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论文造假是“学术大跃进”的苦果

时间:2016年04月11日 分类:新闻中心 次数:

[导读]3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有关学术大跃进论文造假,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在座谈会上通报了该校学术大跃进造假“贺海波论文剽窃事件”处理情况。浙大对相关当事人分别作出了处理。
3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有关学术大跃进论文造假,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在座谈会上通报了该校学术大跃进造假“贺海波论文剽窃事件”处理情况。浙大对相关当事人分别作出了处理。

  我们相信,杨卫校长的确是对这起事件痛心疾首。但在时下的学术大跃进造假评价机制内,杨卫不可能阻止下一个“贺海波”的出现。职称评定要看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多少篇,就可评教授副教授。项目课题成果要看论文,这个课题组论文多多,就说明成效显著。至于这论文到底有几分的学术价值,这课题在科研上到底有多大贡献,倒成为了其次。浙大论文大跃进造假事件,当然有个人道德的因素促成。但我们知道,一个人的道德总是服从于社会的一贯评价的。具体到学术道德问题,我们不能不检讨让一名年轻学者铤而走险,完全置人格风险于不顾的学术评价导向。倒下了一个贺海波,无数个贺海波会前仆后继。因为从风险概率来说,偶发性的东窗事发,根本不足于扼杀利益驱动下的学术造假冲动。

  这种“学术大跃进”造假其实并不仅仅体现于学者身上,更体现于高校与科研机构对于学术虚名的追逐。以浙大此次论文造假事件来说,这些造假的论文又不是一个月之内发表出来的,论文成果总要记录在案的吧。但又有谁认真过?论文的核查制度是一个因素。但课题组急于出成果。或许才是造假论文安然无恙的要因。事实上,这教授那副教授,倘动起真格来,论文的质量论著的质量,恐怕真的会让人脸红的。但这都是学校需要的“成果”,没有人会来较这个真,细致到核查具体篇目。既如此,论文东拼西凑,观点乏善可陈,甚至是复制粘贴抄袭剽窃,也就在所难免。

  从浙大公布的调查结果来看,李连达院士似乎有些无辜,因为并无证据说明他对造假论文是知情的。事发后,李连达曾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坦言,他的主要工作地点在北京。2004年受聘浙大药学院院长后,一般每两个月去浙大一次,每次3至5天,其中专门有一天是抽出时间了解众多的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进度,时间不多、精力不够,无暇关注其他事项。他这个药学院长,对于院里的学术成果不知情,情理上说不通。他算不算称职呢?当然不算。但不可否认,浙大在聘任李连达为院长一事上,根本不可能给予他多大的职务约束。要害在于双方的利益纠葛——有了院士,就可以有课题,有了课题,就可以利益均沾。发生这样的事情,浙大也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吞。这是“学术大跃进”的另一个变种。

  严肃学纪也好,丢卒保帅也好,论文造假事件,公众当然可以保留自己的解读路径。但在学术考核重数量轻质量的现实语境之下,此类事件即便是不发生在浙大,早晚也会发生在国内某所高校。浙大论文学术大跃进造假事件,是学术公信沦丧带来的恶果。但发生在浙大这样的名校是好事,至少可以给主管部门提个醒——名校尚如此斯文扫地,我们完全可以想见,某些学术论文成色几何!


文章来自: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由本平台整合撰写,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或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