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11月30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被称为是一个既有艺术品味、又有观众口碑的双赢之作,其紧把时代脉搏的主题构置、高强度的戏剧情节、丰富多元的叙事类型等特点使该剧具备了得以进行深层解读的可能。本文拟从反腐题材电视剧的类型化突破入手,从影视美学的社会功能维度出发,对电视剧的审美功能展开探索。
关键词 :《人民的名义》,电视剧,反腐题材
当今电视剧的发展,走入了一个表面繁花似锦,内里却简单化、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怪圈,表现艺术性的匮乏和现实深刻性的缺席似乎成为一种通病。一方面电视剧制作人在剧本创作、叙述类型创新、审美表现力突破等方面举步维艰,承受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大量剧作虽然已经热播并获利,却缺乏独特的审美趣味与艺术情怀,犹如过眼云烟般难以给观众形成深刻印象。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却是一个既有艺术品味,又有观众口碑的双赢之作,该剧是自2004年广电总局下达"因为数量泛滥和编剧粗糙,反腐剧被整顿,从此不能登陆卫视黄金档"指示以来,首部"解冻"的反腐大剧。
该剧的编剧周梅森,其《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代表作,长于建构格局宏大、寓意深刻的官场社会。①《人民的名义》到第二集播出时,已经收视破二,同时段排名第一,豆瓣评分也令人惊奇地达到了近年国产电视剧中罕见的9。1分。②该剧对社会政治事件的隐喻性表述和官场生态的真实刻画,成为一部与中国的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交错隐喻的纪实性叙事文本,一个影射官员权权交易、社会腐败滋生问题的多维度作品,使该剧具备了得以进行深层解读的可能,更成为2017年最热门的全民议题之一。
一、时代症候凸显。
都说《人民的名义》反腐尺度大,抑或也有相左的。反腐尺度不主要体现在某几句台词上,更在于该剧对其人物的美学设计和对人物复杂内心世界深度挖掘,对人物思想底线越位原因的诠释及跌宕起伏的叙事安排,进而给观众呈现出当下客观真实的政治生态环境 :贪污受贿是腐败,行贿受贿是腐败,不作为是腐败,裙带关系是腐败……《人民的名义》容纳了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社会思索,通过艺术表现揭示腐败的深层原因,为预防腐败提供镜鉴,发挥了影视美学的社会效能。其中,所有人物无所不用心地探索内心,构建了当下各阶层中国人的困惑迷茫,思绪满怀并体验充满时代特色的情感和审美世界,是该剧的亮点所在。
从剧中的多处细节性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去符号化的叙事方式与细节铺陈,尤其在主流意识形态教化和电视剧的社会功能方面,该剧将现实社会生活与电视剧的议程设置与情节创作紧密切合。剧中,故事发生在汉东省京州市,这是一个被虚构的中国城市,在这个虚构的城市中,由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牵涉出一桩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中心情节就围绕着如何将一连串的利益腐败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而展开。通过不断产生的新问题和解决过程的螺旋式交替递进,展现出一个经过时空剪裁、变形、重组之后的高度凝练的艺术世界。
观众对高层官员间官官相护的痛恨、贪腐内幕交易的猎奇、基层人员两难的生存境遇体察等现实生活经验,随着艺术效果的营造与铺陈,渐渐完成悲喜、张弛、疏密等情绪的积累。此外,剧中的贪腐官员们也大多有明确的原型,包括家藏2.3亿的原煤炭司副司长魏鹏、"亿元水官"河北北戴河区供水总公司原总经理马超群等,剧里都有影射,观众看了也会有大快人心之感。剧中还有一些细节,均取材于现实生活,例如为了清点某贪官家里的现金,竟用坏了12台验钞机。③当然,为了防止观众把电视剧中的场景、人物与现实生活完全划等号,而出现审核难度增加与不必要的机构或个人名誉纷争,电视制片方采取了一种规避策略,以此来强化电视剧的所谓假定性,使观众确信这是一个发生在想象空间的虚构的故事。④
二、"剧"语言生动传神。
