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高校经济论文发表高校财务风险

时间:2016年01月04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本篇文章是由《 中国高等教育 》发表的一篇高等教育论文,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时俱进,在及时准确地宣传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的同时,力求深度报道各地、各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反映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成为全口

  本篇文章是由《中国高等教育》发表的一篇高等教育论文,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时俱进,在及时准确地宣传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的同时,力求深度报道各地、各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反映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成为全口径了解各个时期高教工作方针政策、理性探索及新思维、新经验的重要窗口。


  高等教育改革,使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基本确立。在明确高校法人主体地位、赋予高校以愈来愈多的独立和自我管理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高校要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上,就是高校在办学资金筹集、教育经费的使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而正是这种独立的自主权,使得高校面临的财务管理已由无风险管理转变为风险管理。

  目前大多数高校未建立起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无相关的防范制度,特别是始于2000年高校举债之风,使得学校债务包袱沉重,资金困难,直接影响了办学效益。因此,如何尽快建立有效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

  (一)高校收入风险。虽然目前高校的收入来源渠道已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学费收入始终是高校的最主要收入。然而我国的高校学费已经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人均学费上涨幅度有限。因而高校的学费收入主要取决于高校的招生人数,如果生源不足或者完不成招生计划,将会导致收入减少,使高校面临风险。最近几年正值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高峰时期,加上社会就业形式严峻,高等教育需求空前旺盛,各高校均满负荷招生,收入预期普遍被抬高。2012年以后,预计大学学龄人口将开始明显下降,许多高校的生源将会不足。

  (二)高校债务风险。高校债务风险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产生的严重影响教学科研和人才稳定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过度举债是指借款金额超过还款能力的举债行为。不良举债是指以借款维持日常运转的举债行为。

  目前高校的债务主要来自于建设项目缺乏科学论证,相互攀比,盲目跟从,投资规模不受学校有效支付能力约束,投资成本不受预算边界约束,任意扩大贷款规模。大规模扩招办学及基本建设投资已使高校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这些资金缺口在“等、靠、要”政府拨款无着落及合理收费很难弥补时,高校开始向银行申请巨额贷款。盲目或过度负债,或者贷款用途不当,产生不了应有的效益,最终会使高校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形成财务风险。

  (三)校办产业风险。学校作为主要投资者,对校办产业要负责任,但长期以来,校办企业单一的所有制结构,造成了严重的事企不分、所有者缺位、委托监督不力等问题。目前多数高校对各企业的管理是从经理的任命到公司人员的安排,从投资决策到经营手段都要干预。企业没有法人资格,校办产业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财务风险实际上是由高校来承担的。

  许多高校在承担财务风险的同时,对校办产业却疏于监督管理,相当数量的校办企业存在着财会制度不健全,审计监督不严格的现象。经营者权力膨胀,盲目决策、挥霍浪费、中饱私囊等问题时有发生。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加大收入来源。

  1.加大财政拨款。近年来虽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总额和预算内政府拨款绝对数都在逐年增长,但预算内政府拨款占高校教育经费收入总额的比例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近87%、1997年近65%,下降到2001年的52.9%,其中2004年这一比例则下降至43.7%,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拨款,提高政府拨款占教育经费收入的比例。

  2.给予高校优惠政策。给予省属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税收优惠,在土地购置方面的优惠,特别是将高校新园区高校临街土地进行拍卖组建商业带,所得土地出让收益作为财政对高校新校园建设的投入。

  3.改变高校筹资方式。高校要改变传统的筹资方式,克服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思想,积极寻找新的筹资渠道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我国企业和高校也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在同一领域进行大联合,形成产、学、研合作中心,优势互补。在合作过程中使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各自获得收益。高校可以用该收益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同时高校利用研发中心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人才质量,加快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使高校科研、产业成为经费来源的新渠道,利用高校办学资源,增加高校办学效益。

  (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1.强化预算约束管理。从制度上保证预算从编制、执行、调整的科学规范。细化学校预算编制、制定预算定额标准。从编制综合预算逐步延伸到经常性预算、采购预算、滚动项目预算。在对过去的支出效益与支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支出需求做出预测,重新确定预算资金分配计划,使预算过程更加简捷和高效。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控制各种随意性开支,遏制预算不断膨胀的恶性趋势。

  2.设置相关量化指标。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学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力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潜在的财务状况风险及连带责任风险进行预警预报。如自有资金占年末存款的比重低于50%,应采取措施改变资金结构。校办产业和基建投资的负债率若大于100%,就意味着资不抵债,就可能影响学校的财务状况。

  (三)建立高校的贷款监督机制。监督内容包括贷款额度、使用方向、使用效益等。学校对于贷款项目的论证必须实行“三公开”,即立项公开、论证公开、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群众、银行、社会有关部门的监督,形成由主管部门牵头,社会、银行和广大教职工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

  (四)建立校办产业防火墙。校办产业作为学校产学研基地,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火车头,校办产业做大做强非常必要。同时必须建立校办产业防火墙,按照《公司法》规定,组建学校控股,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有限责任,独立法人、自负盈亏的有限公司,学校只承担出资额的有限责任,以规避经营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加大收入来源。

  1.加大财政拨款。近年来虽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总额和预算内政府拨款绝对数都在逐年增长,但预算内政府拨款占高校教育经费收入总额的比例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近87%、1997年近65%,下降到2001年的52.9%,其中2004年这一比例则下降至43.7%,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拨款,提高政府拨款占教育经费收入的比例。

  2.给予高校优惠政策。给予省属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税收优惠,在土地购置方面的优惠,特别是将高校新园区高校临街土地进行拍卖组建商业带,所得土地出让收益作为财政对高校新校园建设的投入。

  3.改变高校筹资方式。高校要改变传统的筹资方式,克服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思想,积极寻找新的筹资渠道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我国企业和高校也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在同一领域进行大联合,形成产、学、研合作中心,优势互补。在合作过程中使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各自获得收益。高校可以用该收益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同时高校利用研发中心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人才质量,加快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使高校科研、产业成为经费来源的新渠道,利用高校办学资源,增加高校办学效益。

  (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1.强化预算约束管理。从制度上保证预算从编制、执行、调整的科学规范。细化学校预算编制、制定预算定额标准。从编制综合预算逐步延伸到经常性预算、采购预算、滚动项目预算。在对过去的支出效益与支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支出需求做出预测,重新确定预算资金分配计划,使预算过程更加简捷和高效。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控制各种随意性开支,遏制预算不断膨胀的恶性趋势。

  2.设置相关量化指标。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学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力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潜在的财务状况风险及连带责任风险进行预警预报。如自有资金占年末存款的比重低于50%,应采取措施改变资金结构。校办产业和基建投资的负债率若大于100%,就意味着资不抵债,就可能影响学校的财务状况。

  (三)建立高校的贷款监督机制。监督内容包括贷款额度、使用方向、使用效益等。学校对于贷款项目的论证必须实行“三公开”,即立项公开、论证公开、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群众、银行、社会有关部门的监督,形成由主管部门牵头,社会、银行和广大教职工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

  (四)建立校办产业防火墙。校办产业作为学校产学研基地,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火车头,校办产业做大做强非常必要。同时必须建立校办产业防火墙,按照《公司法》规定,组建学校控股,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有限责任,独立法人、自负盈亏的有限公司,学校只承担出资额的有限责任,以规避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