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文化自信视域下老渤海精神与美国精神的对比研究

时间:2020年11月16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摘 要:抗日战争后期,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成为渤海区。 作为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继民族独立后,仍鼓舞了广大人民为社会发展,民族复兴而奋斗。 老渤海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一的

  摘 要:抗日战争后期,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成为渤海区‍‌‍‍‌‍‌‍‍‍‌‍‍‌‍‍‍‌‍‍‌‍‍‍‌‍‍‍‍‌‍‌‍‌‍‌‍‍‌‍‍‍‍‍‍‍‍‍‌‍‍‌‍‍‌‍‌‍‌‍。 作为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继民族独立后,仍鼓舞了广大人民为社会发展,民族复兴而奋斗‍‌‍‍‌‍‌‍‍‍‌‍‍‌‍‍‍‌‍‍‌‍‍‍‌‍‍‍‍‌‍‌‍‌‍‌‍‍‌‍‍‍‍‍‍‍‍‍‌‍‍‌‍‍‌‍‌‍‌‍。 “老渤海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一的,其精神核心与大家熟悉的好莱坞影片中宣扬的“独立,民主,自由,奉献“的美国精神,在表述上有相似之处,然而,文化背后的阶级性,新闻报道及历史事实的客观真实,值得深思‍‌‍‍‌‍‌‍‍‍‌‍‍‌‍‍‍‌‍‍‌‍‍‍‌‍‍‍‍‌‍‌‍‌‍‌‍‍‌‍‍‍‍‍‍‍‍‍‌‍‍‌‍‍‌‍‌‍‌‍。

  关键词:文化自信; 老渤海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美国精神

新闻战线

  我国的文化自信根源于我国五千年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蕴。 我国不仅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还有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老渤海精神是与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一脉相承的伟大革命精神,鼓舞了无数革命前辈,为民族独立,国家进步,社会发展而奋斗。 好莱坞热播电影是大众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很多影片中极力渲染的“英雄主义”、“牺牲精神”、“ 团结协作”以及“伸张正义”无疑有一定的正面教育意义,然而现实生活报道与其不一致,以及满屏充斥的暴力显然不是对青少年最好的教育方式。 我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们不仅应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以开放端正的态度学习西方文明,但同时也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场。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中社会行为和社会原则的总称,还包括特定社会群体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习俗,个人能力和个人习惯等。 与经济发展不同,文化发展更多是无形的、内在的、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文化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是文化自信的来源,新旧民主革命中不断孕育的红色革命精神是文化自信的滋养,而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民族复兴是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可以增强国人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从而增强民族自信[1]。 ” 然而, 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协调,后者的相对落后是阻碍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加强文化修养,培养文化自信是我国继续发展的保障,“关系着文化安全,民族精神与国家前途命运[2]”。 文化自信要求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对爱国主义的深刻认同,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真践行,也要求人们能够理智客观地对待西方价值观。

  二、老渤海精神的内涵

  (一)老渤海精神的起源

  1944年1月,时值抗日战争后期,由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领导的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成为渤海区。 作为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渤海地区凭借“平原广阔,海岸线长以及物产丰富”等优势,不仅为战争提供供给,还成为部队修养和整训的可靠后方。

  1946年7月开始,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全区发动群众,并逐渐开展土地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参军共17.2万人,占全省参军人数(55万余)的31%以上[3]。 ”1950年5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渤海区被撤销,但是长期以来在革命战争实践中孕育出来的丰厚的“顾全大局、勇于担当、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勇于创造”的老渤海精神没有消失, 他“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恢弘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为历史背景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英勇斗争的历史缩影[4]”,并在该地区广为流转,至今仍有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

  (二)老渤海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渤海精神与革命老区精神一脉相承,与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遵义精神、长征精神共同组成了中国革命精神体系,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起到推动作用。 这些革命精神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构成了当今社会主义文化。

  革命精神产生于战争革命时期,但并非特殊年代的专属。 “勇于担当、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不谋而合。 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 建国70多年来,我们从一穷二白,到直奔“小康社会”,再到不可撼动的世界大国地位,无不凝聚了人民的劳动与汗水。 没有人民的不懈努力与坚持奋斗,就没有今天的祖国繁荣。

  “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勇于创造”充分反应了社会提倡的“爱国、敬业”精神。 当今社会的繁荣离不开劳动人民的无私奉献,默默付出。 这一革命精神与爱国、敬业所包含的奉献,付出和牺牲小我联系密切,焦裕禄,孔繁森,南仁东,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时代楷模的事迹足以给我们证明与鼓舞。 社会发展是人民努力合力的结果,更离不开每个人的投入与付出。 民族复兴之路漫长而布满荆棘,只有不断秉持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三)老渤海精神的现实意义

