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06月10日 分类:新闻中心 次数:
或许中国经济正在进入可能是最具争议性的时刻。就在在5月份,央行并不是没有进行宽松的政策引导,特别是面对着去年钱荒问题(正是钱荒一周年的时候),央行连续缩减正回购规模,公开市场操作已经表露无遗的维持净投放的状态。但连续两次的定向降准,让过去降准像吃饭一样的央行遭遇了不少质疑。
为什么迟迟不将降准的手牌打出?在今年首次“定向降准”政策出台后,当时市场上就不断预期央行的下一次行动会是全面降准。所以在5月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再次“定向降准”后,有不少人将其解读为政策的“转向”。加上这次的第三次“定向降准”,基本上就完全宣告了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转向”。这种转向意味着全面降准越来越不可能,除非出现什么情况呢?就是经济超过了上下限。这里的下限就是指GDP增长率不能低于7.5%,这里的上限就是指CPI不能超过3.5%。只要在这上下限之间,全面的宽松比如全面降准就几乎是不可能出的。
也就在今天上午,外媒的一篇报道《中国央行抵挡住发改委财政部降息呼声》吸引了不少关注。大家越来越理解央行,以当前经济状况来看,全面降准与否必须要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个,降准能否救中国经济?从中国的资金偏好方面来看,即便是全面降准也很难对经济形成实质性的改善。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仍然是投资去实业化和银行资本空心化。说白了,就是在实体经济疲软并且融资成本抬高的情况下,民间资本不愿意投资实业。这个时候,即便依靠降准让资金回到商业银行手中,恐怕更多的是刺激金融投资而非投身实体产业。最后又变成了玩利差的表内表外腾挪,那么去年的苦就白吃了。而且,很多人忽略了目前许多银行已经接近触及政府设置的放贷上限,无法进一步发放贷款。即便拿回资金也无法对实业构成支撑。
第二个问题,究竟是哪些行业在鼓吹降准?实际上除了加剧资金空转之外,最重要的问题是,一旦全面降准,中国信贷结构可能会加速失衡,大量的资金不仅不会流入中小企业,反而会加速涌入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前期重点治理的领域。这种回涌,不仅仅将大幅延后地产风险的表象化,更会使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再次不可抑制的扩张。如果说2014年地方债到期仅仅还是切肤之痛,那么一旦再度形成滚雪球式的增长,到了再一个三年、五年后恐怕就是夺命的重症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中国经济是否必须依靠降准来提振?实际上,我们看此次央行之所以底气十足——扛着发改委、商务部双重压力不降准不降息,这种底气的背后就是因为有高层战略做为坚实的后盾。
客观来说,央行对比其他部委,在经济刺激的政策上向来维持谨慎。据说当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央行就曾出于通胀和坏账上升顾虑而提出限制刺激性开支的建议。然而在过去的高层部门博弈中,央行更多的被其他部门所压制,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等管理众多国企巨头的企业往往能够赢得最终的政策制定方向。
显然这次央行的“强硬”是颇有底气的。总理在上月初出席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全会,在致辞中表示,有信心、有能力满足全年增长7.5%的目标,并且保证中高水平的增长速度。可见从大的方向上来说,中国经济还没有到必须要进行两难抉择的底部。
往细微的地方看,央行的地位确实也开始从其他部门意见的接受者变身成为决策方案的制定者之一。恰恰是这种种原因,使得中国在过去的一年里,迎来了整个金融体系改革上诺大的进步,而与此同时,央行能够以相对独立而强硬的姿态,来表明自己的货币政策立场。
应该说央行对于不全面降准的“死硬”,实际上恰恰可以理解为货币政策制定部门在多年之后第一次完整性的对经济局势的自身意见的展露。
经济学期刊论文发表范文:经济学论文发表浅谈世界经济的影响。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由本平台整合撰写,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或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