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仙洋矿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初探

时间:2018年11月12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下面这篇地质类文章通过对该矿区成矿地质背景、矿体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总结控矿因素以及找矿标志,为区内找矿方向提供依据。仙洋金矿区位于福建金三角金矿成矿远景区内,属于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金矿体产于元古代变质岩地层中,大林

  下面这篇地质类文章通过对该矿区成矿地质背景、矿体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总结控矿因素以及找矿标志,为区内找矿方向提供依据。仙洋金矿区位于福建"金三角"金矿成矿远景区内,属于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金矿体产于元古代变质岩地层中,大林组是金主要的赋存层。

  关键词:仙洋,金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吉林地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黄金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加剧,企业加快黄金资源的勘探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矿床的地质特征对矿山的找矿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仙洋金矿区矿体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的综合分析提出找矿方向,进一步指导该矿区的找矿工作。

  1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闽东中生代火山断拗带中西部、北东向政和-大埔及福安-南靖深大断裂所夹持的寿宁-华安断隆带与北西向建宁-湄洲湾深大断裂交汇部位,矿区处在寿宁-华安断隆带中段的次级构造单元葛坑-龙门场北东向断隆带内[1]。矿区主要出露新元古代变质岩,是金的富集区。断隆带的北西侧为古迹口-永坑火山断陷带,南东侧为吉华-杨梅火山断陷带。

  2矿区地质

  2.1地层区内仅出露新元古代大岭组(Pt31-2dl)变质岩。

  岩性主要为灰、灰黑色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二长变粒岩、夹少量含黑云斜长变粒岩、斜长浅粒岩、绢云绿泥千糜岩、糜棱岩等。

  2.2构造区内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岩浆作用,晋宁、加里东、燕山各期次均表现为强烈的造山作用。以褶皱构造、断裂构造、脆韧性剪切带为主。各特征如下:

  (1)褶皱构造。褶皱构造在矿区北侧较为显著,以轴向NW向背形、向形构造两组。褶皱规模较小,总体走向NW,枢纽自NE-SW呈扬起-倾伏-扬起-倾伏,两翼倾角20~50°。矿区于背形构造表现较为清晰。

  (2)断裂构造。矿区内主要发育的断裂构造有:NE向断裂(F2、F18)、NW向断裂(F10)、EW向断裂(F3)以及SN向断裂(F4)。从断裂的空间相互切割的关系来看,NW向断裂形成时间晚于NE向断裂,EW向断裂形成晚于SN向断裂。F2断裂:位于矿区东侧,呈NE走向,沿走向长约0.42km,宽约几米至十几米,见后期花岗斑岩脉沿断裂侵入。

  F18断裂:位于矿区北侧,呈北NNE走向,倾向SEE,倾角50~75°,沿走向长度约1.1km,宽几米至十几米,断裂带内见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组成,角砾成分主要为变质岩,具硅化,表现为张扭性断裂。F18为含矿断裂,控制了18Au矿体。F10断裂:位于矿区北侧,呈NW走向,倾向SW,倾角70~80°,沿走向长约1.5km,宽约几米。

  断裂带内见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硅英岩等,断裂断距约150m,错断13Au矿体。F3断裂:位于矿区中西侧,呈EW走向,倾向N,倾角42~80°,沿走向长约0.57km,宽0.5~1m,断裂带内见碎裂岩、石英岩脉等,表现为一张性断裂,将南北向断裂错断。F4断裂:位于矿区中西侧,呈SN走向,倾向E,倾角42°,沿走向长约0.4km,宽0.2~0.8m,沿断裂见后期石英脉充填,被东西向断裂错断,表现为一张性断裂。

  (3)脆韧性剪切带主要在矿区北侧新元古代大岭组变质岩中发育,基本顺层产出。编号为F1,形态与地层褶皱形态一致,为一轴向北西背形构造,沿北东、南西两个方向均具波状起伏变化。在空间上韧性剪切沿黑云角闪片岩层位发育,由绢云绿泥千糜岩、糜棱岩等构造岩组成,夹有弱变形的变粒岩、浅粒岩,厚几厘米至几米不等。13Au矿体产于F1脆韧性剪切带内或其上下盘碎裂岩带中,二者形影相随,具有密切的时空及成因联系。

