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年10月29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浙江省江山市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就盛产茶叶,古称仙霞茶,北宋苏东坡有诗誉其“色香味”三绝,称其“奇茗极精”,明代正德皇帝赐名为绿茗,并列为御茶。
为挖掘传统名茶,1980年春科技人员在保安乡化龙溪、裴家地、龙井等村恢复试制成功,取名为“江山绿牡丹茶”,且在1982年商业部首届全国名茶评比中名列第二,作为全国名茶载入了《中国土特产大全》、《中国茶经》等书籍,因其品质优异,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茶园5万多亩,是浙江省20个茶叶基地县之一,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茶改果等现象,到1999年全市茶园面积只有2.2万亩,名茶生产趋向混乱,茶叶生产总量在全省排名退居20位之外。1999年市委提出了“重振江山绿牡丹”的口号,成立了江山市绿牡丹名茶产业化协会,扎实开展了创品牌、建基地、扶龙头、拓市场等方面的工作,做到质量标准、生产基地、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协调发展。经过十年的努力,江山绿牡丹茶走上了品牌化、标准化、绿色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轨道,而且发展势头强劲,良种茶园面积年均递增2000多亩。2007年我市茶叶总产值突破亿元,成为亿元产业,在衢州市名列第二。在2006年浙江十大名茶评选活动中,江山绿牡丹茶综合测评总分排名第十二。针对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特提出江山茶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江山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布局较为合理,经营效益明显增长
我市茶园区域布局明显,主要分布双溪口乡、廿八都镇、峡口镇、保安乡、凤林镇、新塘边镇、塘源口乡、石门镇、张村乡、碗窑乡等东南部山区乡镇。2010年全市有920多户茶农,茶园面积4.3万亩,其中采摘面积4.0万亩,与1999年相比,茶园面积增加2万亩。虽然今年我市春茶遇到极端低温天气,损失较重,但通过生产自救、强化管理等措施,全年茶叶产业态势良好,茶叶总产可达2100吨,产值1.4亿元,其中名优茶总产量为850吨,产值为1.25亿元。产品结构向江山绿牡丹茶为主导,卷曲形茶(包括曲毫、毛峰、江山油青、珠茶)、扁形茶为副的多元化发展,其中外销茶有蒸青茶和珠茶。
2.主产条件逐步改善,生产水平有所提高
自全省开展“三品三优”工程以来,我市茶叶生产基础有较大改善;主要表现是:茶树无性系良种显著提高。通过2001年以来茶树品种改良工程的实施,茶树无性系良种得到显著提高,到2009年,全市无性系良种种植面积达2.75万亩,良种率达64%(居衢州市之首),且早、中、晚品种搭配合理,2次获得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市)称号。初制加工落后的局面有所改善。2004年全市启动茶叶加工厂优化改造工作,淘汰了脏、乱、差、小茶厂70多家,改造初制茶厂50多家,先后建成了浙江省江山仙霞茶场、江山市廿八都枫溪茶场、江山十罗洋茶场、江山绿牡丹茶厂等4家浙江省示范茶厂,目前全市有10家茶厂通过QS、ISO9000、HACCP体系认证(QS认证的茶厂总数居衢州市前列), 3次获得浙江省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市)称号;机械采茶面积达10%,机械修剪面积达39%,机械制茶达95%。
3.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目前,我市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已逐步走上规模化、标准化、企业化和品牌化发展的轨道。一是全市有市(县)级以上茶叶农业龙头企业4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2家,经营30亩以上茶园的专业户134户16300亩茶园,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38%,全市经认定的专业村10个。二是在产业运行管理上,建立了三大运行机制,即以“市名茶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茶农”为模式的组织管理机制;以《地理标志产品 江山绿牡丹茶》省地方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为内容的质量管理机制;以“江山绿牡丹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主导的品牌管理机制;三大运行机制有效保证了产业发展的良好运行。三是产品销售渠道和网络有了一定的拓展,我市有100多人在苏州、嘉兴、杭州、北京、上海等地经销茶叶,市内外设立江山绿牡丹茶专卖店50多家,其中在杭州、苏州、上海等有10多家江山绿牡丹茶专卖店、直销店。上海市、苏州市、浙江省的湖州市、嘉兴市是江山绿牡丹茶的主销市场,占总销量的70%以上。
4.品牌建设不断加强,江山绿牡丹影响逐步扩大
