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01月27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一个政党在人民群众观心中的形象和尊严和这个政党的党格有密切的关系。这和历史和现实也有一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党格塑造也存在着相应的挑战,在现在发展新时代,党要以意识形态建设为先导,以深化理论学习为引领,优化体制机制为最终目标,改进社会活动方式,积极应对风险考验,强化塑造党格,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格塑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就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的新论断。新时代就必然要有新气象,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然要有新形象,党格就显得愈发重要。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党有党格。保持人格尊严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保持国格尊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保持党格尊严是一个政党及其党员的首要任务。优秀的政党必然有卓越的党格,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组织风格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九十多年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独特的党格。深刻领会和强化塑造党格,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系统性工程,既有助于统一思想、理论创新,领导中国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等的创新发展,也关系到其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地位的强化巩固。
中国共产党党格解析
党格,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伦理色彩,是一个政党文化—心理体系中最稳定、最深刻、最持久和最具决定性意义部分的凝结和外溢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伦理感和美感,是政党及其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以及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立场气节的综合体现,由该党内在结构所决定。就中国共产党而言,“党格”一词由周恩来在1941年11月《悼张淮南先生》中首先提出:他在抗战时期代表中共中央在重庆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既有胆又有识,既坚持原则性,又注意灵活性,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更未以勤于往还,丧及党格”,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形象。毛泽东在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宣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
党格问题的提出,为党的建设提供了一项新的政治资源和建设指标,进一步丰富了党的组织文化、伦理道德和思想行为,也激励着党不断加强先进性建设。这种党格,既贯穿着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先进性,闪烁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又烙上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印记,集中表现为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立足国情、深耕基层,纪律严明、令行禁止,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等,在宏观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党的理论体系和治国方略,在微观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党员的精神风貌和人格素养。改革开放以来,党更是一如既往地注重和加强党格塑造,邓小平强调,“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和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专题教育活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开创新局面、发生历史性变革,进一步强化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民务实清廉、勇于责任担当的党格形象。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格塑造的影响因素
1.存在一定的“官本位”思想
“官本位”意识主要表现为将当官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根本性目标和标准,以是否当官、官职高低、权力大小作为个人事业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和心理认知,并依此形成一定的利益链。从理论上来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各方面、各层面都发生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官本位”产生的土壤从根本上被消除,但它作为一种习惯性思维、价值目标取向、社会心理意识,其影响在我们党内一定范围仍然存留,对党的各级组织、广大成员都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干扰力。
2.存在一定的“一言堂”现象
中国共产党本身是在复杂凶险的历史条件、社会生态和战火洗礼中诞生、成长起来的,在党内民主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上的肤浅和实践上的偏差,党的组织架构、纪律原则和民主方式,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一元化”领导体制。[3]这种体制也符合中国国情,有着比较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基础,在民主建设方面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历经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随着党的成熟和发展,党内民主得到了很大发展,民主集中制成为基本组织原则,深刻影响着党的领导体制和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党内的组织形态也由此逐渐内化、演变成为党内的文化形态,也容易导致党的民主集中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能得到贯彻落实,一些党组织和领导存在组织集权、个人揽权和滥用职权的“一言堂”现象。
3.存在一定的“封闭化”心理
1941年,毛泽东对党内“关门主義”进行了严厉批评,延安整风使这一封闭思想得到系统的批判清算,但长期强调“根红苗正”标准以及由此延伸的“出身论”“背景说”,对其他阶层和群体形成了一定的排斥。1949年以来,开展了“反右”扩大化、大跃进、社会主义教育、人民公社化乃至十年“文化大革命”等大规模政治运动,表面上是社会性、群众性、开放性,实际上是将非主流思想与非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加以排除在主流政治阵营之外,强化形成封闭的管理体制和权力运行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创新呈现开放、包容的趋向,但动辄争议姓“社”姓“资”的思维方式在相当一个时期存在,数度出现关于姓“社”姓“资”的诘问和责难。
4.存在一定的“宽松软”问题
随着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社会文化心理和公众思想认识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多元化、多样化,对党在思想上、组织上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带来冲击,传统党建理论和组织实践难以跟上时代要求。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宽松软”问题明显,凝聚力、战斗力不够强,越是基层组织,薄弱问题越突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素质偏低,党群、干群关系令人堪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主体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不突出,反而脱离群众,甚至与群众对立;一些地方干部存在腐败,或者慑于反腐压力伸手有顾虑、无利可图,干脆不作为、慢作为,懒政怠政,伤害群众感情和信任,影响党的形象和威望,影响党群和干群关系。有的人虽然在思想上、认知上懂得党员的责任和使命,懂得实事求是、勤政为民,但在实际行动上却不敢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丧失党员应有的党格。因此,要从严治党,就必须要求党员讲“党格”,保持应有的原则底线、人格风范。
新时期党格强化塑造的途径
上述问题并非为中国共产党所独有的,有着一定的政党共性和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中国政党,在新时代,要始终传承和更好体现优良传统和优秀品格,就要严肃对待和处理党格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力建设开放型、民主型、法治型、社会型政党,带领广大人民投身到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实践中。
1.以意识形态建设为先导,强化塑造开放型政党
