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8月07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提要〕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双边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了睦邻与互信的伙伴,实现了合作共赢的目标。 30年对话与合作,最为宝贵的经验是把对话作为共识的价值观、把相互尊重作为共识的文化、把开展合作作为共识的基础。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中国与东盟一直坚守对话与合作的大方向不动摇。 中国与东盟的未来关系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应对新形势、新问题、新目标,需要新思维、新方略、新智慧。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东盟地区有望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中心,中国与东盟需要协力把握双边关系稳定,稳固和平与发展的大局根基,为地区与世界的稳定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东盟关系、合作文明、中国外交
〔作者简介〕张蕴岭
2021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 三十而立,对中国与东盟关系而言,意味着双边关系已走向成熟,其标志之一是建立了稳固的双边关系基础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标志之二则是学会了“处事”,特别是能够妥善处理双边关系中出现的矛盾与争端。 可以说,双方已经成为睦邻与互信的伙伴,实现了合作共赢的目标。 在纪念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之际,总结双方合作的成功经验,对双边关系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对话合作的大方向不动摇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是接邻和近邻关系,有着长期交往的历史。 二战以后,双方关系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反复的进程。 东盟成立后,中国与其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冷战结束为双方建立直接的联系提供了机遇,也让双方对发展与彼此关系有了新的战略定位。 1991年,中国提议与东盟开展对话,得到东盟的积极响应。 当年,中国外长以贵宾身份参加东盟外长会议,次年,东盟把中国认定为“磋商伙伴”。
当时,中国与东盟对话磋商的重点议题是政治与安全。 对中国来说,首要的任务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开拓有利的国际环境,推动非对抗的伙伴关系构建,打破美国等国家对中国的遏制与制裁,开拓对外开放与发展的良好环境。 对东盟来说,首要的任务是如何实现“后冲突时期”东南亚地区的稳定, 通过与中国开展对话磋商,构建地区可持续的和平。 因此,双方在认知和定位上有着相向而行之处。
基于这样的基础,在经过几年的对话之后,1996年东盟将中国升格为“全面对话伙伴国”,开启了双方对话合作的新进程。 1997年中国领导人与东盟领导人首次直接对话,双方发表了联合宣言,确立了“中国与东盟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新定位,把睦邻和互信作为双方关系发展的新坐标。
进入21世纪,中国-东盟关系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包括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双方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02年),进一步磋商“南海行为准则”,中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3年),与东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2003年),向东盟派驻大使(2008年)等。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加由东盟牵头的东盟-中国对话机制(10+1),东盟-中日韩合作机制(10+3)、东亚峰会(10+8)、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亚洲合作对话会议、亚欧会议、东亚-拉美合作论坛等,支持东盟的中心地位和在这些合作机制中发挥领导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东盟之间的合作不断扩展和深化,如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推进“2+7合作框架”扩大合作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等。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与东盟之间保持紧密合作,在疫情防控、推动经济复苏、疫苗分发使用等方面加强合作,通过召开外长会议、领导人线上会议等进行对话,就开展全方位合作达成共识、采取行动。 中国与东盟在防控疫情与恢复经济方面开展的合作成为典范,双方贸易投资逆势增长,使得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回顾30年来中国-东盟开展对话合作的历程,最为重要的是,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双方一直坚持对话合作的大方向不动摇。 中国与东盟开展对话合作也创建了一种新型合作伙伴关系,而合作导向的国际关系代表着一种新的文明,即合作文明。
二、中国-东盟合作的宝贵经验
中国与东盟开展对话合作30年,不仅让双方受益,还让一个曾充满敌意、冲突、对抗的地区成为友善、稳定、和平与发展的地区,这是最为宝贵的。 总结中国-东盟30年的对话合作经验,至少有如下几点值得重视。
(一)对话是共识价值观
