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园林水体的生态驳岸设计

时间:2012年08月27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在滨水区,驳岸是水域和陆域的交界线,人们在观水时,驳岸会自然而然地进入视野;接触水时,也必须通过驳岸,作为到达水边的最终阶段。因此,驳岸设计的好坏决定了滨水区能否成为吸引游人的空间

  摘要:在滨水区,驳岸是水域和陆域的交界线,人们在观水时,驳岸会自然而然地进入视野;接触水时,也必须通过驳岸,作为到达水边的最终阶段。因此,驳岸设计的好坏决定了滨水区能否成为吸引游人的空间。

  关键词:水体;生态;驳岸

  Abstract: The revetment is the boundary of the water and land in the waterfront, when the people see the water, the revetment will very naturally come to the eyes; and when they contact with water, they also must pass through the bulkhead, as the final stage of getting to the water. Therefore, the revetment design determines that the waterfront can become the space attracting visitors.

  Key words: water; ecological; revetment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驳岸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治水性,驳岸的首要功能是稳固堤岸,防洪,保护城市免受水淹;二是亲水性,使人们走在岸边能接近水面,观赏美丽的水边风景;三是安全性,水给人柔美感受的同时,也是深浅莫测的,强调亲水而忽视安全的做法是危险的;更重要的是驳岸的设计要满足自然生态的原则。

  1 园林中驳岸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1 整形式直驳岸。对于大型水体和风浪大、水位变化大的水体以及有城市防洪要求的堤岸,或是水面较窄的区域,常采用石料、砖或混凝土等砌筑直立式岸壁。它的特点是坚固耐久,防渗抗冲激,但亲水性差,生态性差,景观设计中为了柔化人的景观心理,常常在堤上种植垂蔓植物,美化挡墙。

  1.2 斜坡式的生态砖护岸。这种驳岸相对于直立式驳岸来说,除具有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还容易使人接触到水面,从安全方面来讲也比较理想。在生态砖的种植槽内还可种经济作物或是草花植物,起到水土保持和景观美化的效果。但适于这种驳岸设计的地方必须有足够的空间。

  1.3 台阶式的驳岸形式。较之前两种形式,台阶式驳岸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水位情况选择不同的活动层面,滨水空间得以扩大。人们容易接触到水,可坐在台阶上眺望水面。在最高与最低水位之间修梯田式种植台,种植台上种植水生植物,空挑临水步栈桥,接近水面和植物,栈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断面适合于水位多变情况下的亲水护岸,主要从生态和人的亲水心理角度出发设计。

  1.4 自然式的山石驳岸。对于小型水体和大水体的小局部,以及自然式布局的园林中水位稳定的水体,常采用自然式山石驳岸,或有植被的缓坡驳岸。自然式山石驳岸可作成岩、矶、崖、岫等形状,采取上伸下收、平挑高悬等形式。

  1.5 卵石浅滩式驳岸。在大型水体的边缘,由浅渐深的亲水区域,或是小型的人造水体,水面清且浅,可布置具有自然情趣,精致的卵石水岸景观,满足人的亲水嬉水,捕捞游鱼的需求。

  1.6 溶于自然的片石砌岸、松木桩护岸、自然草坡入水驳岸。此种类型驳岸很有自然气息,能维持陆地、水面及城市中生物群落的连续,以最小的人为干扰,在驳岸稳固的前提下,水际处理的越简单越好。

  2 生态驳岸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1 平衡城市水环境。

  自然驳岸的植物群落具有涵蓄水分、净化空气的作用,可在植物覆盖区形成小气候,改善水体周边的生态环境。丰水期,水体中的水向驳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储存,缓解内涝;枯水期,地下水通过驳岸反渗入水体,起着补枯和调节水位的作用。另外,驳岸上的大量植被也有涵蓄水分的作用。

  2.2 促进水陆生态系统平衡。

  自然护坡使得水体形成沼泽、急流和浅滩等丰富多样的生境。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浅滩植物,为鱼类的产卵创造条件,为鸟类、两栖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保证生物的多样性,驳岸上繁茂的绿树草丛不仅是陆上昆虫、鸟类的觅食、繁衍的乐土,而且进人水中的植物根系还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提供了场所,形成一个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