  2.3侵入岩

  矿区内侵入岩可划分为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晚期。加里东期侵入岩有片麻状石英二长闪长岩(ηδο3)、片麻状石英二长闪长玢岩(ηδομ3)和浅色片麻状花岗闪长岩(γδ3)。印支期侵入岩仅见有石英闪长玢岩(δομ51)。零星分布于矿区内,呈脉状产出,走向北东为主,少数近南北向,多顺层产出。脉长一般几米至几十米不等,多数规模较小。燕山晚期侵入岩具多期次侵入、岩石类型复杂等特点。第一次侵入有花岗闪长斑岩(γδπ53-1);第二次侵入有花岗斑岩(γπ53-2),第三次侵入为闪长玢岩(δμ53-3)、煌斑岩(δχ53-3)等。

  2.4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普遍且较强烈,各类岩石均具不同程度的蚀变。蚀变类型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水云母化、硅化等,以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分布广,强度大,蚀变组合以绢云母+绿泥石为主。

  3矿体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区内共圈定了金矿体5个,编号为13Au、13Au-1、14Au-1、17Au、18Au矿体。13Au矿体受F1脆韧性剪切带控制,其下各间100~200m见14Au-1矿体;17Au、18Au矿体受构造破碎带控制。各矿体特征如下:

  (1)13Au矿体:13Au矿体产于F1脆韧性剪切带中,赋存于千糜岩或其顶、底板碎裂岩带内,容矿岩石主要为千糜岩、浅粒岩、石英脉,其次是变粒岩。矿体呈似层状产出,总体呈NW(320°~340°)走向,倾向NE,倾角20~45°。区内已控制矿体长大于400m,倾向宽大于200m,矿体真厚度0.4~6.02m,一般1~3.66m,平均厚1.71m,厚度变化系数88.59%。矿体中单样金最高金品位32.60×10-6,一般1.1~7.34×10-6,金平均品位3.41×10-6,品位变化系数62.83%。

  (2)13Au-1矿体:为13Au矿体平行矿体,位于13Au矿体上部约10m,工程控制真厚度0.83m,金品位平均品位2.02×10-6,容矿岩石为含黑云斜长变粒岩。

  (3)14Au-1矿体:位于13Au矿体下部100~150m,矿体赋存于糜棱岩、碎裂岩带内,容矿岩石为斜长浅粒岩、糜棱岩、石英岩中。矿体呈似层状,走向呈NW(320°~340°)向,倾向NE,倾角30~50°。已控制矿体长大于150m,宽大于150m。矿体真厚度0.14~1.52m,一般0.91~1.52m,平均厚1.01m。矿体中单工程最高金品位14.09×10-6,一般1.89~7.26×10-6,金平均品位6.4×10-6。

  (4)17Au矿体:矿体位于矿区中北侧一带,出露于地表,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呈透镜状,近NNE(355°~20°)走向,倾向SEE,倾角62~75°。控制真厚度1.09m,单工程金品位2.93×10-6,平均品位2.93×10-6。容矿岩石为碎裂硅英岩。

  (5)18Au矿体:赋存于F18断裂带中,矿体呈NNE(355°~20°)走向,倾向SE,倾角60~70°,沿走向控制长约200m,沿倾向控制约200m,控制矿体真厚度0.76~2.38m,平均真厚度1.57m,金品位一般2.45~2.72×10-6,金平均品位1.67×10-6,容矿岩石为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碎裂岩化黑云斜长变粒岩。

  3.2矿石特征

  矿石结构以它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为主,次为碎裂结构、填隙结构等,偶见包含结构;矿石构造浸染状、细脉浸染状构造为主,次为条带状、团块状构造。矿石的矿物成分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两大类,矿石中金属矿物量少,一般只占矿石体积1~3%,局部可达20%。矿石中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其次是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微量;非金属矿物矿石体积95%以上,主要矿物有石英、斜长石,有时为绿泥石、绢云母、方解石、黄铁矿,次为黑云母、钾长石等。其中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多为变质成因矿物,与成矿关系较密切的非金属矿物有黄铁矿、石英、方解石、绿泥石等。

