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1月16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九龙山是六盘山第二高峰香炉山伸向东北的九条支脉,东南有清水河、羊坊河两水环绕。民国《固原县志》称九龙山是“六盘山之脊干”、“因固邑之护脉”,并将九龙山列为固原县八景之一。九龙山墓葬群位于山的北缘,此处南北两坡较缓,中间由于长期的农业开垦,平田整地,形成两个台地,自山嘴开始,由窄变宽,分布着数座大冢。
1983年,固原博物馆在固原南郊九龙山发掘一座汉墓。墓葬坐西朝东,封土堆较大,直径约20米,髙2.5米。斜坡式墓道,形制奇特,为两壁自上而下做成喇叭口状由墓室向墓道口延伸。墓道长21米,墓道上口靠近墓室处最宽,达8.4米。墓室结构为砖券单室,曾遭严重盗掘,造成上部及四壁塌方,墓室中央构筑一长方形腰坑,墓室文物被盗一空。
在墓道两壁距墓室2.5米的地方各构筑砖券拱形南北耳室一座,各进深4米,高1.85米,宽2米。北耳室出土彩绘陶罐4件,镶绿松石金带饰残件2件,桃形金花饰29枚。本文仅就固原博物馆馆藏九龙山汉墓出土镶绿松石金带饰及金花饰作一浅析。镶松石金带饰2件,金质推丝,长条形。
一件长9.4、宽1厘米,重5.5克,上下两边为联珠纹边缘,内用凸起的小圆点构成菱形对称图案,中部联珠纹圈嵌绿松石(或为料饰)构成主体图案。另一件长9.2、宽2.2厘米,重11克。上下两边亦为联珠纹边缘,中部联珠纹嵌绿松石构成上下对称的桃形主体图案。
金花饰29件,长1.2、宽0.7厘米,金质掐丝,联珠纹边缘,正面似三瓣花中嵌绿松石(或为料饰),多因年久掉失。下侧似三角形,形制均相同。在古代,这种金花饰是指器物衣履上雕刻绣制的花饰,九龙山出土的金花饰可能是木盒或其他工艺品用于装饰的部件。黄金具有不怕氧化、不易生锈、延伸性较强的物理性能,从出土的金花饰和金带饰不难看出,釆用了锤揲、镶嵌、掐丝、焊接、錾花和金珠等工艺。锤揲,即充分利用金银极佳的延展性能,用锤子将金块锤打成片,然后置于器物或模具上挤压锤打,即成有凹凸纹饰的器物。
敲打出的既可以是器物的形体,也可以是花纹。它是西方金银器成纹的主要方法,在拜占庭、波斯以及中亚都有悠久的传统。固原北周李贤墓出土的鎏金银壶的人物纹样即以此方法制作。锤揲出的纹样凸出器表,造成浮雕一般的纵深视觉效果,使器物更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伴随着丝绸之路上西方文化的东传,锤揲技术风行一时。
焊接,是在金银器和金银装饰部件之间的接触点上浇灌金属液体,使之冷却后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此法用于金属部件和其他金属器件的结合上。镶嵌,是在金银器上嵌饰珍珠、水晶、绿松石、红绿宝石等材料的饰物,以增加器物的富丽程度。有的器物往往装饰多种饰料。掐丝多用捶打成极薄的扁金丝编出纹样轮廓,后焊接到底板或器壁上,再镶嵌饰物,与镶嵌工艺中的包镶技术有所联系,这种做法在西方起源较早。金饰上面饰物包边镶嵌则是使用掐丝工艺,将拍扁的金丝或金片按照宝石的形状围成一周对头焊接后再黏结或焊接在底托之上。
我国北方匈奴、乌孙和早期鲜卑金饰上可以见到这一技法,因此应该是通过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从西方学习而来。汉晋时期,多镶嵌绿玉和绿松石,掐丝外框也多以心形、圆形、水滴形、月牙形等简单的几何形状常见;直至北朝时期镶嵌物日益丰富,扩大到各种材质,色彩斑斓,工艺日趋复杂而精致。金珠工艺在先秦、秦汉时期由西方传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早的金银珠首饰出自意大利的伊特拉斯坎,约制成于公元前7世纪。
在这方面做得最出色的是美国珠宝匠约翰?保罗?米勒。中国金珠工艺,到北魏时比较盛行,珠粒饱满圆润,与镶嵌工艺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加了立体效果。金珠主要用在金银器表面的装饰上,是根据器物上所需金珠的数量和直径大小而特制的。金珠通常焊接在金、银器物上以做装饰,形成联珠纹、鱼子纹等。金珠的制作方法一般有吸珠、泼珠(炸珠)、研珠、赶珠、吹珠等多种。九龙山汉墓出土的金带饰和金花饰,它们造型不同,但制作手法完全相同。
虽然器物上所用原料较为单一,除绿松石外,仅有金片、素金丝和小金珠,但其线条流畅,主题突出。金带饰和金花饰上的桃形纹样由金丝与金珠组成,制作中将掐制成所需图案的素金丝黏在金片上,小金珠除了依次黏接在金丝掐制的外缘之外,还在带饰的上下两侧用小金珠等距离地构成了菱形的连续图案,最后焊接固定。
其造型带有鲜明的西亚风格。此物在固原出土,说明它是通过丝绸之路被带到这里的。张骞“凿空”后,在固原境内途经萧关道的丝绸之路东段北道贯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中西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融合,固原成为古道上的咽喉重镇,贡使、商贾、僧侣往来频繁、络绎不绝,诸多中西亚的金银、玻璃等奢侈品的发现实证了丝绸之路沿线固原境内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发达以及商业贸易的兴盛。中国对金银的认识和使用要晚于铜,早期中国的青铜铸造和装饰技术比较发达,其金银器工艺是从青铜器制作中脱离出来的,并成为一门独立的细金工艺。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金银的加工技术基本上是借鉴了青铜加工技术。随着丝路的畅通,西方金属加工工艺传入中原。
汉代以后,通过借鉴、吸收、融合,逐步创新、发展,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富有特色的冷热金银器加工装饰技法。两汉时期金银器的制作技术已趋于完善,錾刻、鎏金等工艺更加成熟,花丝工艺中的掐丝、编织技术脱颖而出,具有代表性成就的焊缀金珠工艺,即将细如粟米的小金粒和金丝焊接在金器表面构成装饰一直传至今日。
参考文献: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九龙山汉唐墓葬》,科学出版社,2012年。
[2]杨小林:《中国细金工艺与文物》,科学出版社,2〇〇8年。
文物学家评职论文投稿刊物:《中国历史文物》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学术研究刊物,主要刊发有关中国古代文物、考古、历史及博物馆专业的学术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