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年11月02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建筑节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建筑外窗的相关性能直接影响到建筑节能的整体效果,是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的重要项目之一,但如何正确进行建筑外窗相关性能的检测以及如何正确判断检测结果,在有些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和争议。
关键词:气密性 传热系数 级别
Abstract: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ding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from all walks of life, building outside the window of the related performance directly affect the overall effect of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ding, the construc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project quality acceptance of the one of important projects, but how to do it properly building outside the window of the related performance testing and how to judge test results, and in some ways there are some mistaken ideas and controversial.
Keywords: air tightness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levels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门窗节能工程是建筑节能工程的一个重要分项工程,建筑外窗的节能性能(主要是气密性、传热系数)直接影响建筑节能的整体效果,因此测试其性能的检测行为及检测报告的正确性显得至关重要。在笔者接触到的一些建筑外窗检测、报告以及工程相关方人士对外窗节能性能的认识上,尚存在一些误区或争议。
1.建筑外窗的性能与相关标准
建筑外窗性能通常包括:物理性能、力学性能、保温性能(保温型窗)、遮阳性能(遮阳型窗)等。其中物理性能又包括: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性能等,力学性能包括:启闭力、反复启闭性能等;保温性能包括:传热系数、抗结露因子。在工程中需要复检的通常是物理性能和保温性能,而从节能角度,关注的主要是气密性和传热系数。
在检测方法的采用和结果评定时常会因引用标准版本不同,而得到不同结论,因此对主要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略作介绍。目前工程中占主流的铝合金窗和塑料窗所采用的产品标准分别为《铝合金门窗》GB/T 8478-2008)、《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塑料窗》JG/T 140-2005,以上产品标准中规定了相应外窗各项性能的技术指标及对应的检测方法;外窗物理性能(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的检测方法标准为《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2009年3月1日实施);外窗保温性能的检测方法标准为《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8484-2008;另外,对于现场外窗检测还有其对应的现场检测方法《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JG/T 211-2007。因为外窗产品本身的特点,考虑到一般情况现场安装对抗风压性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且受现场各方面条件影响,完成抗风压试验难度较大,因此现场试验检测项目一般是气密性、水密性(如果从节能角度只考虑气密性)。
2.外窗检测中的常见误区
2.1建筑外窗气密性现场检测结果的表达方式
建筑外窗气密性的检测结果,通常有两种表达方式,即单位开启缝长空气渗透量q1(单位:m3/(m·h))和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q2(单位:m3/(m2·h)),分别对应各自的技术要求。如《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7-2002中规定3级窗的技术指标分别为:2.5≥q1>1.5,7.5≥q2>4.5,取两者中的不利级别为该组试件所属等级(正、负压测值分别定级,以下均以正压为例)。如某窗检测结果q1为2.6 m3/(m·h)定为2级,q2为7.4 m3/(m2·h)定为3级,最后结果评定应为2级。如果是送检样品进行实验室的气密性检测,这样的结果毫无异议。但很长时间以来,绝大多数检测单位在建筑外窗气密性的现场检测中也是按上述方式来表达检测结果,这就不符合《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JG/T 211-2007的要求。
根据JG/T 211-2007标准外窗气密性的现场检测应该只以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q2作为最终结果,理由如下:(1)JG/T 211-2007 “5.3检测步骤”中关于尺寸测量只在第二条要求“气密性能检测前,应测量外窗面积;弧形窗、折线窗应按展开面积计算。”而没有要求测量开启缝长度。(2)JG/T 211-2007 “7 检测报告”要求检测报告包含信息:“f)气密性能单位面积的计算结果,正负压所属级别及综合后所属级别。未定级时,说明是否符合工程设计要求。”,而没有提到气密性能开启缝长的计算结果及所属级别。
据此,上例数据就应采用q27.4 m3/(m2·h)作为检测结果,最后评定应为3级,而不是2级。可见采用不同标准得出结果可能直接影响产品最终定级直至检测结论是否合格,因此必须予以明确:外窗气密性的现场检测结果应按JG/T 211-2007标准要求只以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q2作为最终结果。
2.2建筑外窗物理性能现场检测的评定标准
JG/T 211-2007标准的“6 检测结果评定”中要求现场检测的气密、水密、抗风压结果分别按GB/T7107-2002、GB/T7108-2002、GB/T7106-2002进行定级。以气密性为例,GB/T7107-2002对气密性分级规定如下:
现在上述3个标准已被GB/T7106-2008代替,一般情况下,应该执行新标准,于是有不少检测单位按GB/T7106-2008对现场检测结果进行定级,GB/T7106-2008对气密性分级规定如下:
相同检测数据按以上不同标准定级显然会得出不同结果。仍以上述气密性检测数据为例,采用q27.4 m3/(m2·h)作为检测结果,按GB/T7107-2002应定为3级,而按GB/T7106-2008可定为4级。究竟应该按哪个标准评定?哪个结果才是正确的?正确答案应该是按GB/T7107-2002标准定为3级,理由如下:在JG/T 211-2007标准的“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规定:“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在引用GB/T7107-2002时,正是采取注日期的引用方式。因此尽管GB/T7107-2002已被GB/T7106-2008代替,但在执行JG/T 211-2007标准进行现场检测时仍按GB/T7107-2002规定分级。
2.3建筑外窗保温性能的设计与检测
常有设计要求外窗传热系数达到某级别(如7级)或某数值(如≤2.5),而检测结果不能达到此要求,是否据此就可以判定外窗传热系数一定不符合设计要求?未必。因为现阶段施工的不少建筑工程所用的设计(2009年以前)在外窗传热系数上采用的是GB/T 8484-2002,其外窗保温性能分级按下表规定:
以7级为例,GB/T 8484-2002中7级的传热系数K在2.5~3.0之间,而同样的数值在GB/T 8484-2008中只能达到5级,因此要求按GB/T 8484-2008检测得到的级别去符合按GB/T 8484-2002设计的级别显然并不合理。那么如果以数值比较,是否就能避免不同标准间要求的矛盾呢?还是不行,上述两个标准的试验设备、试验条件等不同,如GB/T 8484-2002标准5.7中规定:热箱空气温度设定范围为18℃-20℃,冷箱空气温度设定范围夏热冬冷地区(如我们所处的南京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及温和地区为-9℃~-11℃;而GB/T 8484-2008标准5.8中规定:热箱空气平均温度设定范围为19℃~21℃ ,冷箱空气平均温度设定范围为-19℃~-21℃。两个标准中测试的温差与平均温度不同,所得传热系数当然不能同等对待。
如何让检测报告的结果与设计要求之间具有可比性?解决办法只能是工程相关方在送检外窗传热系数时,向检测单位提供设计文件所采用的标准,并明确按此标准进行检测判定,检测单位按委托方提供的标准检测,这样出具的报告才能正确判断所检产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外窗节能性能检测方面,是否按标准正确地进行检测以及是否按正确的标准进行判定,还存在一定问题。只有工程相关方加强有关标准规范的学习和理解,才能避免对外窗节能性能检测的误判和结果的误读。
参考文献
[1]GB/T 7107-2002《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2]GB/T7106-2008《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3]GB/T 8484-2002《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4]GB/T 8484-2008《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5] JG/T 211-2007 《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