为了实施品牌战略,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动名茶产业化发展, 2002年江山市政府授权江山市农业局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江山绿牡丹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4年市绿牡丹名茶协会向国家质检局注册了原产地标记(现在统一称为“地理标志”),使江山绿牡丹茶的产地和产品品牌得到了国家法律的保护。近年来,通过茶叶博览会、展示会、推介会、评茶会、媒体宣传、广告牌、建立江山绿牡丹茶直销店等多种途径,开展了“江山绿牡丹茶”品牌宣传。“江山绿牡丹茶”至今已获得省部级各类奖项25个,其中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提名名茶,连续5年获浙江农博会金奖、2007年获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2009年获第八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2010年获第五届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同时,“岭霞”、“江郎山”和“大林山”牌荣获浙江省著名商标,“十罗洋”牌茶叶荣获浙江名牌产品称号。“大林山”、“十罗洋”和“岭霞”牌茶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二、我市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江山茶叶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发展的格局,但这个格局的基础还不够牢固,运行机制还不够成熟,还存在许许多多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充实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业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较低。茶园总面积不足5万亩,只有开化县的一半;茶叶企业、茶农的经营规模仍较小,茶叶专业合作社不仅数量少,而且组织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领军企业实力不强。
二是老茶园衰退加快,改造进度缓慢。目前全市还有1.5万亩左右的群体种老茶园,茶龄大多在40年左右,单产较低,亩产值只有2000元左右,不到良种茶园的一半,需要加快低产茶园改造甚至是换种改植。而这些老茶园大多是村集体茶园,60%承包时间偏短(一般只有五至十年),不利于换种改植,40%分包到户,管理粗放,流转难度大,不利于改造和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三是采茶劳力日益短缺。因工业的发展,采茶工不足而造成茶叶失采、滥采的现象愈演愈烈,影响茶叶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四是茶叶加工厂多而小,有待进一步整治整合。目前全市还有大小茶叶加工厂90多家,一半以上仍属家庭作坊式小加工厂,加工设备简陋,工艺不够合理,技术不够到位,卫生条件较差,需要整合和改造。
五是品牌建设力度不大,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开拓能力面临挑战。国内外茶叶市场竞争激烈,我市缺少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现有的茶叶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合作意识淡薄,在产品、资本、人才和营销能力等方面缺少优势。在外茶叶经销户大多是小店小摊,店铺品位不高。
三、江山茶产业发展的思路
茶叶产业是不与粮争地、效益较高、促农增收明显、生态友好的传统产业。我市茶园生产水平参差不齐,亩产值低的1500元左右,高的10000多元,平均每亩产值仅3333元,比开化县茶园略高,却不到安吉县的安吉白茶和余杭径山茶的一半。因此,我市茶叶产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2011年是我市茶叶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重抓则上,轻抓则停,不抓则退。提升茶叶产业的工作思路是:夯实基础,主抓名茶,提升品质,做强龙头,做大品牌,推进茶业可持续发展。
1、不断完善政策,增强茶叶产业发展的动力
完善的政策是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根据茶产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要加大对茶叶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育1—2家经济效益好、产品质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关系,积极发展“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二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茶园的路、水、土和茶叶加工企业的厂房建设,加大设备的购置、技术创新等的支持力度,引导茶农精耕细作、企业精深加工。三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茶叶产业的支持力度。对资金缺乏、但发展茶叶愿望强烈的农户,帮助协调给予小额信贷;对流动资金不足、发展势头好的茶叶龙头企业,给予一定贷款贴息扶持。
2、结合园区建设,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提升
