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年10月26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关键词:新疆;地域建筑;民族与文化;宗教;政治军事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he Xinjiang regional architecture, analyzed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nation and culture, religion and military politics of several aspects of the Xinjiang regional architecture and development, and introduced the modern trend of the Xinjiang regional architecture, trying to looking for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creative opportunity for cultur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Key words: Xinjiang; regional architecture; nation and culture; religion; political and military
中图分类号:TU-09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绪论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在中国的古代被称为西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新疆敞开了门户,几千年来各个民族的迁徙繁衍、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各种宗教的产生消亡以及各时期政权的变更造就了新疆独特而又丰富的建筑风格。
2.民族与文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2.1.民族生活习性的影响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羌、塞、月氏、乌孙、匈奴等是新疆的古老民族,随即汉、突厥、回鹘人的迁徙和加入,再经过千、百年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等多民族聚居的形态。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性是形成不同建筑特色的主要原因,新疆的民族大致分为游牧民族和定居的民族两大类。
(1)游牧民族及建筑
新疆的民族最早由游牧民族演化而来,因而居无定所,随着草原和河流的变迁而迁徙。主要集中于北疆和中部,他们留下的建筑遗迹不多,只有少数的石雕。如今他们中的小部分仍然活跃于中部和北部的各大草原,由于需要随着水源牧草不断迁移,因此他们的住宅就是一种可移动建筑——“蒙古包”。
蒙古包的结构特点充分适应了这种游牧生活,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精巧方便,建造拆卸运输很容易,它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木栅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外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毡的厚度可随季节增减。底部的围毡,天热时可以卷起通风。白色的表面,还装饰着由红蓝黄等颜色布料做成的花纹。充分体现了功能要求和审美要求的统一。
(2)定居少数民族及建筑
最初游牧民族的另一部分主要发展绿洲农业,因此较早的建立了城镇,其建筑类型以农业、商业和行政管理建筑、管理建筑为主,布局自由。建筑材料也仅是土木而已。尼雅、楼兰古城的遗迹中木构架的痕迹清晰可见。此外,他们的建筑深深的反映出了其生活习性,如维吾尔族偏爱室内庭院以及蓝绿色,忽略建筑等级、对称要素,建筑布局因地制宜,很少根据形式构图,这些都是民族习俗、心态、审美和价值观的体现。以民居建筑为例,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内向性的院落在一部分程度上是伊斯兰文化中对女性隐蔽的要求,位于院中的棚架和外廊则提供了室外灰空间,既满足了维吾尔族喜爱户外活动的需要。又充分表达了穆斯林对“庇荫”的独特感情追求。(图1.1)
图1.1 新疆民居的空间特点
2.2多元文化的影响
多民族必然意味着文化的多元化的产生,根据记载,公元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派僧侣传教四方,到达新疆的南部,并由此传入中原;之后伊斯兰文明由中亚传入新疆;再加上中原文化的融合,古代西域基本凝聚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明程度最高的四大语系——汉藏、印欧、阿尔泰、含闪的主要民族。
多元的民族汇集直接影响到建筑。从古至今的大部分建筑中都可以明显的看到多种建筑符号和风格的使用。诸多文化中中原文化对新疆建筑文化影响相对较大,在交河故城中反映比较明显。
交河故城(图2.1)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雅儿乃孜沟30米高的悬崖平台上。长约165O米,最宽处约300米。之所以取名为交河是因为两条河水绕城在城南交汇。《汉书.西域传》也有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而下,故号交河”。故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它由车师人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约2000~2300年。由庙宇、官署、塔群、民居和作坊等建筑组成,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
图1.2 交河谷城模型及实景
现在的交河故城大体为唐代的建筑,由三个部分组成:贯穿南北的一条中心大道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大道北端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以它为中心构成了北部的寺院区,建筑多是长方形院落,院落门向着所临街巷。从每所院落的平面布置来看可能是寺院;大道东区南部为大型民居区,建筑面积约为78000平方米,大道东区北部为小型居民区,中部为官署区;大道西区除大部分为民居外,还分布有许多手工作坊。城中大道两旁皆是高厚的街墙,大体南北、东西向垂直交叉、纵横相连的街巷把36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分为若干小区,每区有独自的出入口。
从布局来看,城市大体遵循着中心对称的原则,在人们心中最为神圣的寺院相当于中原城市中的皇宫,位于中轴线的北端,居住区和手工艺区分开、居住区按等级划分的原则也与中原类似,东西垂直的街道对居民区的划分也颇似中国内地古代城市的里坊。从建筑建造角度来看,虽然采用的是减地法(利用原生土挖坑和洞),但是在墙面上依然有着木结构的影子。在出土的文物里也发现了唐代的斗拱。
各种文化的交汇在清真寺建筑上也有明显的体现。现存的很多清真寺的建筑符号是多样的,既有典型的西亚风格,又并存有中原风格的屋檐、斗拱、彩画,有的还带有些许蒙古风格。
其中陕西大寺是乌鲁木齐市最大的回族清真寺建筑,大寺为庭院式建筑,西面大殿是寺院主体建筑,坐西向东。面阔五间,由前殿、川亭子、月台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凸字形,前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飞檐脊兽,雕梁画栋。屋顶为绿色琉璃瓦,大殿后部伸出上八下四的重檐八角亭,与前殿相连,除了功能外基本和中原建筑一模一样。