中国与东盟开展对话基于共同的认知,即通过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寻求合作。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很大差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彼此是分不开的邻国,关系好则双方受益,反之则受损。
东盟是一个区域组织,中国与其开展对话,旨在推动与整个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关系发展与合作机制构建。 东盟自身在以对话促合作方面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成功的经验,各成员之间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必须通过对话与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东盟方式”的精髓是对话与合作,以实现共赢为目标把各国聚拢在一起,创建一个和平、合作与发展的东南亚。
因此,对话是东盟成员认同的基本价值观。 作为一个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始终将对话与合作视为发展对外关系的根本途径,坚信只有在深入对话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增进理解、形成共识,进而开展务实、有效的互利合作。 因此,“对话”一词看似简单,实则有着深刻的含义,中国与东盟一直坚持通过对话来化解矛盾、解决分歧,通过合作实现互利,体现了双方基于共识的价值观。
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中,南海问题既敏感又棘手。 南海问题很复杂,争端一时难以有解,只有通过对话,才可就稳定大局、防止发生冲突达成战略共识,避免损害双方全面关系。 南海争端只涉及中国与东盟少数成员,尽管东盟并不具备解决争端的能力,但其在维护东南亚整体利益上具有代表性。 中国与东盟就南海问题开展对话,正是基于维护整体利益的共识,这既包括东盟本身的整体利益,也包括东盟与中国关系的整体利益。 中国与东盟共同努力,通过耐心与坦诚的对话,发表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共同承诺“强调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议”,“在争议解决之前,各方承诺保持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行动,并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寻求建立相互信任的途径,包括开展海洋环保、搜寻与求助、打击跨国犯罪等合作”。
中国与东盟发展合作关系,需要建立政治互信。 在彼此存在巨大差别和争端的情况下,建立可持续的政治互信并非易事。 政治互信达成的基础是相互的,即双方对彼此都有信心、有耐心,特别是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坚持通过对话与合作来处理应对。 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此后,双方共同制定了多份文件和行动议程,逐步加固了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 尽管中国与东盟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面对了诸多挑战,但在困难时期双方有定力,总体上保持了稳定与合作的大局。 应该说,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是经得住考验的。
(二)相互尊重是共识文化
中国与东盟国家有着自己的制度构建与治理方式,有着基于自身国情的不同道路选择,双方都力求在符合各自利益的前提下有所作为。 因此,只有相互尊重彼此的选择,才可以真正开展平等的对话,才可以推进互利合作。 相互尊重是各自的内在意识,既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道德,其体现为一种基于内生意识的文化,与一些国家居高临下的“教导意识”存在本质差别。
当然,尊重并非无原则的认同与接受,而是对符合共同利益的行为、符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规约的认可与支持。 中国与东盟在处理国家间关系基本原则上有着高度认同。 比如,东盟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平等、领土完整和民族特性; 坚持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 不干涉成员国内政; 就涉及东盟共同利益事宜加强磋商,依照东盟条约和国际惯例解决纷争等。 中国对上述原则高度认同。 东盟制定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确立了不诉诸武力、和平解决争端的基本原则,中国亦高度认同,进而成为第一个签署该条约的非东盟成员国家。 中国认可东盟的中心地位,一向支持东盟在地区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积极参与东盟构建的合作机制,如“东盟+”系列合作机制、东盟地区论坛,以及东盟牵头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 东盟也尊重中国的政治制度选择,对中国发挥大国作用表示支持,对中国的诸多倡议,特别是“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等,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中美之间不选边站,支持中美开展对话合作,等等。
正是有了相互尊重,中国与东盟之间才形成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良好氛围,进而切实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开展互利合作。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专家研究论证过程中,中国将东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自贸区协议谈判,这在当时并无先例。 东盟10国内部差别大,利益诉求、市场开放能力等不尽相同,如何综合考虑东盟成员国的不同关注、利益和市场能力是一个现实问题。 当时,东盟刚刚经历了金融危机,各成员国经济处于恢复阶段,有的国家担心向中国开放市场会使资本流向中国,特别是欠发达的东盟成员,担心中国商品会侵占并垄断当地市场。 在此情况下,中国提议自贸区建设从“早期收获计划”开始,即先期开放东盟欠发达国家最能受益的农产品市场,支持东盟成员扩大向中国出口,在市场开放安排上对欠发达成员采取特殊的照顾安排,给予他们更长的宽限期,先易后难、分步谈判,签订综合经济合作协议,支持东盟经济发展等。 正是由于切实尊重了东盟国家的利益关注,中国成为第一个与东盟整体签订自贸区协议的国家。
