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博士论文写了1255页,28岁评教授,38岁当院士

时间:2023年04月06日 分类:新闻中心 次数:

28岁评教授,38岁当院士的Baran教授分享:往往你的与测试成绩或学术态度没有关系,而是需要你激情奉献,激情和积极的才能,也需要内心的乐观主义,谦逊的智慧和创造的欲望...... Phil.S.Baran,美国Scripps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化学系的台柱子

  28岁评教授,38岁当院士的Baran教授分享:往往你的与测试成绩或学术态度没有关系,而是需要你激情奉献,激情和积极的才能,也需要内心的乐观主义,谦逊的智慧和创造的欲望......

  Phil.S.Baran,美国Scripps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化学系的台柱子人物,有机合成界公认的明星,天然产物全合成领域享有盛誉的年轻学者。他的博士论文写了1255页,博士生涯被他称为“像海豹突击队”一样的训练,博士后跟随诺贝尔奖得主 E. J. Corey,并被 E. J. Corey给予高度评价:他领先同行20年。

  博士毕业论文

  他写了1255页

  Baran于1977年8月10日出生在新泽西州,并在佛罗里达州长大。他记得自己在高中时是并不是一个“好”学生,喜欢玩角色扮演游戏、编写计算机程序、玩乐高玩具。他说,常见的主题是“创造之前并不存在的东西”。

  由于受到化学老师的鼓励,他开始进行课后实验,并很快将他的创造力发挥到合成分子。1995年,他开始在纽约大学攻读化学学士学位,并热情地接受了Schuster的邀请在他的实验室工作,目标是将C60与卟啉链接起来,以制备人工光合作用系统。

  1997年,Baran在纽约大学(NYU)获得学士学位。2001年在Scripps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其导师是有机化学领域的宗师级人物K. C. Nicolaou教授。

  Nicolaou教授是当今世界天然产物全合成的领军人物。在攻读博士期间,年轻的Baran便展示出了其无与伦比的化学才能。五年的博士生涯,Baran发表了34篇文章,他的博士论文写了1255页。博士生涯也被他称为“像海豹突击队”一样的训练。

  从2001年到2003年,博士后跟随诺贝尔奖得主 E. J. Corey,并被 E. J. Corey给予高度评价:他领先同行20年。

  2003年开始,Phil S. Baran始终在Scripps研究所工作,从普通的助教,到28岁取得终身教授职称,38岁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院士,40岁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从带领团队攻克多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天然产物如Palau'amine和Vinigrol等的全合成工作,再到目前的麦克阿瑟天才奖、Mukaiyama奖得主,Phil S. Baran一步一步的实现了他的学术梦想。

  高分文章虽然很多

  但科研更令人兴奋

  在Phil S. Baran教授实验室主页的官网中,可以看到他历年所发表的文章,绝大部分都是发表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ure、Science这样的高水平杂志上。

  Baran教授曾经在采访中表示:“文章并不让我兴奋。我认为你必须发表一些论文,因为学生需要工作,化学领域的人需要知道我们正在用纳税人的钱做什么。”

  对于所从事的领域,Baran教授曾经也多次展示出他的热爱:“那大概是在大学初期, 1995年,在纽约大学。在我开始在实验室里做化学实验的那一刻,我意识到这是我生命中唯一需要的东西。”

  Baran教授谈到实验室的学生,他表示,“我选择学生,通常基于他们的兴奋程度,以及他们有多了解自己想要做什么。通常情况下,最好的学生在他们读研究生的时候,对他们想做什么以及他们想去哪里有清晰的认识。我也会看那些明白自己在研究生院的生活会像僧侣一样的学生。而本科研究经历是未来成功的重要指标。考试成绩和科研之间确实没有很好的相关性。一个人在作为研究生之前,就需要掌握很多文献”。

  据Phil S. Baran课题组的博士生回忆,Baran教授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十分良好的科研环境。这种良好的科研氛围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实验室每年发上十篇顶级杂志文章。合成了多个高难度分子,他们课题组有个习惯,每次成功合成,都会做一个蛋糕庆祝:

  另外,Baran教授对课题组成员也十分的关爱,这种团队内部的关爱无疑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无形之中提高了团队的工作效率,这也许是Baran课题组聚创佳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The Baran Group: June 2017

  有人曾在网上公开一封信

  恳求他休息十年

  他发文称,因为我们实在是赶不上你的步伐,我们需要休息休息。这虽然是一则玩笑的文章,却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Phil的成就对人类的影响深远。

  对与这个调侃,Phil还做了有趣对回复:

  如今,他仍旧孜孜不倦地深耕于热爱的学术领域。2022年6月,Phil S. Baran课题组与凯莱英合作在Science发表论文“Modular Terpene Synthesis Enabled by Mild Electrochemical Couplings, DOI: 10.1126/science.abn1395”,成功实现了电化学萜烯类的化合物的合成。

  重视学生的成就

  激励大家超过自己

  对于Baran教授的成就,2016年,国内一高校教授刘杰在科学网博客发文表示:

  Baran最让人佩服的还不只是他自己的光芒,最重要的是他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合成人才,称他们叫“小Baran”或许更加形象吧!

  这里就提两个人:合成vinigrol的Tom Maimone以及合成Cortistatin 的Ryan A. Shenvi。两个人现在都还是副教授,Maimone在UC-Berkeley,Shenvi 在Scripps。

  M在Baran那里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又去Steve Buchwald那里做了4篇一区方法学文章。Shenvi走的是Baran的路,继续到Corey老爷子那里做博后。在Shenvi的博士论文里提到“我把baran的照片放在桌上,时刻提醒自己要超过他!”不难看出,他也正是这么做的。独立开展工作之后,漂亮的D-A串联反应合成抗疟药物,SN2翻转等等。

  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学生脱颖而出,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他们组很重视组会seminar。从他们的主页上就可以看出,还专门为seminar开辟了一个栏目。中国老板都会把组里的东西藏着掖着,即使是公布到网上的,大多还都是删减版的。可是baran组里的PPT,那叫一个内容充实,而且做的很多分子事先都会在Seminar里面找到相应的文献调研。这也可以看出Baran的胸怀有多大了吧!

  学生不糊弄,老板创造一个好的氛围,组里的知识积累的越来越多,之后狂发文章也是正常的了。

  总结来说,Phil S. Baran的成功之道:兴趣+勤奋+根红苗正+学生优秀

  希望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也能追寻到自己热爱科研的初心。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由本平台整合撰写,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或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