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川渝地区枇杷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时间:2020年04月25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川渝地区是我国枇杷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和市场波动影响,部分枇杷产区因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品种结构单一、销售渠道狭窄、深加工环节薄弱等正面临严峻挑战。 批杷(ErioiobyajaponicaLindl.)营养丰富、风味甘甜、品质细腻,被誉为嘉果珍味,春末夏

  川渝地区是我国枇杷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和市场波动影响,部分枇杷产区因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品种结构单一、销售渠道狭窄、深加工环节薄弱等正面临严峻挑战。

枇杷生产种植

  批杷(ErioiobyajaponicaLindl.)营养丰富、风味甘甜、品质细腻,被誉为“嘉果珍味”,春末夏初成熟,深受市场青睐和消费者的喜爱。枇杷起源于中国,目前全世界有30多个国家栽培,集中分布在南北纬20°〜35°地区,包括中国、西班牙、日本、土耳其和意大利等[1]。枇杷在我国栽培历史已超过2100年,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福建、浙江、贵州、四川、重庆、台湾等地[2]。

  一、产业发展动态与现状

  四川、重庆(川渝地区)是我国枇杷主产区之一,主要分布区域包括四川龙泉山脉中段的双流、龙泉驿、仁寿、简阳、纳溪、广元、攀枝花、西昌、阿坝州,以及重庆的大足、合川、永川、江津、璧山、万州和九龙坡等地区,投产面积超过10万hm2,常年产量50万t以上,产值50亿元以上。川渝枇杷主栽品种为大五星,占比超过80%,成熟期主要集中在4一5月;其他品种包括早钟6号、龙泉1号、金钟、解放钟、红灯笼等,其中以早钟6号为代表的早熟品种约占10%左右,成熟期为3—4月[3-]。

  枇杷是多年生果树,生长快,投产早,嫁接后2〜3年便开始挂果,6〜8年进人盛果期,经济寿命超过20年,且属于早春水果,在淡季上市,经济效益高。20世纪80年代,枇杷在川渝地区开始产业化发展,2010年前后发展至高峰。目前川渝地区枇杷生产基本实现了良种化、规模化和产业化,面积与产量保持稳定,其中,双流枇杷、新桥枇杷、文宫枇杷、龙泉驿枇杷、资中枇杷和米易枇杷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近年来,由于连续的自然灾害,栽培管理粗放导致的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枇杷种植效益有所下降,部分枇杷产区没落,再加上水果市场供应总量趋于饱和、劳动力短缺及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原因对川渝地区的枇杷产业造成了一定冲击,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扬长避短,创造新的发展动能已迫在眉睫。为此,笔者调研了川渝地区枇杷代表性产区(四川双流县、仁寿县、龙泉驿及重庆大足县、合川区),总结枇杷生产遇到的实际技术难题,并通过和枇杷科技人员交流,结合文献研究,提出策略与建议,旨在为枇杷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极端气候频繁出现。低温是威胁枇杷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素之一。每年11月至次年1月是枇杷开花和幼果形成期,温度低于-6°C时花器冻害,低于-3°C时则造成幼果不可逆转的伤害[5]。近年来,低温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大部分枇杷产区正常生产。2008年和2016年冬季特大霜冻灾害,直接造成川渝绝大部分露地枇杷绝收。其次,花期多雨导致的花腐病,膨大期多雨造成的裂果,绿熟期高温干旱引起的日灼、裂果、缩果,成熟期的风吹落果和多雨降低糖度等,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枇杷好果率[6,影响商品价值,果农收人不稳定,价格波动大,严重影响枇杷产业的健康发展。果园管理水平低。

  枇杷属于低产型水果,调查显示,川渝地区管理较好的枇杷园每667m2产量约为500kg,大部分果园为200〜300kg甚至更低。部分果园追求产量,长年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酸化,土壤制约问题日益突出。如双流县白沙镇枇杷产区,部分土壤酸化严重,基层科技人员及枇杷种植户有意愿改土,但尚无明确计划和投人产出分析。枇杷果园病虫害及鸟害严重,尤其是木虱、根腐病和炭疽病等几乎无药可治,鸟害严重者可造成果园20%~30%的损失。