在当今世界,一个执政党能不能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认同,不仅取决于它的政治领导,而且还取决于它的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没有先进意识形态所指导的政党,就不可能实现“党格”的重塑与提升。只有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党格才能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就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相融合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语言范式。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要与时代接轨、与社会贴近,就需要善于运用开放型思维和语言,推进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由传统向现代的改革创新。
在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的成果”。中国共产党要强化树立理论自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
2.以深化理论学习为引领,强化塑造学习型政党
学风关乎党风,也关系党格。一个政党是否讲党格,能否坚持学习、深化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一面“镜子”。习近平同志指出,“把学习型放在首位,是因为学习是前提,学习好才能服务好,学习好才有可能进行创新。”[4]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5]在新时代,全党要做好学习定位,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始终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实践,切实做到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
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学习的组织、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学习制度,确保学习有计划、有监督、有考评,在党内营造好终身学习的组织环境、学习氛围,形成普遍化和制度化的学习机制,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党员干部相互学习、产生共鸣、共同提升政治思想觉悟的课堂。广大党员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明确学习重点,针对问题学,在干中学,联系实际学,掌握核心的东西,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学。关键是用心去学、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思践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3.以优化体制机制为重点,强化塑造法治型政党
“党格”的生成,离不开制度规范、体制机制的成熟和稳定。以法治为逻辑,健全完善党的组织架构和权力运行模式,保证党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这是“党格”强化的一个基础性要素。习近平同志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6]对于新时代党的法治化建设进行了强调。
一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党章是管党治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思想和行动纲领。全面从严治党,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抓住党内政治生活这个根本,既加强党性和道德教育,固本培元,又要扎紧制度笼子,强化刚性约束。
二要遵循既有法定范式,党的意志按照法律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党的一切活动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开展,党内生活按照法律要求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决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三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遵循法律法规和法定程序,尊重和保护人民权利,做学法、尊法、守法的榜样,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工作,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4.以改进社会活动方式为动力,强化塑造社会型政党
政党是社会化的产物,其前途命运取决于社会化程度和人心向背。社会化、人心向背也直接影响和决定该党的“党格”。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党群关系作为自身建设的首要问题,和谐的党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领导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7]
新时代,党参与社会活动的重点不是管控群众而是服务群众、引導群众,不断密切党群关系。面对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与社会脱节、封闭化的情形,我们要主动、果断与社会和人民群众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切实履行社会治理主体责任。要言出纪随、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地纠正“四风”问题;要坚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持续不断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自觉抵制和严肃查处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在党内和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要紧密结合党的中心工作,改进社会活动方式与模式。在社会活动中,切实做到党的治理与社会治理同向而行,党员与群众共同参与、社会资源与各方利益共同分享、法律制度共同遵守,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公众的创造活力,不断增强组织活力和公信力,提升执政党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5.以应对风险考验为契机,强化塑造战斗型政党
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的治国理政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考验和严峻挑战。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指出,“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存在的劣势和需要克服的障碍比大多数观察人士意识到的都要多。”[8]习近平同志指出,“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党要成为合格的执政党,就需要总结历史经验,正视现实挑战,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国际眼界,科学回答和解决好“建设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善于未雨绸缪、危中见机。
要坚持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团结广大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要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要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不断增强应对风险考验意识和能力,经受住各种严峻风险考验和挑战。
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坚强的党必须有优秀的党格做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担当、有理想、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伟大的党,必然是一个具有优秀党格的政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要中国共产党及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不断强化党格塑造,努力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理论创新能力和治国理政能力,就一定能承担起领导人民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引领承载者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领导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7.
[3]陈丽凤.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1921—2006)[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4.
[4][6][7][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3,142,366-367,14-15.
[5]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8.
[8]格雷厄姆·艾利森,罗伯特·布莱克威尔.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82.
推荐阅读:发表党建文章的刊物有哪些
党建顾名思义指的是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即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应用。党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科学;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所进行的党的建设的实践活动;三是作为理论原则与实际行动两者中介的约法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