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10月17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 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 文章就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马克思人学基础做出阐释,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从而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魅力,文章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为基础,从教育方法、内容选择和价值归宿上分析了大学生道德教育蕴含的马克思人学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思想; 大学生; 道德教育
马克思人学思想展示出了巨大的人性美丽,它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方法启示、内容基础和价值归宿,因此,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蕴含的马克思人学思想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这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
马克思论文范例: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逻辑意蕴与历史展现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起点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方法启示
马克思人学思想以“现实中的人”及其存在方式为研究起点,指出了“现实中的人”的丰富性,在其存在方式上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象也是“现实中的人”,因此,如何进行高效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我们从“现实中的人”的角度出发,坚持以“现实中的人”需求为根本指向,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可以说马克思关于“现实中的人”及其存在方式的科学论述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方法启示,按照“现实中的人”的马克思人学理论为基础,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现实中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
如何理解“现实中的人”呢? 在马克思看来,“现实中的人”不是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抽象的存在,而是从事物质生产资料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社会实践中的人,“现实中的人”就是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 首先,“现实中的人”有满足类属性的需要,有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情怀。
其次,“现实中的人”有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每个人又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再次,“现实中的人”是开放的、发展的、历史的、社会的。 马克思说:“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最后,“现实中的人”是具有丰富多样性的历史存在的个体,“现实中的人”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是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的统一,是美丑善恶并存于人性之中的多维度的存在。
(二)“现实中的人”以双重性的方式存在着
马克思指出,“人不是同自己的生产条件发生关系,而是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着,客观上又存在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中。 ”1“现实中的人”在自然与社会、肉体与精神、实然与应然的双重存在中不断完善自身。 人的这种双重性存在为人类文明历史的创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现实中的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双重存在体现在,首先,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是自然规律选择的结果,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提供的土地、空气、山川、河流。 其次,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在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中,“现实中的人”不仅能够按照自身的价值尺度做出选择或者发展自己,而且把自然欲望与崇高的理想合理的放置到对象中。
“现实中的人”是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性存在,马克思说:“我们的一生就是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 ”2一方面,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个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支配; 另一方面,人更是精神存在着的,他受精神力量的规定与支配,在满足肉体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修养,从而人才能拥有作为人的尊严。
“现实中的人”是实然与应然的双重性存在,一方面,人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面临着一种不可改变的给定性的存在,他所处的自然环境,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关系都是先前存在着的,这是一种实然性的存在状态; 另一方面,人是为了要成为自己所是的那个人存在着的,这就意味着,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超越打破那些被给定的物质世界,在改造给定的对象性世界过程中,实现所应是的目的,这是一种应然的存在状态。
(三)“现实中的人”——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方法启示
根据马克思关于“现实中的人”的科学揭示,总结出,“现实中的人”在思想意识上是依赖性与独立性并存的存在体,是在动态发展中存在这的。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就是一个在动态发展中存在着的“现实中的人”。 因此,如何进行高效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在方法选择上要以“现实中的人”为基础。 一方面,要了解大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也就是他实然的生活状态,把大学生道德教育植根在生活中,力求在生活化的教育中提升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
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追求个性、追求卓越、追求高尚、追求与时俱进成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内驱力,要有针对性的充分发掘大学生促进道德养成的内在动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沟通,促进个体在社会存在、精神存在、应然存在的成长与完善。 再有,在互联网、新媒体快速发展之下,将新媒体(如抖音、B站、小红书)和智能化的教学手段(如雨课堂、学习通、钉钉)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之中,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手段,满足大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需要。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内容基础
马克思人学思想内涵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人的本质、人的需求以及人的价值。 在人的本质属性上,人具有实践本质、社会本质和个性本质,在人的需求上,人有自然需求、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人的价值上,人需要人生价值和人格价值全面实现。 这就要求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的制定要充分体现出人的本质属性,满足人的需求,体现出人生价值和人格价值的统一。
(一)人的本质
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他从多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了解读,揭示了人的实践本质,人的社会本质,人的个性本质。人的实践本质就是指人能够摆脱先验世界的束缚,主动克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方式和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的本领,从而主宰自己的命运和生活,人的实践本质体现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人的社会本质更进一步说明,人要在给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新的社会关系,然后继续创造,我们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新的文明。 人的个性本质是指人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共同作用下能够形成一定的自主精神、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个性品质,主要体现在人具有自主、自力、自强、自为的品质,在这些品质的指引下,人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方式改造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按照人的尺度存在。
(二)人的需要
