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10月23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期刊之家办的非常成功,极具口碑。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最具时事性的文章和最具代表性的各类文章。当然,因为免费和开源,大家都可以学习、借鉴和共同使用,如果你需要专属于个人的原创文章,请点击链接获得专业文秘服务。
【摘 要】民族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软实力,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的发展。因而,研究如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凝聚力 特点
一、民族贵在有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的,是民族的生命力、发展力。任何一个现存的民族都有自身的凝聚力,失去凝聚力的民族就会解体、消亡。
“凝聚力”原本是物理学的概念,是指物质结构中能使分子之间、原子之间、基本粒子之间结合在一起、保持该物体的质的那种力量。藉此,能够把全体民族成员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内的力量,就是民族凝聚力。这种“力”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三个部分(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的有机统一。其中,吸引力一般起着主导作用。这里还得特别指出,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其强度大小决定于民族领导核心自身的凝聚力。吸引力越大,向心力和亲和力就越强。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都是以民族认同为基础的。
民族要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离不开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实现的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包括两大层面:一是族类认同,这是由于共同的血缘、地缘而存在的自然认同;二是体现于社会物质生产、社会制度和精神文化方面的社会认同(从大文化的角度说,就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自然认同是较稳固的;而社会认同是常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社会认同的内涵必然发生变化。民族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受着社会认同状况的制约。因此,居于民族领导地位的政党、集团,如何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协调和扩大民族的社会认同,对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点
中华民族凝聚力既具有所有民族凝聚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
(一)多层次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复合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结合成的民族大家庭。费孝通教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复合民族,“以民族认同意识为民族这个人类共同体的主要特征,进而引申到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性”。换句话说,在中华民族内部,既有56个民族自身的认同和和凝聚力,又有大家庭的认同和凝聚力。从政策的角度说,必须兼顾到各民族的利益和民族大家庭的利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各民族的利益和民族大家庭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并不排除有时候也会有矛盾。解决矛盾的思路是把民族大家庭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兼顾发展各民族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二)同中带异的文化凝聚力。中华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其中,汉族不仅人口众多,而且经济发达,文化发展程度也是最高的。通过长期的民族间的交往(包括贸易、婚姻、战争等),不断产生民族融合。各少数民族不仅继续保存了各自的文化特色,而且把汉文化推进到主导地位,从而形成同中带异、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这一过程是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的。同中带异的中华文化成了中华各族人民的凝聚剂,推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
(三)统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追求的永恒主题。在包括“大一统”思想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培育下的中华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国家统一是民族兴旺的关键所在,历代无数英雄豪杰为此奋不顾身,流血捐躯。特别是近代以降,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维护国家的统一与主权完整的斗争如火如荼。在这些斗争中,中华民族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到更加自觉的阶段。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在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三、精神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以一种观念形态(感情、愿望、理想、价值观)蕴藏在民族成员之中,是一定精神文化反映和作用的结果。比起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对民族凝聚力有着更为直接、更加深层的作用。精神文化的外延很广,包括了民族的心理特征、价值取向、伦理观念、思维方式等。它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实的存在,其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是多元的。能够对民族凝聚力起核心作用的,是一定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可称为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并有着光辉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未中断是因为文化从未中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凝聚力所起的作用大体有:
(一)价值整合作用。通过不断实践,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刚健自强、贵和尚中、人本主义、宽厚兼容等,把中华民族锻造为一个文明的民族。
(二)规范行为作用。在如何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关系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们的相互关系,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凝聚力。
(三)导向作用。中华民族向哪个方向发展,通过什么途径实现民族目标,如何处理与外部民族的关系、国家关系等,给予正确的导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适应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要求。在当代,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的方向。坚持这一方向并会诸实践,中华民族凝聚力一定能够不断增强。
四、改革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近60年间,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了重新整合和应时提升的两大飞跃,其中前30年可划归重新整合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后30年可归为应时提升时期。提升的基本成因,是改革开放所造就的良好政治生态、雄厚经济基础以及和谐文化氛围。
政治生态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要素。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百年间,“三座大山”的压迫和阶级关系变化,使中华民族原有的凝聚核心将破未破,重构的凝聚核心将立未立,社会各群体的政治需求(难以整合,民族传统的凝聚格局)难以为继,以至于出现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的混乱局面,“自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全国团结的核心力量,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就结束了”。(邓小平语)这是因为,各族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国家主人的地位,以党为核心的民族凝聚力得以重新组合和迅速增强。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的阶级、阶层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已不存在确切意义上的剥削和压迫阶级,这也为提升当代民族凝聚力创造了基本条件。
然而,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党一度在方针和路线上的严重失误,出现了被严重扩大化了的反右斗争、“文化大革命”等不合国情的政治运动,这客观上产生了弱化民族凝聚力的效应。改革开放后,营建良好政治生态的问题被迅速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社会利益群体深感置身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收到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效果。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同样感同身受,港澳同胞更在充满政治智慧的“一国两制”方案中回到祖国的怀抱。显然,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凝聚核体(共产党)的吸引力,还是核外群体对核体的向心力,均获得了大幅的提升。 【摘 要】民族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软实力,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的发展。因而,研究如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贵在有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的,是民族的生命力、发展力。任何一个现存的民族都有自身的凝聚力,失去凝聚力的民族就会解体、消亡。