  品种结构单一,目前大五星枇杷是川渝地区主栽品种,所占比重高达80%〜90%,导致花期授粉率低,枇杷产量及品质逐年下降,且单一品种集中上市易导致烂市滞销。部分果园基础建设滞后,以露地栽培为主,设施面积少,难以抵御低温、多雨、冰雹等自然灾害。此外,部分枇杷果农思想观念陈旧,果园管理粗放,重数量轻质量,缺乏新型栽培管理技术。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匮乏。枇杷冬季疏花,春季疏果、套袋,成熟期采收,分级包装,采后修剪以及周年的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枇杷机械化栽培研究尚属空白,据业主果园测算,枇杷果园的人工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60%〜80%,发达国家如日本、西班牙等地的传统枇杷产区均因劳动力成本高,生产规模已呈减少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生产能力下降,正面临发达国家产区类似的挑战。仁寿县文宫镇的枇杷技术人员表示,乡镇政府虽然定期组织技术人员下乡指导枇杷种植技术,但从业者多数年老体弱,文化水平不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强,技术转化率低,加之农业效益差,靠天吃饭,果农不愿投人,枇杷标准化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落实困难,难以适应新时期枇杷产业发展的要求。种植不成规模,品牌意识不强。

  川渝枇杷产区主要是早期自发种植或政府扶贫种植,多数以家庭经营为主,缺乏统一管理与指导,枇杷质量参差不齐,果品溯源困难。部分规模较大的果园注册了自己的商标,统一包装销售,但大部分枇杷生产与销售市场相对不稳定,销售的产品大多是无品牌的简易分级果品,市场知名度不够,枇杷市价及市场不尽如人意。销售渠道单一。

  多数产区缺乏统一高效的枇杷营销网络体系,主要依靠农贸市场批发及果农自销两种销售模式,组织化程度不高,产销信息不畅,高质量产品也难获得较高收益。此外,枇杷经水果商贩层层分销,致使产地端售价低廉,消费端购买昂贵。虽然近年电商提供生产端直接对口消费端渠道,但大部分枇杷种植者为中老年人,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电商行业,且种植不成规模,电商介人困难,难以改变目前的营销困境。枇杷商品率低,深加工产业薄弱。川渝地区枇杷商品率低,除部分业主型枇杷果园有粗略人工分级及包装措施,绝大部分散户分级意识不够,果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走向高端市场。

  枇杷是药食两用的经济型果树,花、叶、果、皮、核、根均是药中良品。川渝地区枇杷产业的初加工、深加工领域空白,产业链短,处在收益的最低端。枇杷集中上市时滞销的鲜果、次果以及果园管理修剪下来的大量枝叶花果无法加工处理,不但造成果园污染,还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政策扶持力度弱。枇杷是南方特种小宗水果,长期以来枇杷产业受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小,科学研究和栽培研究投人少,技术指导、培训等科技服务工作开展难度大。国家鼓励农业生产实行的土地种植补贴政策,促使部分土地宁愿轮休也不愿流转集中使用,枇杷规模化种植困难。同时,乡镇领导更迭,兴工业,轻农业,部分农业政策不够持续的情况屡见不鲜,枇杷产业的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三、发展策略建立标准示范园区。

  政府牵头建立枇杷标准化生产果园,聚集科技资源,集成先进科学技术及前沿科研成果,打造一个高新技术支撑的现代枇杷产业技术示范园;以水、电、肥、良种、生物农药、设施及农业机械等先进农业技术为支撑,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劳动效率,推广枇杷产业省力化、机械化和现代化栽培,示范带动产业升级。同时,应该注意培养造就适应现代化枇杷产业发展的新型农民和专业化服务队伍,开展经常性、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关键性管理工作由专业化服务组织实施,加快提高管理水平,为枇杷标准化种植和精品果园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发展优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延长果实应市期。

  注重国内外表现优秀的枇杷新品种引进、试验工作,加强川渝地区适应性枇杷的自主选育工作;示范及推广果形大、品质优、丰产稳产、抗冻抗逆性强、错峰成熟的优良品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科学栽培,降低极端气候的危害。避免在霜冻严重的地方选址建园,同时加快已建园区基础设施改造,尽可能配套塑料薄膜大棚、遮阳网、风障及防寒布等覆盖防冻[8]。选择耐寒品种及砧木,增强树势,减少冻害。注重开展农业气象预报研究,提前采取防治措施,降低果园因灾损失[9]。