(三)开展合作是共识基础
中国与东盟通过开展多方位、多方式、多领域的合作,实现了合作共处、合作发展与合作安全的目标。 有了开展合作与实现合作共赢的共识,双方才可以进一步深化关系。 事实上,合作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文明,即在发展国家间关系中以合作为导向,而不是以对抗为导向。 在这种文明的导向下,中国与东盟国家把合作共处、合作发展和合作安全作为发展与深化关系的基本理念。
东盟成立的初衷是通过合作实现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合作共赢是各成员国参与区域合作的基本信条。 中国与东盟有着开展合作的共识基础。 中国外交有着“和合文化”的基因,这充分体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原则和倡议之中。 因此,中国与东盟开展合作基于共同的理念,双方共同的信条是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共赢。
合作发展是中国与东盟合作中最富有成效的领域,其中以自贸区建设最为突出。 如今,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货物贸易基本上实现了零关税,服务贸易与投资开放程度也随着自贸区协议的升级而不断提高,双方互为最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 应该说,中国与东盟已经基本建成了一个基于规则的、开放的经济发展区。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电力、水资源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这些领域都是经济发展所必需具备的基础条件。 由于这些项目建设投入资金多、建设周期长,一般企业往往不愿意涉足,或者不具备投资能力,政府间合作则有助于解决制约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 比如,中国与东盟通过“一带一路”、专项合作基金等项目的对接,大大加快了东盟国家发电站、交通干线等方面的建设,这对改善东盟成员国的综合发展环境起到有力助推作用。 我们看到,尽管部分国家对中国倡议和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存在非议,但东盟国家给予了普遍的支持,并且积极参与和推动合作。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项目也是一个能够说明合作共赢的例子。 一般来说,一条河的上下游国家总是为水而结怨,而中国与下游的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通过开展合作而修睦和实现共同发展。
总之,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坚守对话与合作的大方向,共创了一片新天地,这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与东盟的对话合作是一种双重结构,也可称之为“双轨”,它既是中国与东盟10国的对话与合作,也是东盟10国作为一个整体与中国的对话合作, 力求把“中国方式”与“东盟方式”实现对接,这是中国与东盟发展与深化关系的特色方式。
三、面向未来,共创未来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大变局,充满着各种矛盾,国际关系与格局处于重大调整时期,中国与东盟的未来关系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应对新形势、新问题、新目标,需要新思维、新方略、新智慧。
(一)合作应对诸多不确定性和由此带来的各种风险
大变局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力量对比变化会引发矛盾和冲突,威胁安全和发展。 历史上,因力量对比变化,特别是大国力量对比发生转变,不乏引发冲突、战争甚至是大规模战争的教训。 在当今的力量演变中,最为突出的是非西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中国和东盟都在其列。 这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警觉与惊恐,为此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阻遏,包括实施单边主义政策,对竞争者加以封堵、打压,为后起者贴上“极权”“非市场经济”“技术盗窃”等标签进行抹黑,甚至上升为“文明冲突”。 在各方力量对比变化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 美国认定中国要替代美国,要主导世界,为此,将中国设定为战略对手,与中国开展对抗性的战略竞争,对中国采取各种打压、封堵和制裁措施,并且力图在地区和世界范围组建以中国为对手的集团。 在亚洲,美国正在以“印太战略”“四边机制”(QUAD)为支柱构建新联盟,意在遏制中国,这必然会加剧地区的紧张与对抗。
在此情况下,中国与东盟需要协力把握双方关系稳定,一方面坚守对话合作的大方向,稳固和平与发展的大局根基; 另一方面,协力推动开放、包容、合作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让合作文明成为主流价值观。 在大变局时期,各方都有自己的选择,都会努力开拓多方面的关系与合作机制。 重要的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不针对第三方,致力于维护双边的合作共赢关系,通过共同参与和推动多样性对话与合作机制,缓解与消减对立和对抗。 因此,中国与东盟保持互信与合作,对于维护亚洲、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信息化时代,中国与东盟亟需提升话语权的影响力。 在国际舆论方面,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拥有很强的导向力,其所散布的许多带有战略意图的误导性言论,容易引发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误解与矛盾。 因此,中国与东盟需要加强在信息、媒体传播方面的合作,双方可在现有地区对话合作机制下建立战略对话平台,制作媒体项目,发布研究报告,提升中国-东盟经验的影响力。