“凝聚力”原本是物理学的概念,是指物质结构中能使分子之间、原子之间、基本粒子之间结合在一起、保持该物体的质的那种力量。藉此,能够把全体民族成员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内的力量,就是民族凝聚力。这种“力”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三个部分(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的有机统一。其中,吸引力一般起着主导作用。这里还得特别指出,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其强度大小决定于民族领导核心自身的凝聚力。吸引力越大,向心力和亲和力就越强。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都是以民族认同为基础的。
民族要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离不开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实现的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包括两大层面:一是族类认同,这是由于共同的血缘、地缘而存在的自然认同;二是体现于社会物质生产、社会制度和精神文化方面的社会认同(从大文化的角度说,就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自然认同是较稳固的;而社会认同是常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社会认同的内涵必然发生变化。民族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受着社会认同状况的制约。因此,居于民族领导地位的政党、集团,如何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协调和扩大民族的社会认同,对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点
中华民族凝聚力既具有所有民族凝聚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
(一)多层次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复合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结合成的民族大家庭。费孝通教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复合民族,“以民族认同意识为民族这个人类共同体的主要特征,进而引申到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性”。换句话说,在中华民族内部,既有56个民族自身的认同和和凝聚力,又有大家庭的认同和凝聚力。从政策的角度说,必须兼顾到各民族的利益和民族大家庭的利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各民族的利益和民族大家庭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并不排除有时候也会有矛盾。解决矛盾的思路是把民族大家庭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兼顾发展各民族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二)同中带异的文化凝聚力。中华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其中,汉族不仅人口众多,而且经济发达,文化发展程度也是最高的。通过长期的民族间的交往(包括贸易、婚姻、战争等),不断产生民族融合。各少数民族不仅继续保存了各自的文化特色,而且把汉文化推进到主导地位,从而形成同中带异、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这一过程是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的。同中带异的中华文化成了中华各族人民的凝聚剂,推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
(三)统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追求的永恒主题。在包括“大一统”思想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培育下的中华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国家统一是民族兴旺的关键所在,历代无数英雄豪杰为此奋不顾身,流血捐躯。特别是近代以降,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维护国家的统一与主权完整的斗争如火如荼。在这些斗争中,中华民族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到更加自觉的阶段。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在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三、精神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以一种观念形态(感情、愿望、理想、价值观)蕴藏在民族成员之中,是一定精神文化反映和作用的结果。比起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对民族凝聚力有着更为直接、更加深层的作用。精神文化的外延很广,包括了民族的心理特征、价值取向、伦理观念、思维方式等。它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实的存在,其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是多元的。能够对民族凝聚力起核心作用的,是一定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可称为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并有着光辉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未中断是因为文化从未中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凝聚力所起的作用大体有:
(一)价值整合作用。通过不断实践,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刚健自强、贵和尚中、人本主义、宽厚兼容等,把中华民族锻造为一个文明的民族。
(二)规范行为作用。在如何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关系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们的相互关系,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凝聚力。
(三)导向作用。中华民族向哪个方向发展,通过什么途径实现民族目标,如何处理与外部民族的关系、国家关系等,给予正确的导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适应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要求。在当代,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的方向。坚持这一方向并会诸实践,中华民族凝聚力一定能够不断增强。
四、改革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近60年间,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了重新整合和应时提升的两大飞跃,其中前30年可划归重新整合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后30年可归为应时提升时期。提升的基本成因,是改革开放所造就的良好政治生态、雄厚经济基础以及和谐文化氛围。
政治生态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要素。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百年间,“三座大山”的压迫和阶级关系变化,使中华民族原有的凝聚核心将破未破,重构的凝聚核心将立未立,社会各群体的政治需求(难以整合,民族传统的凝聚格局)难以为继,以至于出现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的混乱局面,“自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全国团结的核心力量,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就结束了”。(邓小平语)这是因为,各族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国家主人的地位,以党为核心的民族凝聚力得以重新组合和迅速增强。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的阶级、阶层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已不存在确切意义上的剥削和压迫阶级,这也为提升当代民族凝聚力创造了基本条件。
然而,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党一度在方针和路线上的严重失误,出现了被严重扩大化了的反右斗争、“文化大革命”等不合国情的政治运动,这客观上产生了弱化民族凝聚力的效应。改革开放后,营建良好政治生态的问题被迅速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社会利益群体深感置身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收到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效果。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同样感同身受,港澳同胞更在充满政治智慧的“一国两制”方案中回到祖国的怀抱。显然,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凝聚核体(共产党)的吸引力,还是核外群体对核体的向心力,均获得了大幅的提升。【摘 要】民族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软实力,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的发展。因而,研究如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贵在有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的,是民族的生命力、发展力。任何一个现存的民族都有自身的凝聚力,失去凝聚力的民族就会解体、消亡。
