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06月14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摘要]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是在资本驱动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孕育产生的,资本逻辑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一个催生剂。契合和冲突是资本逻辑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现实关系的真实写照,资本逻辑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规律,其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夯实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物质基础;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可以有效地抑制“资本扩张悖论”。资本的逐利性、剥削性、腐蚀性诱发了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困境,为此合理驾驭资本逻辑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走出认同困境的必然选择。资本逻辑视阈下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走出认同困境,要通过引导和限制资本的逐利性,夯实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物质基础;通过规范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奖惩制度,营造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良好氛围;通过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强化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情感基础;通过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打牢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资本逻辑;主流价值观;认同
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终极价值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概括的24个字)、基本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的有机统一体。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根基,人民群众对其是否认同以及认同的程度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资本逻辑驱动的现代化建设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生成的实践场域,资本的“自我扩张”悖论引发了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困境。
分析资本逻辑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双重关系,探讨如何通过合理驾驭资本逻辑来破解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困境,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资本逻辑: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一个催生剂
资本与价值观看似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其实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代语境中,资本是一种社会存在物,“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1]922,资本所承载的社会关系必然会映射到社会的价值观领域。每一科学价值观都是在特定的实践场域中形成和产生的,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是我国在运用和利用资本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资本逻辑的双重性使其出场成为一种必然。
(一)资本逻辑驱动的现代化建设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生成的实践基础
何谓现代化?众说纷纭,未有统一答案。但对于如何走向现代化,人们却有着一条基本共识,那就是走向现代化必须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强大功能。现代化虽然不能等同于市场化,但实现现代化不能没有市场化,市场经济是以资本逻辑作为内在的运行机制,尊重和利用资本逻辑是当今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已经证明资本逻辑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途径。”[2]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有着明显的差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使资本逻辑能够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范围内运行,既发挥了资本逻辑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的突出作用,同时又合理地规避了资本逻辑所产生的诸多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本质上来讲是资本运动的逻辑。”[3]以市场化改革为主攻方向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就是利用和使用资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
资本逻辑驱动的现代化建设意味着资本逻辑只是一种核心的推动力,而并非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逻辑。资本逻辑驱动即资本逐利本性驱动,它不仅引发了我国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同时也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变化。
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就是在资本逻辑驱动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孕育产生的,它既是对这种实践活动的生动反映,同时又为这种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了价值规导。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合理利用和掌控资本逻辑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伟大革命;这一伟大实践活动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作为实践活动产物的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产生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它深刻地反映和诠释了什么是资本逻辑驱动的现代化建设。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注重效率,也注重公平;既注重发展效率,又注重发展效益;既注重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又注重质量的提高,等等。这种现代化模式既发挥了资本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强大作用,同时又有力地限制了资本逻辑负面性作用的发挥。
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又体现了以资本逻辑为内在机制的市场经济的要求;新时期我国所倡导的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等价值观,既给资本的逐利性留有一定的空间,同时又将其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自由、平等价值理念意味着各类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范围内获取利润,进而实现一定程度的增殖;但资本的逐利性又要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如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理念。
(二)遏制资本逻辑的“越界”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出场的现实需要
在现代社会里,资本随处可见、无处不见,从看得见的商品资本、工业资本再到看不见的虚拟资本,资本的数次变脸都不能改变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辩证批判在今天依然正确,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对于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的积极作用依然值得肯定,但其负面作用却不能小觑。资本逻辑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性作用,使其运行必须要受到一定的规制,只要如此才能规避资本逻辑带来的负面性作用。运用资本逻辑并不意味着任其摆布、对其放任自流,让资本逻辑在有效的范围内和秩序内运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从现代化理论来看,拒绝资本逻辑,就意味着拒绝现代化。如果绕开资本逻辑来谈论现代化,那将没有任何意义。重视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是中国现代化的显著特色,以资本逻辑为运行机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地助推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资本逻辑运行设定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和有限的范围,但并没有完全遏制资本逻辑的“越界”。