一是实施茶园素质提升工程,根据江山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要求,以综合区精品园、良种示范园的建设为重点,坚持老茶园改造更新与新茶园发展两头并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每年利用宜茶的低丘缓坡、新开发的丘陵旱地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000亩以上,通过改种换植、台刈、深耕、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优化改造老茶园2000亩以上,以此提高单产和茶叶品质;加强防霜冻、喷滴灌等设施建设,增强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是推进茶叶加工提升工程。按照目前的茶园布局和规划发展目标,合理布局茶厂,对规模小、设备卫生条件差的茶厂特别是家庭作坊式的茶厂坚决予以淘汰,对原有基础较好的老茶厂继续实行优化改造,促其建成标准化茶厂,对有一定规模的新建茶叶基地,支持新建标准化茶厂。按照茶厂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目标和每2000—2500亩茶园建设一家标准化茶厂的设想,争取到2012年全市建设20家标准化茶厂。
3、突出主抓名茶,实施茶叶产业多元化发展
以提升发展江山绿牡丹茶为着力点,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促进其他茶叶产品的发展,并拓宽茶叶综合利用渠道,挖掘茶文化休闲功能,延伸茶叶产业链。
市场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科技的竞争,我市茶叶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于现代化水平的差距,集中体现在科技应用方面。全面提高我市茶叶的科技含量,一要加强选育与推广优质高效茶树新品种,加快引进、筛选适宜我市种植的良种,提纯复壮我市现有主栽品种,适当保留一些具有地域特色、品质优异的有性系群体品种;要根据不同茶区的区域特点,合理选择、配置良种,加快品种更新步伐。二要加速推广茶园高优栽培模式,把改善生态、改良土壤、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作为重要内容,并将其与发展无公害茶叶、“绿色”茶叶、有机茶叶结合起来,推广茶叶专用肥,提高产出率、优质率和安全卫生水平。三要注重制茶工艺与设备的更新,不断研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市场适销对路的特种名优茶。四要大力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及农残降解技术;建立、健全市乡两级茶叶病虫测报网络,定期发布病虫害信息,及时提出病虫害防治的指导性意见。五要积极探索茶叶精深加工与储运保鲜技术,重视茶叶的综合开发利用,引导茶叶产品向方便化、营养化、保健化方向发展,努力拓宽茶叶开发应用领域,提高茶叶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4.加快主体培育,提升生产组织化水平
以加工、营销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年产销千万元以上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模式,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茶农开展分工协作、统一高效的茶叶生产。积极引导和鼓励茶农通过土地流转、茶园转包等形式,发展规模经营。
5.加强品牌管理,实现品牌化销售
抓好江山绿牡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工作,规范包装标识,统一包装设计,树立品牌的良好形象。积极组织参加有关茶展会、推介会、评选评优等茶事活动,做好以江山绿牡丹茶为主导品牌的宣传推介工作。征集江山绿牡丹茶歌曲,制作江山绿牡丹茶音像宣传资料,加强媒体、广告宣传,努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研究和挖掘江山茶文化,将茶叶纳入休闲观光农业,做好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
6.强化科技运用,提升科技兴茶水平
充分利用国家级专业研究院(所、校、馆、会)集聚浙江之优势,进一步寻求茶叶科技支撑,在基地共建、茶叶精深加工、茶叶重大科技攻关、品牌营销策划、人才培训等领域,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科技投入,加大新品种、新产品、新机具、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与推广进程,着力提高茶叶科技水平。一是发挥茶叶专家组作用,把脉产业问题,研判发展趋势,指导产业发展。二是充分利用茶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联合解决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与生产中普遍性的问题。三是加强茶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抓好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在岗技术队伍的再教育,提高茶叶从业人员的素质。四是探求茶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注重相关产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