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07月02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摘要:“大同论”与“小康”皆出自于孔子的《礼记·礼运》一篇,其中,孔圣人将“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做了详实的阐释与解读,实为后世政治家、史学家研究此问题之范本。基于孔子的“大同论”对理想社会的描述,进一步结合“小康”思想解读新时期小康社会。十九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四个全面”总体布局中的首要任务,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深刻体会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题的重要讲话中的深刻内涵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同思想,小康社会,新时期
1大同思想的发展渊源
1.1古时的“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的《硕鼠》一篇,文章中将贵族比喻成贪婪、具有剥削性质的大老鼠,从文字中尽现逃离大老鼠,希望寻求“乐土、乐国、乐郊”的呼声,诙谐的表现形式,却展现出当时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硕鼠》也是迄今保留下来的关于“大同空想”的最早的材料之一。
之后,春秋时期,孔夫子首次明确提出“大同论”的概念。孔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第一,选贤任能。选择品德高尚的人、有才干的人,将这些人才用于大道施行。第二,社会和谐。在整个社会之中,提倡培养和睦的气氛、并且讲求诚信。并且,要使老年人能够颐养天年、青壮年能够效力社会、小孩子能够茁壮成长。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也能够有保障的条件。第三,家庭和睦。赡养父母、抚育儿女。第四,大度无私。对于财货,捡拾弃物,绝不私藏;即“路不拾遗”。第五,天下太平。社会安定,百姓有依有靠,自然,奸邪和盗窃之事便不会发生;夜晚睡觉,大门也不用关闭了,即“夜不闭户”。
1.2近代所述“大同”
孔子的“大同论”之后,西方哲学家也陆续提出了人类关于理想社会的大胆设想。柏拉图提出“理想国”,莫尔提出“乌托邦”,傅立叶提出“法郎吉”幸福社会,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宣言》中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些重要的哲学思想都是引导人类前进和不断追求的崇高理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中国人民历代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
在大同理想的启示下,近代,有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哲学家、政治家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新的设计。第一,天下为公的贤人政治。“天下为公”最初的解释是:天下是民众的天下,因此,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之后,“天下为公”成为一种民众追求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清人陈皓在为“天下为公”作注时说:“天下为公,言不以天下之大私其子孙,而与天下之贤圣共之。如尧授舜,舜授禹。但有贤能可选,即授之矣。”
早在中国上古“五帝时代”尧舜禅让王位的故事便在民间流传,这种贤人政治的方式,正是“天下为公”的最好例证。第二,选贤与能的考试制度。选贤与能,意思是选拔任用贤能的人,即在大同社会中为政者必须具备贤良的品德和优秀的执政能力。自隋唐开始,科举制登上历史舞台,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这种分科考选举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为封建王朝储备了大量的文官,也出现了许多贤能之士,例如: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唐代韩愈等,为封建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讲信修睦的和谐社会。大同社会是一个“博施济众”的仁爱社会。“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说以亲亲为起点去爱人。
同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指社会在福利制度方面完善而公正。第四,幸福的家庭生活。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分子,家庭稳定,社会才会稳定。“男有分,女有归”的意思是:男人有职务和责任,女人有所归宿。家庭和睦幸福,男女各司其职。这样的社会是儒家思想规划的理想社会,从家庭角度出发,可作为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
第五,财产公有。“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大同论”中的道德标准,是从善于公的最好表现,表现了路不拾遗的良好社会风貌。财产公有的思想与恩格斯所著《共产主义原理》中关于“共产主义”财产的解释不谋而合。可见,“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在本质上存在联系。
2传统“小康”的科学内涵
小康社会由贤君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实践了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向,尝试着建设小康社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时的小康时期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天下为家、货力为己的专制制度。“天下为家”说的是国家出现以后的私有制,就是说天下被分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即最早期的民间私有制。“货力为己”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这符合小康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第二,稳固的国家设防。“城郭沟池以为固”是指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即修筑城墙,护卫城池。这是早期的军事攻略,也是最早期的国家设防方式。
第三,礼法并重的社会制度。片面地强调礼仪的重要性,阻碍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有过,用刑”,片面采用严刑酷法,则会引起民间抗议。因此,小康社会的社会制度趋向于理想化,礼法并重为上上之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鼎立,礼法崩坏,孔夫子对现实社会极其担忧,他渴望看到理想社会的雏形,因此,孔夫子又提出“小康”的概念。
孔子云:“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孔子所云“小康”的意思是:首先,私产社会,天下的财产由个人分配。连亲属、姻亲关系也成为了私家拥有;其次,诸侯天子的权利有礼制来保障其发展,由建城郭和沟池保障其安全;再次,社会秩序由礼仪作为纲纪,君臣、父子、兄弟的关系由此来保障其稳定、和谐;同时,夫妻关系也更加稳定;最后,建立起这种制度,对于划分田地、私权,保障有才华之人的根本利益,都是有益处的。
3解读新时期小康社会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做了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从把小康社会变迁和深刻的思想认识以及思想变革,中国社会也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传统的“小康”思想为新时期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
孔子的“大同”与“小康”思想是哲思的理论基础,之后,康有为打破自然经济的狭隘眼界,提出“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虽然没有付诸实践,却是近代学者中的翘楚,发展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为公”的三民主义和大同社会,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和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这也是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第一,理想蓝图。
孔子的《大同与小康》为新时期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民族思想文化资源。孙中山先生基于孔子的思想,提出:“大同世界,所以异于小康者,俄国新政府之计划,庶几近之。”他提出俄国在新政府建立之初,同样把实施民生主义、进行小康作为治国之本,因此,孙中山先生认为实践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应视为实现中国人理想社会的中国道路。
第二,礼法并重。传统“小康”思想中,强调礼仪、追求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是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基本原则,虽然其中的“道德礼义”具有封建社会性质并且深受农业社会时期的局限性所影响,但从思想表述方面和深刻内涵角度而言,对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全面的、高水平的、比较平衡的小康社会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变,在法治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不得不说,与传统“小康”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
第三,设计思路一致。传统的“小康”思想提出社会分阶段发展的设计思路,与新时期小康社会的建设到建成的分层次发展思路是一致的。“大同论”与传统“小康”思想正是从理想到现实的历史过程,这对新时期,进一步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第四,价值理念。“大同论”与传统“小康”思想体现出强烈的民众渴望和人民性。其中,传统“小康”社会的价值趋向体现为:民本和民富思想。近代时期,孙中山先生提出:“民生是什么?就是人民的生活”。“民生主义就是做全国大生利的事,要中国像英国、美国一样的富足;所得富足的利益,不归少数人,有穷人、富人的大分别,要归多数人,大家都可以平均受益”。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宗旨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这不仅是对传统“小康”思想的发展与完善,更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奋斗目标。这是全面的小康社会,更是对传统小康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4小结
美好的政治理想是推动社会前行和发展的思想动力;现实是向理想不懈奋斗与追求的过程。“大同”与“小康”的千年哲思体现了理想和现实的辩证关系。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和“小康”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期,积极地推动了社会发展,促使经济上的发展能够按照事物发展规律正向驱化;政治上则将中国社会的神权意识引入君权意识,近代时期,又以民权的形式登上历史舞台;文化上则辩证地解释神学思维和玄学思维论,以科学思维占领文化上峰。二者都体现了中国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而这与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是完全一致的。
相关刊物推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由哈尔滨理工大学主管主办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性期刊,是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刊。2008年荣获北大核心期刊、2007年获“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全国地方高校特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