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07月14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 要: 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已然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新时代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进一步基于时代发展做好深层次教育改革,结合主旋律电影传播,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内容,切实以主旋律电影为载体,完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发展体系,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质量,有效补充传统模式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为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 载体;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引言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稳步推进,为高校更好地面向大学生开展爱国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方面应充分利用主旋律电影的传播优势,增强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逐步基于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需求,加速对爱国主义教育发展机制及教育模式的完善,使爱国主义教育能为新时代大学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及人生理想指明方向。
一、主旋律电影的教育发展背景
我国主旋律电影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主旋律电影的应用概念则早于电影行业的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是我国主旋律电影发展起步的主要阶段,该时期《小兵张嘎》《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等主旋律电影的上映,促使爱国思想教育逐渐从概念性的文化输出向文化娱乐行业转移。20 世纪80—90 年代,我国主旋律电影发展迎来首个高峰阶段,《开国大典》《大决战》等一系列优秀主旋律电影被搬上银幕,促使我国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发展初见雏形。然而,该时期主旋律电影发展,仍然是背靠建国初期、建国前期及抗战时期历史背景进行电影宣传,主旋律电影历史素材周期长期徘徊于20 世纪 20—50 年代。
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主旋律电影发展经历近十年的断层,以科幻、军事、爱情及政治博弈等为主导的商业电影,占据我国电影行业发展的主要位置。正是这一阶段,国外意识形态随着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逐步渗透进来。部分大学生思想价值观更是在国外电影的进一步影响下逐步形成。其中《环太平洋》宏大的电影背景、《拯救大兵瑞恩》发人深思的历史故事及《珍珠港》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导致我国主旋律电影的教育渲染能力有所下降,国外意识形态的渗透不断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认知及思维认识进行蚕食。正是这一阶段,我国爱国主义思想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再次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推进形成冲击,使主旋律电影发展受阻。
2009 年,电影行业发展迎来首次结构性改革,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多部门针对电影行业发展进行整顿,力图为青少年群体树立良好的价值观。至此,各地区针对主旋律电影拍摄优惠政策的提出,一同成为助力主旋律电影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商业电影发展为基础,构建主旋律电影发展生态,进一步提升主旋律电影在电影行业的主导地位。《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建军大业》《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战狼》及《中国机长》等一众优秀主旋律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喷涌而出,公众对于主旋律电影的期待值及关注度也随之提升。这一阶段,我国主旋律电影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逐步凸显,新时代大学生爱国思想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
二、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至此,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发展摆脱了单一形式上的媒体宣传与课堂教学,真正意义实现了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公众生产、生活及劳动的各个方面,切实弥补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不足,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推进营造了良好环境[1]。
然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环境的改变,无法从根本上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部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存在排斥心理,仍然阻碍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首次,部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单一,仍然基于思政教育单方面地开展布局,未能围绕思政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双向融合,有效发挥思政教育工作的正面引导作用,其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推进,也主要满足形式上的教育需求。
其次,部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过于单调,使其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渗透,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无法产生一定的关联,最终导致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充分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最后,部分高校盲目地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在未能深入做好思政教育的前提下,强制性灌输爱国主义教育理念,使爱国主义教育沦为高校传播政治文化思想的工具,未能为未来阶段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做好铺垫。长此以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将大打折扣,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建设也成为一纸空谈。缺乏兴趣、参与积极性不高及难以有效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阻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长效化推进的重要影响因素,降低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有效性。
三、主旋律电影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我国主旋律电影大部分是基于历史人物及历史故事原型进行结构塑造,通过对单一细节进行概念性渲染,引起观众对部分故事内容的思想共鸣。由于我国近代发展之路充满坎坷及荆棘,使我国主旋律电影具有极强的文化感染力及思想感染力。通过电影艺术的形式进行爱国思想的教育宣传,有助于更好地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渗透能力,帮助高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载体,更好地完善思政教育发展体系,为未来阶段更好地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水平夯实基础[2]。
( 一) 开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新时代大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强,新媒体的发展为电影行业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多方面支持。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发展的受益者,对于电影艺术接受度更高。利用电影艺术渠道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推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有效对接[3]。这其中,主旋律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改变了以往课程教学基本模式,摆脱教育形式及教育思想对大学生的束缚,使大学生能对主旋律电影内容进行独立思考,给予大学生足够的爱国主义自主学习空间,缓解了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学习压力,最大限度提升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水平,通过部分爱国主义核心思想,更好地强化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认同感,提升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正面认识,基于红色文化传播视角,增强大学生对革命思想、爱国主义及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能力,为后续阶段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推进开辟了新的道路。