  总结推广目前生产上应用的采果后短截修剪经验,推迟花期,使成花和幼果避过极低温时期1]。及时灌溉、幼果喷布防冻剂、果实套袋、树干涂白、果园薰烟、覆草等措施避免冷(冻)害。果园搭建避雨棚[11]、果实外源喷钙1]等方式,减少因多雨、高温和干旱造成的果实裂果、缩果等,实现果园的优质丰产和高效益回报。提高产区品牌知名度。鼓励小户散户与专业合作社、枇杷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合作,连点成片,规模经营,统一生产管理,保证一个产区一个标准一个质量。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创建夯实品牌基础,实行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商标标识、统一产地名称等,并通过展销会、电商平台和各类枇杷节的宣传展示,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政府作为监管主体,制订枇杷相关生产销售标准,规范当地枇杷产业,引导监督枇杷种植大户、散户及合作社诚信经营,严格遵照果品产地准出制、质量追溯制、市场准人制的管理要求,提升品牌公信力。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优势,统购物资,节约成本。建立覆盖面宽、实效性强的公共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收集枇杷市场行情,产品供求趋势等方面的信息,使枇杷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做到信息互通,保证枇杷销售渠道。

  强化枇杷商品化处理及深加工。加强枇杷采后商品化处理,剔除有机械伤、病虫为害及畸形果;根据形状、色泽、成熟度及内部品质对枇杷进行分级,实行优质优价;合理包装,美化产品,保持枇杷卫生质量及流通中良好的稳定性,提高枇杷的商品价值。提升枇杷深精加工能力,枇杷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成分,药用价值及保健价值显著,深加工潜力巨大[13]。

  参考发展成熟的枇杷全产业模式,根据市场反应引导枇杷产业由初级粗加工逐渐向精深加工转变,延长产业链及市场占有时间,将废弃的枝叶花果等开发成各类天然保健的枇杷膏、枇杷露、饮料、罐头、酒、醋、果脯及中成药、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提升枇杷产业增值效率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政策保障、引导规划。枇杷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灵活运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因地制宜,提升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使枇杷种植由散户向业主发展,由点向面转换。

  完善保险政策,保证枇杷种植户旱涝保收,解决后顾之忧,全身心投人枇杷产业。政府积极打造当地枇杷文化品牌,创办枇杷采收节、丰收节,拓宽知名度,积极开发以枇杷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与旅游服务业的有机结合,推动枇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枇杷作为川渝地区传统的特色果业,应顺应新制度、新环境、新市场的需求,深挖其产业优势,调整方向与工作重心,加快科技融人产业,加速一三产业融合,推进枇杷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展望

  枇杷产业是川渝地区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推动当地的枇杷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贫困山区脱贫,打造地区农业农村新名片。当前,川渝地区乃至国内外枇杷市场需求量巨大,特别是一些新品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不断优化枇杷栽培技术水平和产业经营水平,提高枇杷质量和产量,彰显枇杷产业效益,吸引有志于农业生产的年轻人到枇杷产业中来,促进枇杷产业的蓬勃发展,可以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又厘,林顺权.世界枇杷研究与生产[J].世界农业,2002(1):18-20

  [2]章恢志,彭抒昂,蔡礼鸿,等.中国枇杷属种质资源及普通枇杷起源研究[J].园艺学报,1990,17(1):5-12

  [3]高瑛,胡海林,李文勇,等.四川枇杷发展历程与发展方向[J].中国果业信息,2007,24(07):18-20

  [4]王武,秦国伦.重庆市枇杷生产现状及探讨[J].中国果业信息,2009,26(02):11-12

  [5]钱东南,钭凌娟,陈新炉.低温冻害对浙中地区枇杷生产的影响及防护对策探讨[J].现代园艺,2016(17):74-76

  [6]李基荣.合川古楼镇枇杷产业化及微喷灌技术应用调查[J].中国南方果树,2015,44(6):125-127

  [7]蒋际谋,陈秀萍,邓朝军,等.我国枇杷产业优劣势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8(4):46-48

  果树种植论文投稿刊物:《中国果业信息》是198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创办的内部刊物《柑桔科技文摘》基础上,1993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公开发行,改刊名为《柑桔科技与市场信息》,1999年改刊名为《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5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为现名。《中国果业信息》已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惟一一份全国综合性果业指导刊物,期发行量近80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