不同于电影对画面语言的过于倚重,电视剧由于其对每一个观众面对面倾诉的性质,则广泛认同语言叙事的地位。⑤电视剧语言即电视剧最本原的的语言--人物声音的对话、独白、旁白等,它们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⑥电视剧依靠语言,可以描绘场景环境,说明人物关系,推进剧情发展,更能够达到表达内心情感、揭示作品主题、增进思想深度等作用。在《人民的名义》中,主要以人物对话与旁白的语言方式呈现,体现出口语化 、亲和力、时代感的特点。
比如表现官场陋习的台词,"要想办砸一件事情,就是多请示、多汇报";针砭时事的台词,"老虎要打,苍蝇也要拍,苍蝇虽然小,但是恶心人呀,还传播病害,影响社会风气,所以这个底线是没有的";还有当由侯勇出演的贪官衣着朴素,骑着自行车上班,却在家中查货2亿3千万赃款时,观众是憎恨的,但当他说"我一分钱都没花,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我看着这些钱,就跟小时候在地里头看着丰收的庄稼一样,我喜欢闻钱的味道"的时候,观众又会感到一丝悲凉,碾压他们的是犯罪,但人性仍然存在。可以看出,《人民的名义》的电视剧语言处理简洁有力,生动传神,既体现出一语中的的魄力,四两拨千斤的幽默,却又有着思想的深度和对现实社会的影射。
三、叙事类型多元融合。
该剧采用了复合型的策略,杂糅了多种叙事类型元素,如生活剧、情感戏、反腐剧、官斗戏等,以伦理正义的价值信仰凸显情感元素,弥补和平衡了过往宏观政治剧过于假、大、空的短板。尽管类型丰富,但黑暗的政治哲学似乎是《人民的名义》中一以贯之的话题。权力是政治的核心,文化研究中说的"政治",关注的则是不同身份的群体之间形成的文化权力关系。在电视剧中所建构的一组组关系中,如官员/平民、城里人/农村人、贪官/清官等,实际上是指社会文化领域中无所不在的支配与反支配的斗争。⑦剧中几乎所有的贪官都有共同的特征 :有靠山、有权力、有关系 ;会欺骗、会演戏、会说谎 ;高学历、高智商、高素质 ;懂政策、懂规则、懂运作。
比如副市长丁义珍有权利又有手腕,对规则的熟悉和利用可说是炉火纯青,超乎想象。他完全了解抓捕追踪他时要监控他的座驾,于是,逃跑时让自己的司机开车回老家,美其名曰"公私分明",自己坐飞机在众目睽睽之下逃之夭夭。"政治不应仅仅被理解为对权力的欲望和追逐,或任何控制人的权术和伎俩。也许阴谋可以使某个人登上某个宝座,但这也就是他成功的顶峰了,因为不可能以阴谋改进和推动社会。人们有权拒绝为适应政治需要而压抑自己内心深处感到的道德要求。"⑧或许,在《人民的名义》所希望传达给观众的理念中,政治与权术,与贪腐、与集权并非绝缘,而也包含另一种可能与途径,即成为一种信念和理想,成为保护和服务于人的一种途径。
四、戏剧情节节奏性强。
自播出以来,《人民的名义》好评如潮,观众纷纷以抽丝剥茧、环环紧扣、热血沸腾等词汇,总结自己的观影快感。在情节的设计与安排上,《人民的名义》采用了高情节强度,让观众每看完一集都大呼过瘾,欲罢不能。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李胜利认为 :就电视剧情节的戏剧性而言,虽然相对于不同的接受者是一个变量,但在情节本身的容量大小、起伏高低、发展速度等方面却基本上是客观的,并因播出时间的固定而可以进行有限度的定量分析。电视剧的绝对情节强度指电视剧情节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容量、起伏水平、紧密程度,并提出了"绝对情节强度""情节密度""情节落差""情节粘度"及"相对情节强度"等理论术语。
以情节密度为分析维度,《人民的名义》每一集的信息容量都很大,开篇反贪总局就接到实名举报,北京某部委一位处长涉嫌巨额受贿,汉东省京州市一位副市长也涉案其中,时任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的侯亮平要求汉东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配合北京方面行动协同调查。在北京某小区外停着的一辆面包车里,以检察官侯亮平为首的一群人正苦等时机……一番斗智斗勇之后,赵德汉将自己所有藏钱的地方都交代给了侯亮平,并坦白了自己的受贿过程。通过卫生间里放着的自己记账的小本,他检举揭发了丁义珍向自己行贿。侯亮平立即给陈海打了电话让他务必抓到丁义珍。⑩在这两集的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事件变化速度快,悬疑与解密的密度大,矛盾集中,并形成一系列富有落差的情境,使全剧结构紧凑,观众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