“凝聚力”原本是物理学的概念,是指物质结构中能使分子之间、原子之间、基本粒子之间结合在一起、保持该物体的质的那种力量。藉此,能够把全体民族成员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内的力量,就是民族凝聚力。这种“力”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三个部分(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的有机统一。其中,吸引力一般起着主导作用。这里还得特别指出,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其强度大小决定于民族领导核心自身的凝聚力。吸引力越大,向心力和亲和力就越强。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都是以民族认同为基础的。
民族要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离不开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实现的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包括两大层面:一是族类认同,这是由于共同的血缘、地缘而存在的自然认同;二是体现于社会物质生产、社会制度和精神文化方面的社会认同(从大文化的角度说,就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自然认同是较稳固的;而社会认同是常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社会认同的内涵必然发生变化。民族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受着社会认同状况的制约。因此,居于民族领导地位的政党、集团,如何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协调和扩大民族的社会认同,对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点
中华民族凝聚力既具有所有民族凝聚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
(一)多层次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复合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结合成的民族大家庭。费孝通教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复合民族,“以民族认同意识为民族这个人类共同体的主要特征,进而引申到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性”。换句话说,在中华民族内部,既有56个民族自身的认同和和凝聚力,又有大家庭的认同和凝聚力。从政策的角度说,必须兼顾到各民族的利益和民族大家庭的利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各民族的利益和民族大家庭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并不排除有时候也会有矛盾。解决矛盾的思路是把民族大家庭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兼顾发展各民族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二)同中带异的文化凝聚力。中华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其中,汉族不仅人口众多,而且经济发达,文化发展程度也是最高的。通过长期的民族间的交往(包括贸易、婚姻、战争等),不断产生民族融合。各少数民族不仅继续保存了各自的文化特色,而且把汉文化推进到主导地位,从而形成同中带异、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这一过程是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的。同中带异的中华文化成了中华各族人民的凝聚剂,推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
(三)统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追求的永恒主题。在包括“大一统”思想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培育下的中华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国家统一是民族兴旺的关键所在,历代无数英雄豪杰为此奋不顾身,流血捐躯。特别是近代以降,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维护国家的统一与主权完整的斗争如火如荼。在这些斗争中,中华民族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到更加自觉的阶段。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在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三、精神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以一种观念形态(感情、愿望、理想、价值观)蕴藏在民族成员之中,是一定精神文化反映和作用的结果。比起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对民族凝聚力有着更为直接、更加深层的作用。精神文化的外延很广,包括了民族的心理特征、价值取向、伦理观念、思维方式等。它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实的存在,其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是多元的。能够对民族凝聚力起核心作用的,是一定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可称为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并有着光辉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未中断是因为文化从未中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凝聚力所起的作用大体有:
(一)价值整合作用。通过不断实践,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刚健自强、贵和尚中、人本主义、宽厚兼容等,把中华民族锻造为一个文明的民族。
(二)规范行为作用。在如何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关系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们的相互关系,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凝聚力。
(三)导向作用。中华民族向哪个方向发展,通过什么途径实现民族目标,如何处理与外部民族的关系、国家关系等,给予正确的导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适应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要求。在当代,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的方向。坚持这一方向并会诸实践,中华民族凝聚力一定能够不断增强。
四、改革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近60年间,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了重新整合和应时提升的两大飞跃,其中前30年可划归重新整合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后30年可归为应时提升时期。提升的基本成因,是改革开放所造就的良好政治生态、雄厚经济基础以及和谐文化氛围。
政治生态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要素。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百年间,“三座大山”的压迫和阶级关系变化,使中华民族原有的凝聚核心将破未破,重构的凝聚核心将立未立,社会各群体的政治需求(难以整合,民族传统的凝聚格局)难以为继,以至于出现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的混乱局面,“自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全国团结的核心力量,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就结束了”。(邓小平语)这是因为,各族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国家主人的地位,以党为核心的民族凝聚力得以重新组合和迅速增强。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的阶级、阶层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已不存在确切意义上的剥削和压迫阶级,这也为提升当代民族凝聚力创造了基本条件。
然而,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党一度在方针和路线上的严重失误,出现了被严重扩大化了的反右斗争、“文化大革命”等不合国情的政治运动,这客观上产生了弱化民族凝聚力的效应。改革开放后,营建良好政治生态的问题被迅速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社会利益群体深感置身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收到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效果。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同样感同身受,港澳同胞更在充满政治智慧的“一国两制”方案中回到祖国的怀抱。显然,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凝聚核体(共产党)的吸引力,还是核外群体对核体的向心力,均获得了大幅的提升。
小编推荐优秀期刊 《新长征》
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介绍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经验,回答一些重大思想认识问题;探索和研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及其发战略,提出对策、经验和信息;介绍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新概念。中文核心期刊(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