人要生存发展,就要有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自然需要就是人活着所必须的物质资料,即人的生理所需。 人的自然需要在人的生存发展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也就是说人首先得活着。 社会需要就是人不仅仅只是为了活着,人活着还需要交往,需要在人际关系中明确自己的价值,这样人才能有质量、有价值、有尊严的生活着。 精神需要是指人在生产活动中对派生出来的艺术、文化、理念的追求。 以及人的情感需要,有归属感、价值感、尊严感,有爱情、友情和亲情等方面的需要。
(三)人的价值
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指出了人的价值体现在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和自我需要的满足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个体通过诚实的劳动,为他人和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证实和表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另一方面,人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需要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同和尊重,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同时也应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表现为一种物质上的鼓励。 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统一于人的价值体系中,只讲贡献和责任,必然忽略人的需要,违背以人为本的原则,只讲尊重和满足,必然导致利己主义。 如何度过有价值的一生,要做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然而一个人价值的大小是通过它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进行衡量的。
(四)人的多重属性——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内容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揭示出了个体存在的丰富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实质上也是人的本质的延伸。 首先,从人的本质上看,人具有实践本质、社会本质和个性本质,诚然,大学生道德教育面对的也是具有实践本质、社会本质和个性本质的“现实中的人”。
那么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就要充分体现出人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要求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要能够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增长,满足大学生交往的需要以及个性发展需求,在实践中促进大学生美好人格的养成。 此外,在内容选择上要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蕴含在中国文明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更具有中华文化的底蕴,避免出现历史虚无主义,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
其次,从人的需要上看,人有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尤其要满足大学生社会交往和精神享受的需要,比如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有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从人的价值上看,人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因此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中有要有充分体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内容。
三、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归宿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价值归宿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价值归宿,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归宿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马克思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3那么个体如何成长为自由而全面的人呢?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要成为自由自觉的劳动者,使人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 ”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社会关系的全面生成与发展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使社会变成“自由人的联合体”,真正摆脱人对人、人对物的依赖形态,最后发展到依赖自己自由个性基础的生存形态; 第二,个体能够摆脱地域民族的狭隘性,开阔人的视野,更新人的观念,能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三,人对社会关系自由度的提高,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是主动占有的过程; 第四,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够自由、自主的发展自己。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涉及了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发展,那么如何使人的这几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呢? 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围度,寻求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劳动能力、劳动潜能的发挥,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积极展现,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了个人吃喝住穿方面的基本需求。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个体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这必然在生产中打破分工的界限,在与他人自觉交换岗位的过程中,又可使自己在不同的岗位上获得体力与智力的双重提高,最终使生产劳动从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最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这样人就可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人就可以利用这些自由的时间发展自己在艺术、文学、科技等领域的兴趣,使自身获得全面的发展。
生产关系与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人的社会关系,人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完善丰富发展自己。 一方面,从社会关系受动性方面看,先前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是“现实中的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在原有的社会关系中推陈出新。
另一方面,从主动性方面看,人要获得全面发展,必然需要在原有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之精华,并不断扩大和丰富新的社会关系,不断增强交往能力,通过交往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和亲密度,在这种和谐交往的过程中,促进人的素质、能力、才能的全面提高,也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共享人类文明成果,在消费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明,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归宿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引领着各个阶段具体目标的制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指在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知识储备、个性凸显方面协调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人要成为自由自觉的劳动者,其次是个体社会关系的全面生成与丰富,最后,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从这三个方面我们看出,人的全面发展既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也离不开个体个性的展现。 因此,大学生道德教育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价值定位上要体现出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从全面发展的途径上看,人是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和相应的生产关系中生存发展完善的,但是人不是被动接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人在实践中是具有主动性的,从而能够不断更新生产关系,因此人的主动性的培养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培养他们全面发展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差异、尊重创造、尊重新奇,让每个学生都能成长为符合自身全面发展特点并具独特内涵的个体。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作者:刘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