五、人物形象鲜活丰满。
如同现实世界一样,剧中的英雄与罪犯、朋友与敌人、贪腐与清官的区分并非泾渭分明,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个充分自足的、饱满鲜活的个体。自称是"农民的儿子"的赵德汉,官职不大,但握有实权的人物。平日里吃着杂酱面,住着筒子楼,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对工作兢兢业业,大唱正义歌。"有权就可以任性啦?有权就能腐败啊?"那正义歌唱得有声有色,掷地有声,大义凛然。这样一个低调简朴、尽职尽责、受人爱戴的人民好公仆形象,在确凿的证据--装满一屋子钱的别墅面前时,从容淡定-理直气壮-气急败坏-六神无主-缴械投降,这一系列的肢体语言变化,将一个憨厚老实而又老奸巨猾的人格分裂的形象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此外,剧中的绝对男主角侯亮平,也是一个接地气的人物。
这位汉东省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局长与以往官方文本中一本正经、官僚气息严重的局长不同,侯亮平办案时喜欢吹口哨,吊儿郎当 ;到朋友家吃饭把人家柜子里的两只螃蟹煮了吃,连一个螃蟹腿都不与别人分享,显得很不厚道 ;他甚至可以在高速路上拦截省委书记的车,显得无所畏惧。现实生活中,侯亮平这样不规范不识相的人在官场上是混不下去的,而在电视剧文本中这样的人物设计却是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的。他既不是红二代、官二代,也不是泥腿子出身,没有大背景的他之所以无所顾虑、无所攀附、天不怕,地不怕、调皮捣蛋、挑战规则、机敏果敢、料事如神、不食人间烟火,在利益面前没有挣扎,没有犹豫,是因为他被塑造成一个来无影、去无终,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孙猴子",是一个背景模糊的符号化了的神一般的大侠级人物。这种看似有着无意为之的游戏态度,但却是有深刻含义的。它暗含反腐的难度之大,绝非一日之功,不亚于西天取经。也暗含神一般的"孙猴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唯有编织好制度的笼子,才能让人不至于变成魔鬼。更暗含民众呼吁公平、公正、透明的法制制度和社会制度建立的心理诉求。
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认为 :电视剧除了向观众讲故事和愉悦身心外,还始终传播着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等文化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因此,如果我们不去关注电视的健康文化,不追求电视剧的美学向度,不突出电视剧的价值引领功能,就有可能导致人民审美水平和价值观念的滑坡。,综上所述,《人民的名义》就是一个既有艺术品味,又有观众口碑的双赢之作,对观众的审美水平和价值观念有所助益,也是一种很好的感知和审美的培养。艺术是医治心灵匮乏的"良药",还是迎合人们心理需求、满足利润的"大力丸",这是艺术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人民的名义》所展现出的美学社会功能意义所在。
注释 :
1.《反腐反到"副国级",这部13年来首次解冻的反腐剧透露出哪些风向》
2.贾磊磊 《:问题作品的消极快感与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心理裂变--电视连续剧〈蜗居〉的互文性分析》,《艺术百家》2012年第2期。
3.[日]舟桥和郎 :《电视剧脚本做法》,王秋妮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86页。
4.蓝凡 :《电视剧语言的性格特征》,《戏剧艺术》2007年第3期。
5.张玉凤 :《论当代电视剧中的微观政治》,《现代传播》2013年第3期。
6.李慎之 :《无权者的权力和反政治的政治》,《观察文丛》1999年第1期。
7.李胜利 :《论电视剧的情节强度》,《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
8.胡占凡 :《电视剧的文化坚守》,《电视研究》2012年第8期。
推荐阅读:当代电视解析电视剧创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