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学语文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情感的运用

时间:2015年07月03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学语文 是我们学生阶段的必修课,因为语文知识是基础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才能学好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是相当重要的,其中情感教学是近年来比较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比较活泼,内容生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法

  学语文是我们学生阶段的必修课,因为语文知识是基础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才能学好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是相当重要的,其中情感教学是近年来比较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比较活泼,内容生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法来教学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运用

  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学这个大花园才会呈现一片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盛景。情感教学作为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自然也不会受到人们的漠视。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因素来提高教学效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依据

  就目前中学语文教科书来看,课文多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古今中外名篇,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占70%左右,这些作品具有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意境,这是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依据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的情感最真挚,也宣泄得最淋漓尽致,故而最容易诱发读者的情感感染。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由一定的刺激情景引起的、对环境事件的解释和评估而表现出的某种主观体验(心里反应),如喜欢、悲伤等。

  不难看出,语文教材中70%左右的文学作品,以及教师的教学过程便构成了引发学生情感的“一定的刺激情景”,构成表现学生某种主观体验的载体,使他们产生情感波澜,入情入境,丰富他们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情”是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内涵,也就是说,无论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还是以矛盾冲突为主线的戏剧,无论是以意境为旨构目标的诗歌、散文,还是叙写对象极广的记叙文,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愫,具有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刘勰的《文心雕龙·情采》说得好:“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可见,“情”是文章得以孕育的前提与条件。而这类以“情”孕育出来的文章也便成了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最根本依据。

  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有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任务,同时情感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是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依据之二。语文教学过程的展开,肩负着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任务,健康情感的培养,便是其中之一。一个人的情感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其各方面素质的形成,更何况,情感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不可多得的手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何为“乐之者”?就是全身心投入,乐在其中。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朗诵一些优美、如行云流水般的语句,拨动学生至纯至真至美的心弦;挖掘、体味、感受作品中形象化的文字,让我们的感情潮水般喷涌而出,整个身心陶醉其中。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选乎情。”可见,只有“情”才能使人心动,使人全身心投入其中,以之为乐。传统的语文教学如今已不再受学生欢迎,也激发不了他们的兴趣,也就更不用说他们会为之心动了。而情感教学就是选定学生丰富的情感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为“情”所诱,从而触动内心深处,乐于学习。语文教学的成功,也不过如此。“莫选乎情 ,”实属情理之中。

  二、在语文课堂中运用情感教学的几个环节

  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面对的不是物,而是人,是一群活生生、有血有肉、缤纷多彩的青少年个性。特别是十三、四这一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感情格外丰富而且外露,一棵小草,一桠柳枝,一片落叶,一个眼眸,一朵春日的小花,一支流行的歌曲,都能引起他们内心的震撼与共鸣。只有抓住他们的年龄、个性、心理和原有知识水平等特点,有针对性地正确诱导他们蠢蠢欲动的情感,才能使之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可分为几个环节进行运用。

  1.以“情”为主线,深入钻研教材

  备课时,教师有意识改变对课文侧重点的理解,突破传统教学对课文中心思想、划分段落、背景、方法、字词解释等的灌输,而将课文文体凸现出来的某种情感加以挖掘、丰富,使之成为教学的主线。这种以“情”为主线的教学尝试,也许会引起许多同行的异议:文章那“几大块”(中心思想、划分段落、背景、方法)总不致于全丢了吧?其实,只要我们深入领会文章的精神便知道,文章的“几大块”都只不过是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手段或者载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那“几大块”已经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情”之中。例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主要书写了一种真挚、深厚、至情至善的亲子之情。

  作者为了宣泄这撼人心扉的情感,主要通过点出背影——开头设疑;引出背影——中间叙事;刻画背影——望父买橘;惜别背影——父子分别这一线索,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背影”便成为了抒发感情的载体。当学生领会到这种情感时,一股肺腑之情顿然而起。

  2.抓住动情点,教师以情动情

  “动情点”就是指文章中诱发读者情感冲动的某些具体细致的描述。这是一个开放式、全方位的设置。不同的体裁,文章的动情切入点也不同。小说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往往便是情感的支撑点。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小弗郎士从贪玩、幼稚、不爱学习、不懂事到热爱法语、热爱祖国以及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最能让人感动。散文里,作者行文的感情基调却是读者切入情感领域的突破口。

  再如前面提及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感情诚挚真切、感人肺腑。第一句中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是本文的感情基调,更是作者心灵上烙下的深深印记,理解文章时必须紧紧抓住这点。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能起到“警策”之用的“片言”,其实也就是我们需要抓住的“动情点”。至于教师的以情动情,主要是指教师先调动自己的情感,然后再带动学生的情感反应。

  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住文章的“动情点”,尽情投入,积极参与,感受文章中由“动情点”延伸开去的种种情思,动真情,善流露,将自己所感受到的那份情致,通过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抹希冀,一段身姿;或者运用现代化多媒体如录音机、投影机、电影、电脑,直接通过声音、图像、色彩对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进行刺激,从而自然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并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唤醒跳动的音符,谱成一曲曲和谐的心灵之歌,让学生为之动容、陶醉、震撼、喝彩。那频频的点头,会心的微笑,积极的思维反应,便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两情相悦”的最高境界。

  例如在《背影》教学过程中,笔者抓住了文章感情基调(动情点)——“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选取一段幽静深远的音乐,借以带动学生进入“回忆”的情景。然后按照作者的思绪,将与父亲车站分别时的“背影”进行了具体的描述: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色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跃然纸上,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依恋,离别情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教师指导并“移情”学生之中,以情激情,叩击学生心弦,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行文中流露的情感达成一致,形成共振,产生共鸣 。这样,作者抓住父亲“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的思想感情叩响了学生的心弦,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思随情动,启展想象的翅膀

  一般说来,文学作品都具有概括性、集中性、典型性,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然而,这想象并不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情感的制约下进行的;这也是将情感运用在语文教学上的最高层次的体现。

  例如,在带领同学们以一种“乡思”的情愫欣赏完了唐朝诗人王湾的佳作《次北固山下》之后,便让学生围绕着“乡思”这动情点设计该诗的教学导入语:“乡思是一曲古老的民谣,背井离乡的人们从古唱到今。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舒兰则端着一碗酒叹道:‘你满,乡愁也满。’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次北固山下》。”刘勰在《文心雕龙》说:“寂静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了。此情此景,学生的想象的确是“接千载”“通万里”了。毋庸置疑,这种“思随情动”的想象是成功的,“思”是以情诱导下的绎动;在这种“乡思”的导引下,从古到今想到了李白、马致远、舒兰,以及游子们的乡思乡愁。思绪浩渺,耐人寻味。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将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得好,就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完成,使教学效果跃上一个新台阶。

  小编推荐本站最优秀语文教学杂志:《学语文》期刊在线投稿 主管单位是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介绍科学、实用、系统的语言学、文学知识和语文教学方面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