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揭秘:高校学术不端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4年04月24日 分类:新闻中心 次数:

学术不端是学术界的大忌,然而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在高校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了高校学术存在的问题,高校面临学风浮躁,学术失范等挑战,这些都是需要学术人员应加以重视的。 第一、评价体系单一,监督力度不足 没有文章就没有课题,没有课题就没有文章。国内某高

  学术不端是学术界的大忌,然而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在高校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了高校学术存在的问题,高校面临学风浮躁,学术失范等挑战,这些都是需要学术人员应加以重视的。

  第一、评价体系单一,监督力度不足

  “没有文章就没有课题,没有课题就没有文章。”国内某高校教师说,当前高校评价体系单一,以科研成果论英雄,职称晋升、评岗定级,课题、奖项申报等都需要论文。

  “老师发文追求短平快,源于制度设计本身就是短平快的。”国内一所高校的老师说,学术造假屡禁不绝与“制度效应”大有关系,比如评聘职称、评奖评优、绩效考核都要靠论文,现在一些高校“非升即走”,教师压力大,为了赶上发表节奏,就可能出现不理智行为。

  “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晋升都以科研为导向,各种课题申报、基金项目都需要一定科研成果作支撑,当教师通过常规途径无法完成科研任务时,就可能铤而走险,出现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国内核心期刊一位编辑说。

  还有受访者表示,我国高校部分教师薪酬待遇较低,有通过科研快速增加收入的动力。在“985”高校里,讲师低的年收入20万元左右,常规的四级教授30万元左右。有的理工科科研项目有间接费用,占项目经费25%左右,这是项目负责人可以直接支配的费用,一定程度上助推部分教师追求科研成果“短平快”,滋生造假。

  “学校的考核评价导向就是科研成果,如果这种机制过于强大,常常否定学校的‘成果’,会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名誉或者实际损失,学校是不愿意看到的。”一位高校老师说,有的举报虽然到了学校,但学校怕引起舆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且一般不会对外公布结果,导致造假者痛感不足。

  第二、制度要扎牢,处罚要严格

  近年来,我国整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不可谓不大。近期,针对国外出版机构撤回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一事,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发布通知,要求各高校开展撤稿论文自查工作,核实论文撤稿原因,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不过,相关人士指出,长远来看,相关的学术评价和科研诚信体系仍亟待完善。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姚荣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对高校老师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学生工作、科研等方面做出了相关要求。要进一步健全高校学术不端的预防和管理体系,增强主体责任,形成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制度链条。

  “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深化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受访教育界人士认为,虽然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改革破冰,强调“破五唯”,但后续未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只破未立”造成高校无所适从,最终还得靠“论文”来衡量。要加快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等方面综合评价老师,不搞一刀切,让评价机制真正发挥正向激励作用。

  总之,要真正做到对学术造假“零容忍”,还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校学术不端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预防和惩处机制,建立完善科研诚信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的惩处力度。同时要加强科研诚信宣传教育,多举措强化高校教师的学术素养、诚信意识、法律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由本平台整合撰写,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或整改,谢谢。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