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医学研究生论文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研究

时间:2017年05月10日 分类:医学论文 次数:

这篇医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了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研究,论文分析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实质,医学生是医学的未来希望,人文关怀是医生的道德情怀也是法定义务,论文探讨了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并介绍了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现状。

  这篇医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了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研究,论文分析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实质,医学生是医学的未来希望,人文关怀是医生的道德情怀也是法定义务,论文探讨了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并介绍了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现状。

医学研究生论文

  摘要:有感于医学的温度,人们都非常期待医生的人文情怀,并由此探讨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文章分析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实质、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当前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状况,并提出了推进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论文,人文精神,医学,教育

  引言

  医学的对象是人,从深层次说医学是一门关于生命与健康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疾病的科学,医学的对象不是疾病而是生病的人,所以医学的本质是人学,抛弃人文精神,医学就没有了灵魂。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医学生将来能够去感受病人的温度,是高等医学教育必须重视的课题。

  1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实质

  科学追求的是智、人文追求的是善,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医学所追求的真理[1],让医生既有理性思考又有情感魅力,因此,医学精神包含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个部分。其中“科学精神”通过“高水平的诊疗技术”和“高精尖的医学仪器”来实现,他是实现“人文精神”的前提;而“人文精神”通过“用心关怀患者”和“优先社会效益”来实现,他又可以反过来引领“科学精神”的发展。古今中外,在优秀的医生身上都体现着医学人文精神,无论是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还是希波堤拉低的《医学誓言》都闪烁着医学人文精神的光芒。简单来说,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以病人为本的精神。强调“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一切从人性出发,强调在医疗过程中对人的关心、关怀和尊重,包括尊重病人的生命、尊重病人的人格,对所有病人无论种族、国家、职业、财富一律平等对待。

  2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

  2.1人文关怀是医生的法定义务

  早在1992年国务院就以106令颁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要求将“是否关怀患者”纳入对医护人员的考核,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更是将关怀病人作为医师义务写入法律条文。长久以来,人文关怀在传统的观念中一直似乎属于道德层面,但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病患眼中,在某些时候医生就是他生存的希望,再准确的检验数据、再多的药物单据等对于病人都是远远不够的,“尊重、关心、爱护患者”是医生的义务。

  2.2人文关怀是医生的道德情怀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是美国医生特鲁迪[2]的墓志铭,它表达了一个道德高尚的医生对待病人的心态,是理性的谦卑、是职业的操守、更是医生的道德情怀。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但是医学也有他的局限,面对病人的痛苦,特别是面对无法解决的疾患,“安慰、关爱、帮助、感知”带给病人的温暖远远超出健康人的想象。正如特鲁迪医生曾说的:“医学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最需要精神关怀和治疗的人,医疗技术自身的功能是有限的,需要沟通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去弥补……”

  2.3医学生是医学的未来希望

  医生是准入门槛很高的一个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将医生来源进行了明确规定,除了中医和民族医学有极少数的师承形式外,基本上没有考入医学院校学习,就没有机会成为医生了。由于没有其他途径,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可以说就是国家医学的未来,扎实的专业技术由大学教育和规范化培训共同完成,而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个人价值理念,继而外化为人文关怀行为,是医学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带领学生宣读医学生誓言的那刻起,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贯彻整个大学教育。

  3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现状

  3.1多元化价值取向冲击医学人文教育

  医疗服务商品化、诊疗手段物化、医患关系经济化等趋势日趋明显,人性的淡漠阻碍了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社会舆论的不良引导、经济效益的指标导向、医患关系的持续紧张,都会对医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严重的影响。“人文精神”“德育教育”在社会舆论大环境中显得空洞,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医学生的思想,严重冲击了医学人文教育。

  3.2人文素质教育先天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一直实行文理分科教育,而医学专业招生除中医文理兼招外一般仅面向理科招生,招收的生源本身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加上医学院校虽然也围绕主体专业开办一些文科相关专业,但因为不属于学校主流专业,建设力度不大,师资力量不强,专业水平不高;虽然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和综合大学合并,但基本上也属于相对独立办学,与母体大学的学科融合不充分,得到的支撑有限。因此总体上看,无论是生源、师资、教学条件,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都存在先天不足。

  3.3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科学主义思潮的强势张扬遮蔽了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关怀[3],关于人文教育的“内容范围”和“教学效果”长期存在着质疑,人文科学跨度大、内容多、知识面广,如何去完成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使命?人文学科不能提供具体技能人文素质如何评价?人文教育对医学生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道德观念塑造能有多大作用?这些疑问使得很多医学院校虽然认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但并没有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3.4人文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非常重视人文课程的设置,在美国医学人文课程的学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达到了25%,在日本、法国和英国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课时数也基本达到总学时数的10%~15%,而我国医学院校虽然也都开设人文课程,但比例相对偏小,平均只占课时总数的8%,而且这些课时大部分属于公共课程的“两课”,医学人文课程除“医学伦理学”外基本上都不属于必修课,而且课时很少。人文课程本身在医学院校就属于边缘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后又面临“学生不选”或者“选而不修”,处境非常尴尬。

  4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探讨

  4.1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认识

  医学院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从“大医学”的视野重新审视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寻找临床医学与人文学科的交集[4],探讨“生命”“死亡”“疾病”“健康”“痛苦”“疼痛”等概念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SchwartsAW教授在2009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医学人文对于促进职业素养、移情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医学人文是整合医学教育非医学学科内容的重要手段,医学院校应该重视推进医学人文学科建设。同时,应该及时纠正课程知识化的倾向,科学的看待和评价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重视人文教育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熏陶,相信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坚信“向死而生”的医学人文智慧可以成为学生笃定的人生信仰。

  4.2优化人文教育课程设计

  在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人文教育课程模块,设置科学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将人文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个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两课,应该根据医学教育特点在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中增加相关内容案例,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操;“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医学史、医学心理、医学伦理、医患沟通等课程,应该增加此类课程的学时占比,同时改革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敬畏生命、尊重人权、重视沟通[5];专业选修课主要设置一些医学与相关科学融合的课程比如医学教育、医学管理、卫生经济等,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后期的职业选择;而公共选修课可以根据学校特点,设置一些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静心读书、悟道明理、修身立德。

  4.3加强人文教育师资培养

  加强人文教育的师资培养应该从3个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加强对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的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帮助学生理解医学与人文的关系,展现医学对生命的尊重,体现仁者仁医的风范;其次,对于人文课程教师,由于不属于学校主流学科边缘感很强,应该通过相关政策倾斜,激发其的工作热情,同时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使其找准定位,加速与主流学科融合,提高其从事医学生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要充分发挥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在加强学生管理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加强对临床实习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4构建以“仁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

  医学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仁爱传递的过程,构建以“仁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在人文教育中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举办“励志”讲座,邀请深受病人敬爱的医生谈自己的行医感悟和价值追求,邀请普通病人分享自己的求医经历和对医生的评价,用最真挚的情感阐述最朴素的道理,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用榜样的力量触动学生的心灵;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培养奉献精神,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在实践中加强仁爱教育。

  作者:魏琦 徐蕴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推荐期刊:《中华临床医师》本刊制作精美,编审严谨,以纸质导读附带光盘的形式面向全国出版发行,实现了传统纸版、光盘版、网络版的有机结合。本刊特有的经典术式视频,动态影像诊断、病例讨论实况等栏目大大提升了医学学术期刊的传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