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09月15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本篇文章是由《农业工程》发表的一篇电子论文,(双月刊)创刊于2011年5月,是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主管、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农业工程类综合性学术期刊。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桂林,面向西部,探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困境,提出文化农村发展战略,认识其重要性,挖掘和培育传统农村文化,探索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文化 战略
建党90周年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提出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课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灵魂的发展。同时,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要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就必须以“文化农村”为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一、农村文化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一个值得重新仔细研究的课题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繁荣,农村文化兴则文化建设兴。
(一)农村文化建设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哲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执政的主要思路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七大不仅提出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中央执政理念已进入到现在的“和谐”阶段。和谐的标准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和”,主张“和为贵”;“十一五”规划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就是要构建“和谐农村”。农村和谐则社会和谐,农村稳则社会稳。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种新的农村社会状态,这里关键在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达到一个新的状态,实现乡风文明、和谐。“乡风文明”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范畴,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运用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区域内农村居民的需求。“乡风文明”是与时俱进提出的一个“和谐”概念,充分体现了文化农村在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农村的价值所在。
(二)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火车头”
实现农村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是先进的理论指导。文化发展的理论是一种基础性的“系统设置”,为认识与把握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工具。在“和谐”理论掣肘下,中国农村开始了文化农村发展模式新探索。文化农村是以农民为主要参与者、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以文化产业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新农村形态,其突出特征是农村的文化资源与精神生产成为推动农村自身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核心机制。文化农村提出的意义在于,肯定了文化发展对于缓解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探索走出现代农村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对改革和解放文化生产力,转变中国农村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引领与示范性意义。
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没有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就不会有新型农民的诞生。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优质、高效、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和农民增收,都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快乡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要求培育农村居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同样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文明守法,又有责任感的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文化农村的建设作为构建“和谐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才能促进“乡风文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构建“和谐农村”。
(三)文化“软实力”对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评价说:“在近代以前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国际社会认为,随着孔子学院席卷全球,以使用者的数量来看,汉语将在10年内取代英语,成为互联网上最重要的用语。这将大大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在经济“寒冬”中,人们更需要通过文化娱乐来缓解压力、调整心态。2008年,美国深陷金融危机,电影票房收入却创历史新高;《叶问》等影片广受欢迎,反映了中华民族英雄气概,激发了人们共克时艰的信念。2011年3月,“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赴北美洲巡回演出,加拿大总理哈帕盛赞为“展示无与伦比的中国文化”。
文化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活动和成果,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早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歌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会议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终目标……”这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发展的目标定义为文化的繁荣。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韩日两国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战略,成就了韩国的“电影奇迹”和日本的“儿童动漫文化”。由此可见,农村文化的繁荣是民族文化的繁荣,民族文化的繁荣是国家文化的繁荣和综合国力的强大。借鉴国际认同和发展趋势,建设农村文化,实现文化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农村,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文化是催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新方式
研究当前农村文化现状,面对文化经济化,只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
(一)突出的现实问题急需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还是令人堪忧。“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落后地区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村文化:①文化设施落后。据2009年报道,全国有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1/4。经费欠缺,人员素质低,经营困难,运转不正常。2009年广西共有1 125个乡镇文化站,其中设施面积达标(400m2以上)的有505个,只占总数的45%。建有文化室、图书室的行政村约占总数的10%。②文化队伍逐渐萎缩。现在县级以下文化队伍中专业人员少,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文艺创作人员奇缺,农村传统戏曲艺术及民间民俗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同时,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也乘虚而入,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大量民俗文化无法得以传承,传统节日也在逐渐消亡,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大量农村年轻人涌入城市打工赚钱,留下的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即使有参加民间民俗文化的人也多数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③文体活动贫乏单调。一般每年春节乡镇才举行全镇性的文体活动。平时,居民集中的村(屯)只有中老年人在商店及附近人员易集中的地方开展带有较小赌博性质的娱乐活动。在农闲时,玩起了扑克牌、麻将、地下“六合彩”。尤其是在两广地区,“地下六合彩”传到农村后,许多村民都迷上了赌“彩”,见面就讲“码”。赌博恶习害苦了许多人,还助长了农村歪风邪气和封建迷信活动,从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诱发了一系列违法乱纪行为和不良事件。④农民收入低,新农村建设自筹资金难以落实。2009年,广西农民人均收入为3 080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 726元,所剩354元对大多数农村居民而言,新农村建设要求配套的水、电、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费用难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