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文学论文发表办理休闲与娱乐的区别与联系

时间:2015年10月10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休闲更侧重休息,从生活中寻找情趣,是一种放松心情,进行大脑调的方式,如远足、品茶、跳交谊舞、聊天等,娱乐则更侧重玩,从玩耍中找寻快乐,如打牌、打球、卡拉OK、蹦迪等。下面小编详细的介绍这两者的区别。 [摘要]休闲与娱乐都是以生活悠闲和快感为追求

  休闲更侧重休息,从生活中寻找情趣,是一种放松心情,进行大脑调的方式,如远足、品茶、跳交谊舞、聊天等,娱乐则更侧重玩,从玩耍中找寻快乐,如打牌、打球、卡拉OK、蹦迪等。下面小编详细的介绍这两者的区别。

  [摘要]休闲与娱乐都是以生活悠闲和快感为追求的,娱乐活动正是休闲生活快感的重要来源。但是,作为两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休闲文化与娱乐文化在形影相随的同时,还是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从文化内容、文化取向和文化制度上说,休闲文化与娱乐文化有着极大的区别。

  [关键词]休闲文化;娱乐文化;联系与差异

  一、休闲文化与娱乐文化的联系

  休闲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丹尼尔·贝尔曾指出:休闲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后工业社会,经济表现为“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如果工业社会的定义是根据作为生活标准标志的商品数量来确定的话,后工业社会的定义则根据服务和舒适——保健、教育、娱乐和文艺——所计量的生活质量的标准来确定的。”丹尼尔·贝尔所说的“后工业社会”的“生活质量的标准”,实际上指的就是现代的大众休闲社会的“休闲”标准。“休闲”(也被说成是“闲暇”)这个词在现代社会是一个长期流行的词,而“休闲娱乐”则被看成现代社会那些所谓“成功人士”的理想生活境界。正如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正在休闲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休闲才是一切事件环绕的中心”。与对“娱乐”研究的不受重视比较起来,人们对“休闲”的研究历来显得非常有兴趣,且休闲理论具有一定的深度。从西方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马克思,对“休闲”在人类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有非常深刻的论述。马克思把休闲称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他在《剩余价值理论》的草稿中指出:对于人类发展来说,“休闲”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休闲化”,“休闲学”不但成为许多哲学家和人类文化学及社会学家研究的专门学问,而且似乎显得意义重大,包容甚广,任何一种人类活动都可以成为休闲活动,也可以成为其研究的对象,关键看这类活动是以人的精神向往“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还是在社会和生计的压力下不自由地被迫去做的“机械劳作”。“休闲具有多方面的性质和意义,市井文化可以从中找到乐趣和空间。哲学家可以从中发现自由、美和人生真谛;社会学家可以从中发现个性、生活方式,察见社会变迁;经济学家可以从中发展消费、就业和新的产业,提出新的理论范畴;而文化学者把它看成一种思想或高尚的态度。神学家把它看成是寄托灵魂的地方。”

  从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对人的生存状况的研究中我们知道,在人的一身中,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有什么样的经济状况,他个人的生活时间不可避免地分为三种时间。这三种时间是:

  第一种是用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个人必需时间”,这种时间主要满足人的睡眠、穿衣、吃饭等需要,这是人存在的前提;

  第二种是用于人为了生存和在社会中发展的“劳动时间”,这种时间主要满足人为了生存而需要的物质条件;

  第三种就是人的“休闲时间”,是人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之后,能够自由支配,主要用于满足生活质量,特别是精神生活的需求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人们拥有相对的行动自由,精神处于宽松和宁静之中,社会对人的控制相对较少。

  需要说明的是,人的这“三种时间”是从人类产生时就具备了,也就是说,“休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就有了,而且比较发达。比如,中国曾一度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但由于佛教和道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士大夫中间,休闲生活是他们追求的生活,其中最显著的就是“隐”,“隐”其实就是现代的所谓“休闲”,并且这种休闲包含了许多思想和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对休闲的歌唱和描写是非常多的。陶渊明、李白、王维等都是有名的“闲士”。陶渊明写“闲”之悠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舟超遥以轻飓,风飘飘而吹衣”。李白本身就是“孤去独自闲”的“超然之士”,写“闲”之豪放,“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王维写“闲”之宁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宋代的苏轼后半生为一“闲人’,大唱“闲”歌,著名的《前赤壁赋》写他与友人闲游长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浩浩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还有著名的写“休闲文化”的诗歌如陆游的词句“小醉闲眠,风引飞花落钓船”,赵师秀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及至明清张岱等人的闲情散文和沈复《浮生六记》等“闲书四种”。中国古代贵族和士大夫的休闲活动不可谓不丰富多彩,如弹琴、养鸟、下棋、饮酒、观戏、赏舞、唱歌等,这使中国的“休闲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随着丹尼尔·贝尔所说的人类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类的“休闲”从古代的贵族士大夫少数人的休闲到部分白领人士、有闲阶级的休闲再到大众休闲社会的发展过程。西方的大众休闲大约在20世纪初期就来临了,那时,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每周工作35至40小时的制度,并且实行了“带薪休假”制度。工作时间的缩短和“带薪休假”是大众休闲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国的大众休闲大约自1995年5月起开始实行五天工作制时来临,因为这意味着中国人的三分之一时间将在闲暇中度过,后来实行的节日“黄金周”制度,近年来实行的民俗节日放假制度,更推动了大众休闲社会的发展。

  这里当然不是讨论“休闲”的科学理论问题。而是要简单分析—下“休闲”与“娱乐”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一贯认识中,“娱乐文化”几乎是没有独立的文化形态的,之所以在人们看来没有独立的文化形态,与贯常的人们把休闲与娱乐混为一谈有关。“休闲娱乐”在许多人心目中并不是并联的关系,而是同一的关系,二者没有区别,“休闲”就是“娱乐”,“娱乐”就是“休闲”。在大量的以“休闲”或者“娱乐”为讨论内容的书籍中,包括在大量的有关部门的文件和资料中,都被看成是同一概念。当然,“休闲文化”与“娱乐文化”的关系的确是太难分开了,二者常常形影相随。在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和文化学家对“休闲”的论述中,虽然论述的重点有所不同,但许多与之有关的阐述有一个共同之处是,都把“休闲”与“娱乐”联系起来,强调休闲之时间内的娱乐。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关于“休闲”的著名定义中看到“休闲文化”与“娱乐文化”的形影相随的紧密联系。

  1952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约瑟夫·皮珀发表了《闲暇:文化的基础》,这本书被称之为休闲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皮珀在书中阐述了休闲的价值意义和基本概念,休闲是人的一切文化的基础和精神提升的来源,当然也是娱乐活动的基础。

  小编推荐优秀文学期刊 《咬文嚼字

  (月刊)创刊于1995年,由上海文化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办。针对性强,专门剖析报刊、图书、广告、影视中的各类语文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