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12月26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为确保实训基地真正服务于教学,必需加强实训基地基础设施、相关设备的引进等硬件建设,同时加强实训基地管理规章制定的制定与落实等软件建设。实训基地运行以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管理。教学服务型实训基地采取学校投入、师生管理、产品归学校的管理方式,创新创业型实训基地采取学生投入、学生管理、产品归学生的管理方式。
关键词:农业高职,农业生物技术,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严谨的行为规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是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实训基地势必成为完成高质量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
一、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以培养能适应种苗组培快繁与工厂化育苗、蔬菜花卉无土栽培、食用菌生产与加工等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无土栽培技术、食用菌生产与加工三门核心课程的学习,考取植物组织培养工、蔬菜园艺工及菌类园艺工等职业资格证书。
无论是将抽象的植物脱毒与组培快繁、园艺植物无土栽培及各种食用菌生产方法等理论知识应用于技能操作,还是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在毕业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都离不开实训基地。因此,实训基地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的纽带,是人才培养的平台,为企业培养职业素养高,技术水平高的准员工的发源地[2]。
二、以满足教学为主旨加强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目的,首先是满足本专业三大核心课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及“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教学需要,学生能有效地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实践技能。为缩短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差距,基地必需进行设施设备及与之相配套的实训基地管理等软、硬件建设[1]。
(一)硬件建设
1.植物组织培养实训基地
植物组织培养实训基地于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300m2,组培生产车间为万级净化单元,水冷空调控温,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年生产组培苗20~30万株。面向校内外全天候开放,可承担组培技术培训、研发、服务和技能鉴定、组培苗工厂化生产任务,先后自主研发出30多种组培无性系。与多家企业开展技术合作,2008年与上海大地园艺种苗有限公司成立“生物园艺实用人才联合培训基地”。多次承办辽宁省职业院校植物组织培养技能大赛,完成植物组织培养工技能鉴定200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百余人次。
2.无土栽培基地
无土栽培基地建于2005年9月。引进韩国技术六联栋,温室长90m,宽50m,柱高3m,拱高1.9m,风荷载≥500n/m2,雪荷载≥500n/m2,温室主体框架为热度锌高强度钢管,双层顶棚两层侧面,遮阳网、保温布均可自动和手动开启。内部配备行走式喷灌机、全自动灌溉施肥机。分为水培区、基质槽培区、基质袋培区及盆栽区为主,年产生菜、芹菜、番茄、黄瓜等万余斤,年产矮牵牛、万寿菊等商品草花10万余盆。
为师生提供优良的实训场所3.食用菌基地食用菌实训基地2015年建成,2016年6月,基地内部全部设备安装、运营、调试完毕。占地1200m2,建有工具库、原料库、菌种生产车间、母种制作室、液体菌种培养车间、蒸汽室、冷却室、接种车间、菌种培养车间、智能出菇室、菌种贮藏室和加工包装室,并配有自动装袋生产线、食用菌电加热高压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器、超净工作台、高效空气自净器、液体菌种发酵罐等先进设备。
完成菌类园艺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150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40余人次,为全省20多家行业企业和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撑,能提供灵芝、鸡腿、蛹虫草等多种典型教学产品。学院正在逐步将农业生物技术职业创新型实训基地打造成辽宁省食用菌生产产业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工厂化、标准化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辽宁省食用菌技术的培训、技术研发与技能鉴定基地、辽宁省中高职食用菌师资、农民技术员和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
(二)软件建设
为保障实训基地安全有序顺利运行,各实训基地均制定相应的实训基地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在此实训的师生应拥有的责任与义务,如保持实训基地良好环境卫生,用电及用水安全等。对于大型设备如自动施肥机、食用菌电加热高压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器、PCR仪等均配套相应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学生以协会的形式进入基地,各协会根据各自特点制定协会章程并对协会活动做好记录,年终有工作总结,对表现突出的协会成员进行褒奖,并载入协会名人堂,这些学生通常是教师的得力助手,进入企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环境,成为优秀员工。
三、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情况
(一)以项目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参与基地管理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成立了植物组织培养协会、无土栽培协会、食用菌生产协会。协会由任课教师任会长,新生开学1个月后招募新会员,以学生自愿加入为准则。利用课余时间和休息日,开展协会活动,其活动内容与课堂讲授的内容相衔接,是课内教学内容的延伸与补充。
教师先培养出小先生,然后由小先生传、帮、带协会新成员及其他同学。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3门核心课程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均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能力训练和培养为主线,以相关理论知识为辅助,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按要求完成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农业相关专业的实训基地,一旦投入生产将需要持续投入人力、物力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光靠课上时间难以完成项目生产任务。
因此,各门课程根据各自情况成立不同的项目组,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的项目小组,协会成员优先成为项目小组组长。各项目组课上学习相同理论与实践技能,但课下分管各自项目。项目组实行组长负责制,遇到问题组长应及时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讨论问题解决方案,教师是各项目总督导,监督项目进展情况,期末各项目组总结项目完成情况,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给予打分,记入平时成绩。学生通过参加协会和项目组,既“实战训练”掌握专业技能,又提升了职业素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二)学校投入与学生自筹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为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各实训基地生产项目的运营投入以学校投入为主。每学年任课教师根据授课情况及完成基地项目情况,申报各类实验及生产项目相关用品,学院统一购买。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院鼓励实训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可操作平台。
学生组成团队,自筹资金,学院免费提供相关设备及场地,免除水电费,学生自负盈亏。组培协会同学,每年元旦前,有创业意愿的同学集资购买染料、组培瓶及组培苗,制作植物宝宝,在圣诞和元旦出售。食用菌协会同学与无土栽培协会同学合作共同出资,在黄瓜与番茄行间种植平菇,并进行销售。通过不同形式的创业,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一定收益,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提高了创业意识积累了创业经验[4]。
(三)产品分配方式
目前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训基地生产产品分配有两种方式。
其一,以教学生产型为主导的生产实训基地,为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所有费用全部由学院投资,收获的产品用于课程教学和食堂。食用菌基地生产的香菇、平菇等食用菌,无土栽培基地生产的番茄、苦苣、黄瓜、芸豆等产品进入学院食堂教工餐桌,植物组织培养实训基地生产的各类组培苗,循环往复,成为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训练物资。
其二,学生自主创业,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这种分配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专业自信心。尽管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和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无论是场所还是设施设备条件均有了明显的改善,对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
但是,整体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功能、作用和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大多数实训基地在功能设计上与职业院校专业教育和改革需要、与企业现场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5]。因此增强实训基地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和水平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赵杨.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J].科技创业月刊,2011,(12):91-93.
[2]薛建荣,王靖,王俊.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估体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03):156-158.
[3]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02):57-58.
[4]娄洁.论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改革与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2,(03):120-121.
[5]颜延宁,朱斌.高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育人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4,(06):34-35.
教育类期刊推荐:《教育与职业》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管,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国内刊号CN:11-1004/G4;国际刊号ISSN:1004-3985,邮发代号82-139。在目前中国近万种期刊中创办较早、刊史较长,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覆盖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