  渤海区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表现出的国家、民族情怀,在现代社会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通往“富强”的道路,绝非一帆风顺,现存的社会问题,人们的内部矛盾,以及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一革命精神愈加凸显了现实意义。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协调,人民内部价值观认同的分歧,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加强自身修养,继续发扬老渤海精神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需要扎扎实实的实际行动。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更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与实践者。 作为生活在老渤海区的继承人,我们有义务继续发扬革命精神; 作为有责任心的国家建设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责无旁贷。

  三、美国精神

  “自由、民主、平等、英雄主义”等是很多年轻人熟悉的美国精神,这些来自教科书,个人交流,图书杂志,也有的来自影像资源。 国内外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好莱坞电影无疑成为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 土耳其学者? zenso曾在文章中指出“电影可以用来进行价值观教育,例如平等,自由,和平,公正,正义,尊重,博爱,宽容,责任,民主态度,助人,同情等。 ”

  (一)好莱坞热播电影极力渲染的美国精神

  在美国,教师会在中学课堂上使用影像资料,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 研究者发现学生情绪空前高涨,关注度非常高。 Considine指出,“在学生参与度方面—学习的必要前提,然而无论电视纪录片研究、制作的有多好,总会败给(圣经的)世界末日的善恶大决战或其他好莱坞影片。 ”显然,好莱坞热播影片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是不容忽视。 深受广大影迷喜爱的《复仇者联盟》系列,《变形金刚》系列,无不体现了“正义,自由”,每次上映备受期待,精神升华过后不免被满屏的暴力压抑到窒息。 《碟中谍》系列所塑造的“为国牺牲和利他精神”,感动无数的影迷,炫酷的高科技使观影者眼花缭乱。 《了不起的盖茨比》使人们坚信,只要努力,梦想都会实现。

  (二)好莱坞热播电影渲染的美国精神的实质

  任何文化作品都有一定阶级性,正如Saltmarsh 所说,“电影构建一种阶级,道德,种族,国家观念,一种‘我们与他们’的观念‍‌‍‍‌‍‌‍‍‍‌‍‍‌‍‍‍‌‍‍‌‍‍‍‌‍‍‍‍‌‍‌‍‌‍‌‍‍‌‍‍‍‍‍‍‍‍‍‌‍‍‌‍‍‌‍‌‍‌‍。 电影致力于一种共有文化(common culture)。 ……好莱坞影片展示的是导演或剧本作家理解或想象的共有文化。 ”由于所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其特有的阶级性、历史局限性,决定了所谓的“普世价值”不存在的。 在广大影迷热爱的好莱坞影片中,种族歧视随处可见,Saltmarsh在文中还指出,“西班牙人,非洲裔美国人或亚裔美国人一般被认为是学校和社区的麻烦制造者。 ” 影片《庞贝末日》中也有所映射,“在白人眼里,黑人是愚蠢的,他们对真实情形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他们就像一群羔羊,他们的整个人生需要白人的启发和引导“[5]

  加拿大学者Marino Tuzi认为,“美国国家代表了人类生存的积极价值观,善良,利他,不掺杂任何个人利益的自我牺牲,不仅服务国家,更为全人类造福。 ”“这些战争影片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未必是邪恶的,目的是维持战争所代表的文明、善良、和进步。 ” 影片中固然有善良、自我牺牲、服务国家等积极的成分,但无疑与现实、新闻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70年代的越南战争、2020年刺杀伊朗将领、同年伊朗民航在叙利亚上空,因躲避美国军用飞机被迫降低飞行高度导致乘客受伤,以及美国国内处理疫情和抗议者的现实情况等等,无疑是对影片中塑造的完美美国形象的无情讽刺。

  新闻教育论文投稿刊物:《新闻战线》是新闻专业刊物,研究新闻传播规律,探求新闻宣传艺术,力求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积极反映媒体在改革创新中的探索,反映受众意愿,交流时代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四、结语

  对比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坚持本土文化的自信是必不可少的。 拥有自己的文化立场,客观看待外来文化,是每个人应该拥有的素质。 正如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强调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认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还是要提升公民的文化自信。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生长的土壤和历史背景,抛开社会环境,空谈“共有”文化和所谓的“普世”价值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 娄小星.文化自信视阈下外语语言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03):360-363.

  [2] 胡蝶,陈曦.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高校外语教学[J].人民论坛,2019(11):134-135.

  [3] 李殿仁.弘扬“老渤海精神” 再创改革辉煌大业[J].军事历史,2015(01):9-13.

  [4] 秦正为.老渤海精神与群众路线[J].理论学习,2014(11):12-15.

  [5] 齐艳.论西方热播电影传播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庞贝末日》的种族偏见现象[J].新闻战线,2015(02):70-71.

  作者简介:齐艳

  *通信作者:邹卫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