  3.3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3.3.1控矿因素

  (1)地层控矿。仙洋矿区出露大面积的麻源群变质岩,该地层金丰度值较高,金矿(化)体多呈似层状、脉状产于新元古代大岭组变质岩中,成矿物质源于麻源群含炭碎屑岩层中,具有层控性。

  (2)断裂构造控矿。从全国范围看,成矿时代新,容矿围岩老的金矿床,多数受断裂构造控制。该区内矿脉带(如18Au)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在断裂构造发育或是几组断裂交汇处易形成高品位矿体。

  (3)脆韧性剪切带控矿。沿变质基性火山岩顺层发育的面型韧性剪切带是双旗山一带金矿的主要控矿构造,矿带严格受其控制,并具有一致的形态、产状特征[2]。金矿体呈似层状产于沿基性—酸性火山岩发育的韧脆性剪切带中,构成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的变质岩—剪切带—金矿体“三位一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后期脆性变形叠加越强烈,碎裂程度越高,金矿体厚度越大、品位也越高。

  (4)侵入岩控矿。区内侵入岩较发育,呈多期次侵入特征,多以脉岩呈现。实践工作表明侵入活动可以划分为: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晚期。其中燕山晚期侵入岩与金矿化作用关系十分密切,脉岩集中发育的地段往往也是寻金找矿体的有利靶区。

  3.3.2找矿标志

  (1)脆韧性剪切带标志。特别注意在深层次变形之后叠加有一定规模的面型顺层韧脆性剪切带。

  (2)金丰度值较高的地质体。金矿体产于具Au高背景场的中—上元古界大岭组变质岩区,故大岭组是该区主要的找矿地层。

  (3)矿化蚀变带。一般说矿化蚀变的宽窄、延伸的长短及矿化蚀变的强弱可以反映出矿体规模的大小[3],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4)水系、重砂、土壤及物化探Au异常。呈带状分布,浓度分带、浓集中心明显。

  (5)民采矿硐以及地表出现“棕色土”,含有斑点状、团块状褐铁矿及石英团块的蚀变矿化带是寻找金矿体的直接标志。

  4找矿方向

  (1)沿断裂构造找矿。

  矿区的金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断裂早晚时序可分为NE向→NW向→SN(NNE)向→NE向→EW向,其中NW向断裂是主要的导矿构造,SN(NNE)向为NW向的次级构造,NNE、SN向断裂是主要的储矿构造,矿(化)体主要产于断裂构造的上下盘及其附近,不同方向的断裂带及裂隙交汇部位是金矿体的富集部位。

  (2)仙洋矿区13Au矿体为双旗山金矿13Au主矿体的向南延伸,矿体赋存于脆韧性剪切带F1内,故寻找与F1平行的脆韧性剪切带是重要的找矿方向。

  (3)从矿区已有矿体分布来看,矿体产出位置常是岩脉发育地段。矿体富集常与酸性岩脉、中基性岩脉相伴相生,成生关系密切。基底变质岩与酸性、中基性岩脉侵入接触带是成矿的有利地段。

  (4)矿区南部大面积出露花岗闪长斑岩体,该岩体是一个发育在受深大断裂控制的超基性~中酸性杂岩带中的复式杂岩体,岩体与大林组变质岩的接触带附近见Au、Cu、Mo矿化,故寻找斑岩型矿床可作为该区下步重要找矿方向。

  参考文献

  [1]黄仁生,邱盛安,李昭升,等;福建肖坂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特征及成因探讨[J];福建地质;1999年04期.

  [2]李南生;福建双旗山金矿深边部成矿预测研究[J];地质与勘探;2010年05期.

  [3]张克尧;福建省主要金矿类型的找矿标志[J];福建地质;2005年01期.

  地质工程师评职期刊:《吉林地质》Jilin Geology(季刊)1982年创刊,是地质科技刊物。反映吉林省各地学科的生产及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地质技术交流,提供省内广大地质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和推动地质事业的发展。主要刊登该省各地质学科生产及科研成果、工作经验、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