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07月17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食物四性指的是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了食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者这四性是中国保健理论的精华部分和基础部分。中国食物四性理论是论文发表办理—悠悠期刊上的经典保健论文。
【摘要】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中国医学、中国保健理论必将成为世界的前途。中国传统保健理论已成为目前公认的解决现代社会人类健康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文章综述了中国食物四性作用机制和现代科学微观的认识。
【关键词】食物四性,作用机制,微观认识
世界有两大文化:西方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是以个人为中心、崇尚科学,相信人定胜天;中国文化是一种和合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生注重“和”[1, 2]。随着西方医学青霉素、阿司匹林、安定等所谓的“科学”进入中国,中国传统医学和保健理论受到很大的冲击。
西方医学和保健历史不足300年,尚缺完善。目前看来,只有五千年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中国医学、中国保健理论才能拯救整个人类,必将成为世界的前途[2]。美国康尔大学Campbell教授等人在中国历时6年的调查表明: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人的饮食最益于健康。中国传统保健理论已成为目前公认的解决现代社会人类健康的最有效方法之一[3]。
在中国本草学家眼里,人类所吃的东西无一不具有药性。食物不仅美味,而且通过其药性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五脏六腑协调统一,延年益寿。中国传统保健理论是是中国五千年食物保健智慧的结晶,其中食物四性是指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了食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 [1]。现代科学认为,食物是由分子组成,分子生理功能决定了食物的保健功能。
1 食物四性的作用机制
1.1 寒凉性食物对机体的影响
寒性食物的活性成分具有增强大脑、小脑、间脑、胰腺、性腺、脾脏等机能的作用,可使大脑5-羟色胺含量增多,并抑制儿茶酚胺类物质合成,可降低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机能,具有镇静、降压、催眠、镇痛作用。大多数寒性食物具有抑制Na+、K+-ATP酶活性作用,使机体基础代谢率降低,最终能改善机体热量过剩的反应状态,有退热功效[4]。微寒性食物增强胰腺、性腺、心脏等的机能活动,抑制上段脊髓的机能活动。
部分寒凉性食物还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增强机体对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及肿瘤的抵抗力。
1.2 温热性食物对机体的影响
热性食物具有增强大脑、小脑、间脑和膀胱的机能的作用,使大脑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增多,表现为兴奋。温性增强间脑、膀胱和胰腺的机能活动、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肠蠕动和抗腹泻等作用,通过刺激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释放糖皮质激素,减少炎症介质的合成释放,舒张平滑肌,以及抗氧化作用等途径发挥消炎作用[3]。多数温热食物可使血清17-羟皮质类固醇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提高交感神经-肾上腺(皮质、髓质)系统机能,并使Na+、K+-ATP酶活性升高,导致机体基础代谢率升高,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的反应状态。
1.3 食物四性与食疗
食物寒热性影响代谢基因表达,其治疗作用可能与调节基因有关。
热性食物对机体功能的病理性衰退呈兴奋作用,寒性食物对机体功能的病理性亢进起抑制作用[4, 5]。
2 食物四性保健理论的现代微观认识
2.1 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
多数寒性食物的总蛋白含量要明显低于热性食物的总蛋白含量。应用阴阳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制作水溶性蛋白的全电性离子色谱图,相同药性食物具有共同的药性标识峰。随着食物药性由寒转热,蛋白质斑点免疫印迹信号也会变弱[4]。
2.2 总糖含量和多糖种类
热性蔬菜的总糖含量一般高于寒性蔬菜的总糖含量;某些食物的寒凉性与其多糖促凝聚作用和解热效应有明显的相关性[5]。
2.3 脂类
有专家推测,食物的寒热性与必需脂肪酸、活性类脂的含量和种类存在相互关联。
2.4 其他有机成分
食物中活性成分分子量在250以下,碳链长度在C7-C9的两亲性分子,可顺利通过人体生物膜而迅速发挥药性,具有发散风寒、兴奋、刺激的作用,多表现为温热药性,例如,生姜含芳香刺激性成分姜油,能促进周围血液循环,服后自觉全身温暖,并引起发汗。而主要活性成分分子量在250以上者多表现为寒凉性,研究还发现,食物所含活性成分分子量越大,其寒性系数也越大[5]。
寒凉食物多含有甙类和生物碱两类化学成分。皂甙及其水解产物能明显降低由甲状腺激素造成的耗氧量的增高,可抑制Na+、K+-ATP酶的活性。生物碱为主要活性成分的食物具有清热解毒和抗肿瘤作用。有些寒凉食物可能因含有蒽醌类和其他致泻成分,通过泻下作用,发散实热,而起寒凉作用。
龙眼肉、大枣等含有激素及其类似物质,服后经消化吸收,能促进机体代谢,使肌肉获得能量和热量而呈现温热效应[6]。川椒、丁香等温热性食物所含生物碱与寒凉食物所含生物碱药理作用不同,如:去甲乌头碱,该成分具有肾上腺素能β-受体兴奋剂样作用。
2.5 活性成分的酸碱性
给出电子而吸收能量的元素为寒,接受电子而放出能量的元素为热。从广义酸碱论的角度,碱是电子对的给出者,具有寒性;酸是电子对的接受者,具有热性。因此认为食物的化学成分是食物四性的物质基础。
K、Na等金属元素易失去电子为寒,P、S等非金属元素易接受电子为热,不同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电负性不同,电子得失难易有所不同,故元素有四性。从广义酸碱论的角度,Mn、Ca电负性高, 易得电子为热,如大骨汤多为热性;Fe电负性低, 易失电子为寒。有报道,随着食物中稀土元素含量的升高,药性随之由阴转阳。但有些食物含有卤素及盐类,而且多数是碘、溴的钾盐,如海带等,因溴、碘等离子有中枢镇静作用,钾盐可以减弱心肌活动,同时又有利尿作用,从而表现出寒凉作用[7]。
2.6 食物分子群效应
食物含有众多化合物分子,不同化学成分含量不同,药性不同,且分子间存在协同、增效或拮抗等作用,所以食物的药性不是一种成分的作用,而是多种化合物分子的综合效益—“分子群”效应[8]。
参 考 文 献
[1] 正坤.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2] 吕晓敏,丁骁,代养勇等.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 10: 62-64.
[3] 吴澎,张淼,代养勇.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 赵利民.中国传统保健菜谱[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5] 魏文康.食物的寒凉温热四性与心血管病[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7, 10: 46-47.
[6] 励建荣.论中国传统保健食品的工业化和现代化[J].食品科技,2004, 12: 1-5.
[7] 张静茹,林平,徐丹慧.判别分析在食物四性量化标准研究中的应用[J].应用概率统计,1994, 2: 220-222.
[8] 张芹.食物的性味与养生[J].养生大世界,2003, 4: 26-27.
小编推荐站内优秀保健期刊:《中国保健营养》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1004-7484;国内刊号CN:14-1172/R,邮发代号:8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