( 二) 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渗透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推进,不应单方面满足教育形式上的需求,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开展布局。然而,由于部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使其难以有效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关联性。长此以往,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势必无法对大学生形成有效的渗透。主旋律电影由于大部分内容基于真实人物及历史事件改编而来,使其更为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通过主旋律电影的教育影响,大学生能更好地基于对部分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的学习,强化爱国心理的暗示,为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榜样,改变因枯燥学习环境及枯燥教学模式形成的抵触心理,使大学生更愿意主动对主旋律电影的历史原型进行探索,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不足及教育有效性不高的问题,进一步从生活化视角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渗透能力。
( 三) 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体系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爱国思想教学,爱国主义教育是在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对部分理论、思想概念及精神进行教育传播,提升大学生对部分优秀思想、精神的传承能力,使爱国主义教育能对大学生未来学习、工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大学生更好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教育铺垫。主旋律电影由于具有一定的教育感染力,能更好地对爱国主义思想进行传播,弥补高校思政教育的部分不足,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能以主旋律电影为载体,更好地构建完善的教育结构,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总体水平,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围绕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有效提炼,建立更为科学的教育发展体系,为后续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协同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四、基于主旋律电影视角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策略
结合主旋律电影的特点,优化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提升现阶段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方面应充分利用主旋律电影的优质教育资源,从培养良好艺术审美及加强思政教育实践着手,进一步构建多位一体的教育模式,针对现阶段存在的教育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布局,科学开设主旋律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对主旋律电影的理解能力,强化主旋律电影视角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有效性[4]。
( 一) 加强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审美教育渗透目前,我国大学生艺术审美大部分掺杂西方审美艺术概念,对于艺术审美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其无法有效对主旋律电影中部分艺术内容进行理解,不利于主旋律电影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发挥。为更好地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有效性,高校应运用主旋律电影教育资源,做好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视角下正确审美价值观的培养,提升大学生艺术审美的思想高度,消除西方艺术审美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切实从东方艺术及红色文化艺术视角,弥补大学生对主旋律电影教育理解的不足,突出主旋律电影艺术思想高度,提升大学生对部分主旋律电影概念及艺术内容的理解能力,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主旋律电影艺术审美观念,为后续阶段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全面化推进创造积极条件。
( 二) 强化主旋律电影视角下的思政教育实践将主旋律电影资源应用于思政教育实践,对于从教育实践角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高校方面应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思想特点及思政教育问题,做好对主旋律电影的筛选,并将部分电影材料应用线下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帮助大学生从更多层面做好对主旋律电影的内容分析,以主旋律电影为例开展教育案例分析,使主旋律电影能更好地在思政教育方面发挥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改变大学生对思政学习兴趣匮乏及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积极性不足的现状。基于主旋律电影的教学引导,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双向融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思想,使主旋律电影能在高校思政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有力的作用,为未来更好地深化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及爱国主义教育多元化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 三) 构建主旋律电影为载体的多位一体教育模式构建多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主要目的在于解决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流于形式的问题,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可以根据部分主旋律电影的基本特点、历史背景及历史人物,开展更深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布局,加强革命思想精神、红色文化精神及长征精神等内容的教育实践,进一步在理论教学输出、学习实践及生活实践方面,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对主旋律电影中部分内容进行体验,提升大学生对主旋律电影探索欲及学习求知欲,以此,营造良好爱国主义教育环境。随着学生学习体会的充分加深,对于爱国主义思想的抵触及误解也将逐步消失。此时,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将可以更好地实现渗透。
( 四) 开设主旋律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课程开设主旋律电影教育专题课程,可以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参与兴趣不足问题,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大学生能更好地对爱国主义思想进行理解,而非片面将爱国主义教育学习作为提升个人学习成绩的途径。为此,高校方面应积极做好面向主旋律电影的教学实践探索,在主旋律电影内部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提取,对部分主旋律电影的爱国思想进行解析,以趣味性、娱乐化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对于主旋律电影中爱国思想的感知能力,帮助大学生改变对思政学习、爱国主义学习的错误认识,进一步从思想上为大学生构筑爱国主义教育的安全防线,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结束语综上所述,主旋律电影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开辟了新路径。高校方面应基于主旋律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做好对现阶段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布局,合理调整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结构,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核心内容及形式,为后续阶段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有效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邓显超,段渝佳. 从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看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9,40 ( 2) : 8—11.
[2]李艳,苏吉. 主旋律影片欣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 5) : 53—58.
[3]徐玉连,程国铭.“三个主义”教育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4( 1) : 37—39.
[4]邓涵予. 主旋律电影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 传播力研究,2019( 12) : 64.
选自期刊《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 年 7 月第 41 卷第 7 期
作者信息:张 琳 洁( 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