进行搜索时,无论是事实型任务、解释型任务还是探索型任务,均只使用了浏览器进行搜索,且更倾向于以搜索引擎为起点展开搜索,而在移动端搜索时,除事实性搜索任务,在解释型和探索型搜索任务中,一半以上的用户选择使用了至少2个搜索系统,且用户对搜索工具的选择会影响用户的搜索体验[25]。因此,用户在移动端进行搜索时,会倾向于使用更多类型的搜索系统进行搜索,且起始搜索系统会更多元化[26],更容易形成多样化的搜索系统使用路径,符合本研究的研究目标,因此本研究将实验情境限制在移动端进行。
3.1实验流程
本研究主要通过用户实验开展,向实验用户分配搜索任务,搜集其在移动端设备上的搜索系统使用数据。实验主要有3个阶段:(1)实验准备阶段。向用户发放实验手册,介绍整个实验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并完成前测问卷。前测问卷主要了解用户的基本信息和移动端跨系统搜索的经验。(2)实验进行阶段。根据实验任务要求,用户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完成搜索任务并全程录屏。(3)实验结束阶段。搜索任务结束后,实验对象需要完成一个实验后的自报告问卷,并进行一次简单访谈。自报告问卷主要用于收集用户对搜索任务及其完成过程的评价,访谈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用户在搜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了解用户对搜索系统的使用感受等。
3.2搜索任务
根据前人的研究,健康和艺术是在移动搜索中,较为常见的搜索主题[7,27]。B.M.Wildemuth等[28]收集了834篇涉及用户搜索实验的文章,其中,约有89个任务为健康相关的主题,约有68个任务为艺术相关的主题。通过参考已有研究设计任务,并进行小范围的预实验,对搜索任务进行修正和改进,确定了最终的两个搜索任务(其中,任务二改编自文献[29])。
有研究将复杂搜索任务定义为包含潜在的、不确定的解空间或方法空间的搜索任务[30],本文的两个任务均符合复杂搜索任务的特点。相比之下,任务一主题下的相关信息与当时用户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具有较高的公众关注度,任务二的相关知识在平时接触较少,与用户所处日常的关联性较低,且与本研究中被试用户的先验知识和信息视野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用户被告知其可使用个人移动智能设备上的任何搜索系统进行搜索,包括浏览器、搜索引擎以及各种应用程序等,且被鼓励在实验中使用多种搜索系统以完成任务。
3.3实验用户
为了得到更多元化、更丰富的路径,本研究需要信息素养较高、各类网络搜索系统使用经验丰富的人群开展用户实验。本次实验共招募实验对象24名(被试者按照实验时间顺序编号为01,02,03,…,24),其中男性8名,女性16名,年龄均处于18-25岁间,来自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等多所高校,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临床医学、经济学等16个专业,均为本科大四学生。
大学生群体是使用移动搜索的代表群体,也常常被作为移动搜索行为研究的样本[5,9-11,13],研究对象来自全国各个大学,涉及多个专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从参与者移动搜索频率来看,85%以上用户表示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搜索,50%以上表示每天使用移动搜索5次以上,被试者中大部分都经常使用移动搜索。50%以上被试者表示经常在移动端设备使用多个系统搜索以达成个人的某一信息需求,37.5%被试者表示偶尔进行跨系统搜索,仅两人表示几乎不进行跨系统搜索,大部分被试者均有移动端的跨系统搜索经验。
4结果与讨论
笔者通过录屏对被试者搜索过程进行详细记录,汇总所有实验结果,最终共涉及不同类型的搜索系统共164个,其中搜索引擎5个,百科网站5个,社会化问答平台6个,社交媒体6个,数字图书馆13个,垂直搜索系统45个,信息流平台84个。在使用的不同类型的搜索系统中,垂直搜索系统 和信息流平台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当中包括大量健康信息垂直搜索系统,如百度健康医典、51大夫、妙手医生等,还有各种历史、财经、科技等方面的搜索系统,如全历史、财新网、新浪科技等。
垂直搜索系统的专业性、领域性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搜索引擎的信息宽度广但深度不足的问题,实现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信息整合和精准查询,从而受到用户的青睐。使用数量最多的信息流平台包括各种视频平台(如bilibili、腾讯视频等)、资讯平台(如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门户网站(如和讯网、搜狐网、政府门户网站等)。信息流平台注重内容的更新速度和准确性,且部分系统(如腾讯新闻、今日头条、bilibili等)在用户中建立了较强的品牌认知度,培养了部分忠实用户,使用户在搜索过程中对其进行主动选择。
5结语
笔者通过对移动端用户搜索系统使用路径的提取,呈现出用户搜索系统使用及切换的完整图景,进而提出了搜索系统使用路径的评价方法,揭示了不同的网络搜索系统使用路径在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差异。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①提出了搜索系统使用路径的概念及搜索系统使用路径提取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了信息搜索行为研究的理论体系;②为搜索系统使用路径建立了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为搜索路径推荐中候选路径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的实践启示在于:①基于本研究提取的搜索系统使用路径的特征,移动端搜索系统(APP)可以尝试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搜索功能和体验,以减少用户的搜索系统切换;②设计、开发面向任务的搜索界面或入口,尝试集成多种不同类型的移动搜索系统或APP,为基于任务的搜索活动提供集成的搜索环境;③笔者提出的搜索系统使用路径评价的指标和结果,可以用于指导搜索系统路径推荐,为用户提供搜索辅助和推荐服务。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①搜索系统使用路径评价指标的测量以用户主观评分为主,还需要开发出更多的客观指标进行测度;②用户实验人数略有不足,实验任务情境可能会对研究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后需要在更多的情景中开展更大范围的用户实验,对本研究的结论进行验证和推广。
未来的研究工作包括:①进一步完善搜索系统使用路径的评价指标;②开展更大规模的用户实验,以发现更多搜索系统使用路径的模式;③研究任务情境对搜索系统使用路径模式的影响;④开展相应的路径推荐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若佳,李月琳.基于用户体验的健康类搜索引擎可用性评估[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7):92-102.
[2]ZHANGY.Beyondqualityandaccessibility:sourceselectioninconsumerhealthinformationsearching[J].JournaloftheAssociation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14,65(5):911-927.
[3]CHOID,MATNIZ,SHAHC.Switchingsources:astudyofpeople’sexploratorysearchbehavioronsocialmediaandtheWeb[J].ProceedingsoftheAssociation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15,52(1):1-10.
[4]DRUTSAA,GUSEVG,SERDYUKOVP.Periodicityinuserengagementwithasearchengineanditsapplicationtoonlinecontrolledexperiments[J].ACMtransactionsontheWeb,2017,11(2):9.
作者:赵一鸣1,2,3李倩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