(二)深化各领域合作
2018年,在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之际,双方通过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文件,提出“开展更紧密的合作,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双方互利共赢的美好未来”,并就深化政治安全、经济、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了具体规划,提出了指导原则和落实方针,以促进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合作,包括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未来,首要的是把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事情办好。 这包括,以共同安全、合作安全为宗旨,建设好和平、安全的中国-东盟; 以共同发展、合作发展为宗旨,建设好可持续、繁荣的中国-东盟; 以民心相通、和谐相处为宗旨,建设好互信、互助的中国-东盟。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与东盟国家面临的战略考验是,如何妥善应对南海地区的新形势,即在美国及其盟友加大介入南海问题,将中美战略竞争带入南海的情况下,坚持通过对话与合作处理争端,维护南海开放、和平与合作的大局。 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中,双方明确承诺,致力于维护和促进南海和平、安全与稳定,尊重和致力于南海航行与飞越自由,根据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公认国际法原则,由直接相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领土和管辖权争议,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行动上保持自我克制,避免使争议复杂化和升级,扰乱地区和平稳定,全面有效完整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协商一致基础上,争取早日达成和通过一个实质和有效的“南海行为准则”等。 只要双方有定力,维护南海安全大局是有保障的。 为了增加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领域的互信,可以在确保航行与飞越自由、提供海上“公共产品”、协同巡航等方面,做出更多实际的安排和行动。
为了巩固中国与东盟之间和平与安全基础,双方需要在构建安全合作机制上做出更多努力,逐步构建具有更多实质性内容、有常设机制支撑,在实施共同安全、合作安全上可发挥作用的安全保障机制。 这种安全保障机制是多层次的,体现中国-东盟合作的特色,以问题为导向,以行之有效为原则,以合作行动为基础。
(三)携手推动创新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与东盟都面临着创新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课题。 作为发展中国家地区,无论是东盟地区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还是中国-东盟开放发展区域的互联互通,都还有很大的缺口,需要进一步规划、制定并实施行动议程。 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发展方式面临不可持续的挑战,需要创新发展方式,更新发展理念,实现向新发展范式的转型。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可持续合作发展的阶段,无论在政策制定,还是项目规划实施上,都必须跳出传统产业转移的范式,制定新的合作发展议程。
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一则总量继续增大,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二则创新发展方式,通过新发展理念导向,加大新技术应用,逐步构建起可持续的新发展结构。 中国的发展前景对于东盟的发展是一个机遇,通过双方合作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东盟的发展规划对接,推动东盟地区的新发展。 中国提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旨在立足国内市场,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实现发展转型,“十四五规划”为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施制定了具体的计划。 因此,未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发展,不仅有着更大的拓展空间,而且有着更强的驱动力。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考虑各方面因素,中国-东盟地区有望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中心。
为了实现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美好未来,双方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互信、加强政策沟通、促进民心相通,排除干扰,诚心诚意深化合作。 在未来的关系发展中,面对复杂的形势,双方特别需要相互倾听对方的意见,即便出现分歧和矛盾,也要坚持沟通和协商,让合作关系行稳致远。
国际关系论文: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展望
温故而知新。 回顾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经验与成就,展望双方关系发展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守对话与合作的大方向,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中国-东盟关系的未来会比过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