3.宗教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从古至今,很多宗教在新疆存在和流行,最主要的两个就是佛教和伊斯兰教。在建筑方面也有着深刻的反映。
3.1佛教的影响
公元10世纪前以盛行佛教,因此传入了大量的石窟、寺庙,如库车的克孜尔石窟、莫卧尔佛塔、吐鲁番博孜里克石窟等。从晋、南北朝起,佛塔、佛寺以龟兹、高昌、于阗为中心建造,《晋书.龟兹》就有记载“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寺千座。”在高昌、交河故城中仍有很多佛塔清晰可辩。
已经消失的斯尔克甫大佛塔(图3.1)属于隋唐时期建筑,呈长方形,长约10余米,宽约3、4米,残高约50米,共7层,从第一层起往上逐渐收缩长和宽度,最上2层有明显的认为破坏痕迹。在勒柯克拍摄的图片中,佛龛中的佛陀像清晰可见,约有几十尊。 图3.1 交河故城的主佛塔、金刚塔;斯尔克甫大佛塔
3.2伊斯兰教的影响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喀喇汉王朝后被大规模的传入。其对建筑的影响直接表现于清真寺和墓(伊斯语称为麻扎)的大量建造。喀什的艾提卡尔清真寺驰名中亚;喀什的阿巴霍加墓(香妃墓)是维吾尔伊斯兰建筑中最为精美的建筑;库车大寺以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水平著称;吐鲁番市额敏塔是亚洲腹地著名的三塔之一。(图3.2)
图3.2 艾提卡尔清真寺 、阿巴霍加墓、库车大寺、额敏塔
清真寺的传入,带来了特有的建筑符号、装饰手法以及建筑空间构成方式,尖拱和草木图案是最基本的符号,“穆克纳”柱头也随处可见,圆拱也是构成空间和解决室内采光的重要元素之一。和田市大加买清真寺和于田加买清真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清真寺还影响到了城市的布局,在穆斯林世界中,社区的结构往往由清真寺辐射的半径决定,它们要满足周围居民做礼拜的需要,大的会众清真寺由于做礼拜的人很多,因此往往会有很大的空间和广场,以容纳千、万人,这种清真寺也就慢慢形成了城市的中心。
4.军事政治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新疆是希腊、阿拉伯、印度和中原文化交融的要冲,也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不同的政权在这里变更,也直接缔造了新的功能的建筑。
烽燧也称为烽火台,是古代军用通信的一种方式。白天以升烟为号称烽;夜晚火为号称燧。主要用于御敌报警。在西域规模性地出现始于汉代,从汉代至清代,新疆共建有160多座烽火台。遍布于南北疆的绿州与沙海中。约在汉武帝时,在河西设置了甘、肃、凉、沙四郡后,烽燧从汉都长安一直修到盐泽(罗布泊),它保证了西域同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更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发展。烽燧的建筑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以土夯筑的实体,有土坯砌成的空体楼,有大石块垒起的斗式石台,有土木合一的柱台。经过前年风沙的洗刷,很多烽燧台体剥蚀,多已坍塌,但仍有一些保持着原状。可见其当时的施工质量非同一般。最为出名的烽燧就是库车县的克孜尔尕哈烽火台。
此外,很多城市也有着极强的防御性。如交河故城地处天山南麓,历史上为北接匈奴、南抵龟兹的孔道,也是丝路中道的北门户,加之这里土地肥沃,易于耕种,汉代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选址在两条河之间的高台之上,易守难攻。同时,其建造手法为减地法,因此,街道两边是高高的土墙,没有一个出口,狭长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战壕。入城中的敌军也很容易在此丧命。在城中,除了有了望台外,还有几条秘密的地道,便于逃生。明朝的陈诚出西域来到交河,曾写下《崖尔城》一诗:“沙河二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态废址几春秋。” (图4.1)
图4.1 适应战争的城池——悬崖、战壕(道路)、地道
5.现代建筑思潮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当代的新疆的城市与建筑,也逐渐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在城市不断的扩张和建筑的不断更新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越来越少,建筑的材料、装饰、结构正趋向全国化,虽然有过不少关于体现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尝试,但是仍然是凤毛麟角。在全国建筑和城市的“复制”、“克隆”大潮中显的微不足道。另外一些建筑,也试图诠释地域性的内涵,但更多体现的却是表面的装饰与符号,没有从真正的环境人文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反而让人感觉到的是一种不协调。
虽然贬大于褒,但是在这其中,也有一些建筑值得我们学习。新疆国际大巴扎(图5.1)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它位于乌鲁木齐民族聚居的二道桥的,是一个由宴会厅、美食广场、民族购物城、观光塔、观光伊斯兰清真寺和一个露天大型舞台组成的建筑群,在其中,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传统外廊、穹顶、室外庭院等传统空间的存在,同时,外墙的装饰、建筑的造型也极具民族特色,与当地的民俗、环境融合于一体,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地域性建筑。
图5.1 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
在现代化浪潮中,如何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并且能够使传统的地域性特色在建筑中有所体现成为目前新疆建筑需要探寻的新出路。
6.结语
新疆几千年的地域建筑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文化的发展史,一部多民族的发展史。建筑与民俗文化密不可分,探讨和了解影响新疆地域建筑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此时此地的建筑和城市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原因和过程,能够从此寻找出一些建筑创作的灵感和出发点,吸取古代新疆建筑因地制宜、个性鲜明和勇于借鉴吸纳融合外来文化为己多用的精髓,并且结合新的建筑类型、技术、材料以及理念,设计出能够真正反映出新疆特色的地域性建筑,使悠久的建筑历史和文化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王 蒙.《中国西部人文地图》,四川人文出版社.2002;
[2].解耀华.《交河故城保护和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3].严大椿.《新疆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4].张胜仪,王小东,《中国民族建筑: 第二卷新疆篇》,江苏科技出版社1998;
[5].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