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法则一旦侵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就会产生趋利性的文化取向。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价值观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从一元价值观到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局面,趋利性的价值观不断冲击着主流价值观的地位,同时也助长了资本逻辑的“越界”。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它从价值理想、价值规范、价值道德等方面给资本逻辑运行设定了边界和秩序,有力地遏制了资本逻辑的“越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场对于驾驭资本逻辑、辨析和抵制西方外来资本附魅的文化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4]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产生于资本逻辑驱动的现代化实践,同时又对这种实践活动提供了价值指导,为人们正确运用资本逻辑指明了方向。借鉴和反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现代化道路开启的逻辑起点。能否合理地消除资本不断为自身创造的否定性因素,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与衰。社会主义制度(包括基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及具体制度)为驾驭资本逻辑提供了制度保障,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则为其提供了思想文化保障。
二、契合与冲突:资本逻辑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双重关系
(一)资本逻辑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并行不悖
1.资本逻辑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规律,其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夯实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物质基础。“资本逻辑乃是作为物化的生产关系的资本自身运动的矛盾规律。”[5]资本逻辑虽然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但依然是支撑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运行的重要规律。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必然要通过其扩张和积累来实现,资本巨大的扩张动力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之而来的就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增长。人们是否自愿认可和接受某种价值观,往往是从自身的利益需求来考量的。
认同主体利益需求的实现程度是制约价值观认同实效性的关键点,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厚实的社会物质财富更能契合认同主体的利益需要。人民群众在多元价值中之所以选择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就是基于共同的利益需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理念体现着全社会的共同利益,自然而然地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而相对丰厚的物质基础更能增强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度和接受程度。
2.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可以有效地抑制“资本扩张悖论”。认同一种价值观就意味着认可和遵循一套社会价值规范、价值标准,并将其付诸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作为一个多层次的价值观集合体,它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辐射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领域,为人们正确处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等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导。资本在永不停顿的运动中实现自身扩张和积累的同时,产生了自我否定的因素,这种自我否定因素又会阻碍资本自身的扩张,即“资本扩张悖论”。
“资本扩张悖论”之所以产生,其根源在于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忽视了社会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等,进而导致供求失衡、区域间和产业间发展失调、生态危机等局面出现,其最终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抑制和消除“资本扩张悖论”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制度、法律、法规等来修正资本逻辑;二是通过思想文化价值观对资本运动进行引导和规导。
相比较而言,价值观对资本逻辑的修正是一种隐蔽的形式,它主要通过对资本所有者及使用者的行为进行指导,进而来影响资本的投资方向、数量等。无论资本作为何种形式,它只有在循环运动中才能实现增殖的目的,而这一过程中不能没有人的参与;资本的所有者、使用者一旦认同了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就能很好地处理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等关系,进而有效地防止资本产生自我否定因素。
(二)资本逻辑诱发了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困境一种价值观之所以称为主流价值观,就在于它能够得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认同。主流价值观认同一旦陷入困境,就会引发社会价值观领域的诸多混乱,价值错位、价值迷茫、价值虚无等现象就会司空见惯,社会的思想根基就会开始动摇。价值观认同作为一种社会认同,它体现了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个体是否选择一种价值观作为认同对象,不仅仅取决于价值观本身的科学性,还取决于个体的主观认识。
当然,如果一种价值观与认同主体利益需求高度契合,那么,这种价值观更能赢得认同主体的认可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倡导,其以科学性、包容性、开放性等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广泛拥护和支持,但仍未摆脱目前的认同困境,主要表现为社会价值观领域的诸多“噪音”“杂音”甚嚣尘上,并争夺价值观领域的话语权和领导权。造成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陷入困境的原因很多,而资本逻辑诱发了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的逐利性淡化了人们对价值理想的信仰。“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6]269资本追求增殖和利润最大化的逻辑不仅仅局限于市场,它还会僭越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资本的逐利性必然诱发人们越来越功利化。一切远大、崇高的价值理想在功利者面前都会被“物质化”“庸俗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最终价值旨归,而这一远大价值理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实现。
在功利者看来,理想信念只有为自己带来切实的、看得见的经济利益时,据而认为对其信仰才有意义;否则就认为理想信念是一种摆设、可有可无。价值理想是价值观的灵魂和核心,认同一种价值观首先要认可和接受其价值理想,对价值理想信仰的淡化则意味着对价值观认同程度的降低。如果对理想信念进行功利化理解,其后果就是丧失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2.资本的剥削性冲击着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价值观。“资本没有雇佣劳动就不再成为资本。”[7]237只要有雇佣劳动的存在,必然会产生剥削现象。我国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剥削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依然存在。资本之所以能够不断增殖,就在于它通过剥削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8]266
资本的剥削性必然造成社会收入分配不公,进而引起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对经济资源占有的不平等必然会衍生出诸多的不公正、不公平社会现象的出现,而这一切都会反映在人们的思想价值观领域。公平正义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是针对资本主义事实上的不平等而提出的新型价值目标,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认可与接受,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基本要求。事实是最有力的说服工具,资本的剥削性引发的暂时的不平等事实,不得不引发人们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价值观的真实性及科学性产生质疑,由此诱发了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困境。
3.资本的腐蚀性弱化了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权威性。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同时也是主导价值观,与当前我国价值观领域中其他价值观相比,更具有权威性。其权威性获得不仅来自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本身的高贵理论品质和强大思想力,而且更来自执政党的倡导和带头践行,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与执政党的执政绩效及其成员践行的示范性密切相关。执政党及其成员积极践行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可以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如果言行一旦背离就会动摇执政党的合法性地位,也很难使民众认同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资本对生产和经济的巨大作用日益显现,与之相伴的就是多元思想文化在国内泛滥,资本逻辑滋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不断腐蚀着广大党员干部。资本“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9]275,权力与资本勾结成为党员干部腐化堕落的根源,“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权情交易”等违法行为严重地背离了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损坏了党的良好形象的同时,也弱化了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权威性。
