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与方法

时间:2017年07月04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这篇法学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了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与方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的提高,还包括法治素质的发展,论文总结了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路径、现状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挖山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对策。

  这篇法学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了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与方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的提高,还包括法治素质的发展,论文总结了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路径、现状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挖山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对策。

  关键词:法学核心期刊论文,法治素养,法治教育,路径方法

  “法治素养”的全称应为“公民的法治素养”,而其核心应为“法治”。“法治”一词在我国古代就已出现,先秦时期的政治学家就已经主张以法治国。到如今“法治”就是指在民主的前提下,尊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一种理念和手段。“法治素养”则为公民通过学习、训练和实践后,对法治含义的理解、对国家法律价值的取向、法律制度的认识以及对国家法律制度所持有的态度和信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总部署以来,法治教育更广泛地进入课堂。目前,我国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来自课堂的授课,从中学开始就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包括法治教育,但并没有重点突出法治教育。大学里虽然有单独开设有关法治教育的课程,但缺少实践性,仅仅局限于课堂的理论,很难运用于实践中。

  一、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必要性

  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较高的要求,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包括对文化程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发展,还包括大学生法治素质的发展。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把遵守法律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首要标准,这是新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素质结构的新要求,因此,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就成了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我国现在注重培养“四有新人”,四有新人的要求就是要求人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因此大学生只有提升了自身的法治素养,才能为成为“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依法治校的关键基础。依法治校是为了呼应依法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努力实现好依法治校才能更好地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校就必须要加强校园法治的普及,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让校园的管理体系、教育体系有法有据。对于大学生而言,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就意味着对他们的法治意识、法律意识、法治实践进行提升,让他们更能参与到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依法治校与依法治国、法治建设相关联,因此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也就更加能保证依法治校的实现。

  同样,只有将依法治校进行好,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给他们对法治素养的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只有将法治意识灌输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信仰,让人民群众投身于法治实践,参与法治建设,才能保障依法治国的实施与实现。而大学生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群体,他们拥有独立的思维方式,能够很好地分辨对错,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国家法治建设的建设者。大学生的自身法治素质基本就体现了未来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的层次。所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得以提升,才能保障依法治国的战略更好地实施。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与方法的现状

  我国现有的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二是开设与法律有关的专业课程。虽然这两条路径能给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帮助,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和开设法律专业课程这两者都不是专门为法治教育而建立的课程,只能算是法治教育中的一小部分。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也仅仅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与之相联系,较为浅显的教授学生一些与法治相关的基础概念等。而开设法律专业课程看似是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但也仅仅提升了法治素养中的法律素养。大学开设的法律专业课是传授学生一定的法律知识,使大学生拥有法律意识,能够灵活的知法、懂法、用法,主要是为大学生未来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打基础,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大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实践的思想觉悟中。其次,这两种路径过于偏向理论化,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相对薄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两种路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但容易与我国社会实际相脱节。再者法治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更多时候还是体现在参与法治实践和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目前我国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方法与路径并不能很好地融合。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通过对课本的学习以及老师的授业解惑来进行,对其他的路径并未十分重视。虽然也有实践活动,但并不能对其进行很好的指导,而且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有些并不能体现法治素质,而提升方法中主要强调的就是实践活动本身。因此虽然提升的方法可以有参与社会实践,但我国目前的教育大环境并不能保证其有效实施。其次,依法治校的环境也是在学生拥有一定的法治素质的前提下形成,虽然依法治校可以给学生提供提升其法治素质的优良环境,也可以起示范作用,但是依法治校的环境和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相辅相成,并不能单独的起到示范、熏陶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对策

  第一,这需要加强高校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组织在法治建设的作用。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实现组织育人为目标,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统一起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在完善组织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制度设计的科学管理有序,让学生体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目标追求和制度导向。这些重要部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推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党领导下的教育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落到实处,尤其对完善现有的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二,这需要学校更认真地做好教育管理的制度设计,力求体现法治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法治素养。根据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总体要求,聚焦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搞好各项规章制度的配套衔接,使各项法律规定和制度在政策取向上彼此呼应、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

  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长效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学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之中。“积极探索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积极推动破解学校安全、学生权益保护等教育重点、难点问题,以法律制度建设为引领,利用各方面力量,建立以法治为基本原则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积极构建在法治框架内妥善解决学校纠纷,保障学生安全和权益的体制机制”。通过这些工作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一方面,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形成本身需要充分发挥政策法律规章制度的导向和约束作用,要通过科学的法治实践推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用有效的制度机制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鼓励,使违背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法治素养形成的过程也需要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保障,以让工作持续推进,以让成效不断深化,进而在全社会特别是高校中营造法治育人的良好格局。

  第三,这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将德育与法治统一起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确立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德育和法治教育相融合,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实效性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法治素养。

  青年学生法治素养的高低,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性工程,要把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合格公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方面,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融入日常教育各方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大力推进普法教育,创新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以多种形式推进学校法治文化建设,促进法治观念的养成和法律知识的普及。要健全法治教育考核制度,将法律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加强道德引领,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不断增强大学生厉行法治的道德底蕴。

  第四,这需要更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法治实践的形式,注重实践育人,关注社会现实,帮助青年学生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和参与社会建设过程中提升法治素养。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青年学生的法治素养也需要在了解国情、深入实际、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完善。法治素养本身既需要知识的普及,也需要实践的灌溉。

  要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建设社会、政府、企业、高校、社团组织、家庭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机制。通过实践育人基地的建设,使青年学生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法治精神的直观感受,特别是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过程中,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正义。还要在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的同时,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树立法治典型,以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的生动事迹,阐释遵纪守法的社会意义。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意培育彰显法治精神、体现法治力量的文化品牌。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地体现法治精神,设计法制的载体,带给学生对法治精神的深入认识和敬畏,从内心深处自觉形成法治思维。

  第五,通过严格依法治校来给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进行示范。学校是大学生积淀知识和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融入社会的最后一道关卡,在学校所习得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相当程度上影响其步入社会的状态。民主型校园管理模式有利于培育出完整的社会人格和坚定的法治信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十四条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

  第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大学生良好的法治素养提升,离不开参与法治社会实践。在大学校园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学生社团在每年的“法制宣传口”开展“法制宣传周”活动,借助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向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就宣传的内容而言,不仅要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关,还要与当前社会热点话题相连;就宣传形式而言,不仅仅限于展板宣传,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编排法治小品或话剧。此外,还可以借助专题的假期社会实践,由大学生担当主角,向市民宣传法律知识,在宣传的同时提升自身对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假期社会实践中,通过前期地自主学习和案例分析,向市民宣传介绍老年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以及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法治思维和认识,从而更好地肩负起依法治国的使命。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状相结合来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教学,在给学生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将理论与社会热门的事例、案例相结合,与社会实际相贴切,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会与社会相脱轨,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对法治素养提升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塑造大学生的法律精神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质。四是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水平带动对学生法制素养的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一方面靠自我实践,一方面也要靠教师的传道授业。而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法治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提升自己学生法治素养能力的高低,一位教师自身的法治素养水平也会影响其学生的法治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齐琳琳.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16,(Z2).

  [2]潘建.全面依法治国视阈下大学生法治修养培育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3]黄夏.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优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6,(14).

  [4]冯刚.着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5-01-04.

  作者:杨忠明 何曾艳

  推荐阅读:《东方法学》评职称的条件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管,上海市法学会和上海人民出版社主办。由《东方法学》编辑部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5日出刊。国内总发行:上海市报刊发行局(刊号:CN31-2008/D)邮发代号:4-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