  2.3 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

  土壤中生长着大量的水生、湿生植物,它们为微生物的附着提供条件,使水中富含氧气。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增强了河涌的自我修复能力与自我净化能力。

  3 当前城市水体驳岸存在的问题

  3.1 护岸目标单一—防洪功能,不具备市民休闲、娱乐的亲水功能;更不具备城市河道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的功能与视觉审美上的河道景观功能。设计中主要有对曲流的裁弯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加固河岸、筑坝、筑堰、改道等。混凝土隔断了驳岸土体与其上部空间的水气交换和循环,导致河岸自身调节功能变弱;河岸的植被从水生向中生和旱生转变,严重破坏了滨水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

  3.2 景观单调。许多堤岸设计采用传统的工程措施,硬质护坡、高筑河堤等,使河道本来的自然风光与亲切感消失。堤岸给予人一种不安全的恐惧感,不能得到良好的亲水性。这种典型的“U”字型与“V”字型硬质河道,改变了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特征,破坏了两岸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岸边的水生植物、两栖类动物、昆虫种类单调。

  3.3 部分防洪堤年久失修,在汛期抵挡不住洪水的冲刷。驳岸使用材料不够坚固,挡水材料常被水流冲走,春夏季节杂草丛生,阻碍河道行船及行洪。

  4 对策探讨

  4.1 不同河道断面的选择

  河道断面的处理和驳岸的处理有密切的关系。河道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河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河床,对于南方来说,由于平时河道水量很小,但每到夏季汛期又有较大的流量,从防洪出发需要较宽的河道断面,但一年内大部分时间河道无水,景观很差。为解决这种矛盾,可以采取一种多层台阶式的断面结构,使其低水位河道可以保证一个连续的蓝带。能够为鱼类生存提供基本条件,同时满足20年的防洪要求;当较大洪水发生时,允许淹没滩地。而平时这些滩地则是城市中理想的开敞空间环境,具有较好的亲水性、适于休闲游憩。

  中山市的歧岐江公园,即在河道断面处理上采取了多种形式:它根据河道断面所处位置的不同,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2生态驳岸的选择

  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如种植柳树、落羽杉以及芦苇、香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其枝叶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

  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没有鱼巢)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固堤护岸。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而且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也要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原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则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4.3 护岸的亲水性设计

  护岸类型的设计最重要的原则便是亲水性,其关键在于处理好安全与亲水的矛盾。护岸的设计首先应满足防洪的要求,规划前应充分调查洪水周期、淹没范围等防洪资料。亲水性是人在滨水空间环境下本性的体现,护岸设计能否体现亲水性往往是其设计的成败所在。岸线的亲水性取决于岸线的平面和断面形状。水具有可塑性,岸线的平面设计决定水体的平面形态。通过岸线的处理,可以丰富水的平面形态,增强亲水性。对于平直岸线,有时可以处理成凹式或外凸式具有强烈几何形态的亲水平台。凹入式岸线能给人一种向心、围水的亲水感受,凸出式岸线则使人有一种置身水中的自然感受。

  4.4 堆石搭配植物设计。

  石的堆砌要参考古典园林的堆石法则,做到高低错落、自由多变、疏密有秩。并结合滨水建筑小品、园路、坡之陡缓设置,具有厚薄与虚实的变化。 堆石塑造出驳岸的轮廓线,植物搭配一方面消弱了单一堆石法的单调性和尖锐性,使驳岸更富于变化,更加趋向自然;另一方面,植物与堆石相掩映,堆石在藏与露中增添了几分活泼之气。

  5 总结

  城市水体岸线设计要满足防洪、水运、灌溉、景观等要求,设计应因地制宜,根据两岸标高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如在城市道路边的水道,受道路标高的限制,无法处理成缓坡的,采取跌级的方式,结合花池挡墙、多级平台等多种形式“消化”较大的高差;内侧地势较平缓地带驳岸则采取多种驳岸形式,置石、草坡、卵石滩、亲水平台等相结合,弱化水体在水利方面功能的影响,突出景观效果。

  多种花木,这样既能软化以钢筋混凝土为主的硬质景观,也有利于保护自然形成的岸线特色和重要功能。城市滨水空间的绿化种植尽量利用丰富的乡土树种和特色树种,注重展现层次变化、质感变化、色彩变化、季相变化等,以适应城市气候环境和城市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