三、驾驭资本逻辑:消解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困境就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言,既不能无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更不能重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老路;其关键就在于如何看待和对待资本逻辑的问题,“能否成功地走通过驾驭‘资本逻辑’来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是能否真正从制度和思想观念层面上超越‘西方中心论’的关键之所在。”[10]驾驭资本逻辑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消解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困境的现实之需。驾驭资本涉及到诸多方面,仅就消解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困境而言,需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和限制资本的逐利性,夯实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物质基础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产生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其本身的科学性、先进性是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难以企及的。一种价值观要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除了自身的优越品质外,还需要符合当前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利益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他者的评价,只有客体满足了主体的需要,主体的价值认同才是可能的;否则就是不可能的。”[11]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和价值目标之一。
贫富差距是当前我国社会的突出问题,是引发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困境的重要因素。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社会普遍富裕程度不高的事实,极大地降低了人民群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在当前的时代境遇下,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依靠资本的发展和创新。资本的逐利性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促使企业通过不断地改进技术和提高效率,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它又会造成社会产业结构失衡和贫富差距等诸多社会问题。引导和限制资本的逐利性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显得格外重要,“引导”和“限制”就是要为“资本逻辑”追求利润最大化预留一定的空间和设定必要的界限。“引导”和“限制”必须要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借助于相关的法律制度来实现,在尽快完善各种引导性政策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和构建起符合国情的环境保护体系、税收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
(二)规范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奖惩制度,营造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良好氛围价值观认同是价值主体自觉选择的过程,选择认可与接受某种价值观是价值主体依据自身的客观需要而定;一旦价值主体认可与接受了某种价值观,就会以该价值观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价值主体的选择难免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多元价值观在场的社会里。资本逐利性滋生的拜金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价值观等,严重地干扰着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另外,我国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包装精致的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也纷至沓来,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价值观领域的混乱,严重地冲击着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社会文化氛围即使不能左右人民群众的价值选择,但一定会影响人们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可与接受。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利于引导人民群众做出正确的价值观选择,反之则会弱化人民群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净化社会文化氛围需要规范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奖惩制度,其理由在于资本的逐利性会促使文化类企业及社会媒体更加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奖惩制度有利于鼓励和引导企业生产出符合时代主旋律的精品文化,进而抑制文化价值观领域杂草的生长。奖惩制度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塑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更能使当代主流价值观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
(三)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强化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情感基础“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12]3公正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它体现在社会主义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社会主义的“公正”并非西方资本主义形式上的平等,而是一种事实上的平等。人民群众只有在事实上公正的社会里,才能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资本的剥削性、腐蚀性时刻在吞噬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引发了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困境。
培养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及价值观的深厚感情,关键在于让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千家万户和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途命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13]要消解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困境,就必须要从完善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入手。重思公平与效率问题,是当前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依靠资本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只重效率而忽视公平,初次分配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要增加更多的公平因素。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局面下,扭转收入差距拉大趋势和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当前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主攻方向;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和打击非法收入,是遏制资本的剥削性和腐蚀性的有效手段,也是维护社会公正的重中之中。
(四)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打牢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制度基础驾驭资本逻辑不能缺失法治这一把利器,社会主义法律在为资本逻辑运行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要把“公正”贯穿于立法、执法等各个环节。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社会事实基础之上的,现代社会的公平正义只能依靠法治来保障。离开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来谈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将没有任何意义,任何法律制度无不体现着特定的价值观,资本主义法律制度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体现;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不仅要维护和保障每个人平等的发展权利、平等的发展机遇以及平等的发展规则,而且也要有利于社会整体公平的实现,即所谓事实上的平等。
“公正”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核心精神和核心价值理念,要把“公正”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在当前就要从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着手;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就是要最大程度地保证社会运行规则及过程的公平公正,其目标就是维护和实现社会事实上的公正。社会主义法治在极大地消除资本逻辑众多负面性的同时,更能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目标的实现,这无疑有助于强化民众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沈晓珊,朱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修正资本逻辑的必要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3]李爱军,罗建文.资本逻辑视域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理论建设,2016(4).
[4]桑明旭.资本逻辑、公平正义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探索[J].求索,2017(3).
[5]鲁品越,王珊.论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5).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政法刊物推荐:理论建设(双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中共安徽省委党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