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论县(市)域城镇生态可持续发展

时间:2012年01月10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首先介绍了县(市)域地区生态系统的含义,论述了当前建设生态城镇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县(市)域生态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潘娟1  姜宇2 伊犁2 



摘  要:首先介绍了县(市)域地区生态系统的含义,论述了当前建设生态城镇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县(市)域生态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镇、生态、可持续发展

1县(市)域地区生态系统
县(市)域地区包括乡镇建成区(包括县城)与县域农村两部分。镇区及其周边农村两部分
之间在经济和生态过程的联系上非常密切,形成了一个复合城乡生态系统。从建设规模与功能设置论,镇区属于城镇的范畴,它不仅有居住功能,还聚集着全镇行政、商业、文教等社区服务设施.镇区的工业企业一般规模较大,数量最多,而且一部分集中于工业小区。镇区的居民主要从事第二或第三产业.由于多数镇区是从村庄发展而来,具有一定的农业土地,仍有少数人从事着农业劳动。镇区周边的农村区域虽然分散布局了为数不少的工业或其他服务设施,但从村落建设、土地利用形态可以看出,它们仍属于农村范畴。
通过上面的分析看出,镇区是一种小规模的城市生态系统,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自我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生产原料来自外界,产品又销往外界。本系统排放出的垃圾、污水、废弃物被输送到周边农田生态系统中。多数县(市)域绿化水平低,本身的生物生产已经很少。从景观特色上县(市)域是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相互作用形成的介于三者之间的一种景观类型,在城市景观和农田景观之间的物流和能流交换中起到了中转站的作用.农田产出的许多农副产品经过此地被输送到大中城市,同时城市工业产品经过城乡过渡景观而输送到农田景观地区。与大中城市景观相比,镇区景观与乡野景观的融合关系更紧密。但由于误导,目前的县(市)域建设越来越偏离乡土景观的方向,没有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
周边的农村区域是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建立起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镶嵌分布,包括农田、人工林地、鱼塘、村落等农业生态系统,属于大面积的农田景观中随机分散着一些乡村景观的景观类型。在结构上乡村景观与县(市)域景观的最大区别是人工建筑物空间分布密度的减少以及自然景观成分的增多;在功能上,乡村景观与其周边的农田景观存在较密切的联系,表现为除了乡村地区的劳动主要服务于农田景观区外,乡村景观中物质和能量循环中的废物可以通过农田景观回归自然,达到重新利用的目的。长期以来乡村景观在物质和能量循环上处于较佳的状态。但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改变,过量施用农药及化肥导致了环境与农产品污染,一些畜牧业粪便不能归入生态循环形成了污染。
2 建设生态城镇的必要性
生态城镇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变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具有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最好,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要创造高质量的生态城镇,就必须使自然与人工环境完美地结合,使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协调统一。这是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是科学发展观在城镇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
3 县(市)域生态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各种产业相互促进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了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农业产业要建立复合高效产业,发展“三高”农业(高效、高产出、高品质),加大科技投入,提倡农业产业生态多样性。在工业生产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本着充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减少“三废”排放的原则,优先发展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变“粗放型”为“精深加工”,形成有竞争力的规模产业,从而以工业反哺农业发展。另外,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开发生态旅游,挖掘特色产业,做足生态文章。
3.2 加强供水排水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年人均用水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左右,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资源,采用“长藤结瓜”式雨水收集模式,建设较完备的雨水贮存利用设施,避免水资源浪费,还可提高城镇生态水平。在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提倡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减少地下水资源开采,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充分做到物尽所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3 推广生态住宅建设,加强节能降耗措施
严格执行国家墙体改革办公室规定,禁用粘土砖,鼓励研制新型建筑材料,大力推广空心砌块、复合墙体保温材料等新建材的使用,大规模推广利用太阳能资源,积极建设生态住宅试点小区。大型公共设施及形成规模的居住小区宜采用大型中央空调或利用地热供暖,采用集中供暖模式,减少煤尘污染,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利用资源,改善生态质量和居住水平。
3.4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增强居民生态环保理念
规划建设较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抵制不可降解材料的使用,有效治理“白色污染”,建立可回收、可降解材料生产利用机制,加快城镇垃圾治理,呼吁人民提倡生态环保观念。要加强“城中村”、“城边村”改造,通过试点引路,逐渐推进,加速城郊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强宣传,增强居民环保意识,以生态城镇建设为目标,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3.5 注重城镇绿地系统建设和景观规划
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应因地制宜,注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结合城镇自然条件,均衡分布城镇各功能绿地,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最大限度发挥公共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绿地系统建设要体现城镇个性风格,达到“园林化”、“功能化”、“卫生化”、“生态化”的协调统一。景观规划是提升城镇形象、突出个性、美化城镇的手段之一。在景观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城镇自己独特的生态环境、历史遗存、文化背景。结合用地条件与环境特点,统筹兼顾,巧妙安排,使景观风格与空间组合相呼应,充分体现自然与人工之美、动态与静态之美、生态与和谐之美。
3.6 城镇与镇域协调联动、共同发展
城镇与镇域农村间在地域上紧密相连,在经济上互为补充,在生态环境上互相依托,它们是有机整体,不能独立存在。生态城镇建设对镇域发展也是一种促进和激励。要从区域资源的角度出发,注重区域资源的利用、保护及治理,树立区域和全局观念,树立“大规划”的新理念,科学编制城镇体系规划。要摒弃过去城乡规划相互独立的老路子,按照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建设生态城镇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城镇与镇域协调联动、共同发展。
4 结语
城镇经济越是发展,生态环境越显得重要,谁拥有较好的生态效益,谁就会取得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在我国城镇建设中,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明确城镇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强城镇生态系统的宏观调控,维持系统生态流的良性循环,使城镇的结构和功能紧密结合,发挥出最佳效益。结合我国城镇化进程,各级政府必须坚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逐步完善城镇功能,建设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生态城镇,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晓东,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 葛起明.论市县城镇体系规划中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2007,12(2):26.
[3] (英)PeterHall著.金经元译.城市和区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