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新路径研究

时间:2021年08月24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做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高职院校从全方位职业指导体系构建、就业指导联动机制建立、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提升、就业质量报告调查反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做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高职院校从全方位职业指导体系构建、就业指导联动机制建立、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提升、就业质量报告调查反馈、就业多渠道开拓和创新创业教育加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职业发展指导

  2020年我国就业市场经历了短期明显波动和变化,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慰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 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在“六保”和“六稳”工作中,排到最前面的都是就业‍‌‍‍‌‍‌‍‍‍‌‍‍‌‍‍‍‌‍‍‌‍‍‍‌‍‍‍‍‌‍‌‍‌‍‌‍‍‌‍‍‍‍‍‍‍‍‍‌‍‍‌‍‍‌‍‌‍‌‍。 目前,我国经济形式稳中有变,高校毕业生总人数逐年增加,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1 就业质量和充分就业的内涵与原因

  1.1 就业质量与充分就业的内涵

  就业质量是指毕业生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劳动报酬或收入的高低程度。 其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前景和工作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等; 同时,就业质量还包括获得岗位获得难易程度、职业发展参与度、劳资关系中的地位、职业尊严尊重程度四个方面。 就业质量越高说明劳动者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满足。

  充分就业是指在特定的工资待遇标准之下,全部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都获得了就业机会。 充分就业不同于毕业生全部就业,它主要强调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都找到了基本符合自身要求的工作,允许存在少量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1.2 确保高职院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原因

  一是新形势下就业工作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职业指导部门肩负着解决毕业生就业、招聘、考录等重要工作。 随着后疫情时代防控形势转变、国际形式变化、经济发展调整和产业结构变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性就业问题势必更加严峻。 研究和建立有效的职业指导新方法、新体系,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水平,构建有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的新型就业指导队伍势在必行。

  二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就业的满意程度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里的威望。 平等充分的就业机会、按劳分配的就业保障和持续发展的就业愿望,是增强党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号召力的重要手段,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劳动者对就业现状和职业发展的态度反映了对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发展前途的认可程度,对就业状况的担忧体现了对国家发展的信心不足。 一方面,劳动者通过就业把自己的劳动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提供了最基本的劳动力投入; 另一方面,劳动者同时也是消费者,只有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人民幸福才有坚实的物质保障,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才有强大的人力支撑。 因此,要从为社会稳定和人民信心的政治高度,看待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重大意义。

  2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充分性现状

  一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主要体现在就业人数增加、经济下行以及新冠疫情防控压力,导致就业质量和充分就业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2020届毕业生高达874万人,较2019年、2018年分别增加约40万、54万人,2021年将达到909万再创新高。 以广西省为例,2020年广西省高职院校毕业生达到了27.4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3.1万人,增幅达到了12.8%。 截至到2020年9月1日,广西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人数为22.28万人,初次就业率为81.3%。 单从数据上来看,就业率似乎与前几年基本保持平衡,但实际上从未就业的绝对数字上来看,未就业人数不降反升。

  二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公平就业现象持续存在。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仍存在很多的不利因素,如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歧视问题严重、工资福利增幅较慢、社会保障未完全覆盖等。 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中小微型企业就业,很多用人单位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用人机制和个人职业发展指导方面有很大不足,很难给毕业生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毕业生个性化问题突出也导致了不公平就业现象的存在。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以00后为主,普遍存在职业意识薄弱、就业能力欠缺、求职技巧不足、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恐惧和怀疑的心理等问题,不利于就业推荐的落实和岗位与人才的合理配置。

  3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如何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衡量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质量的关键指标是毕业生是否有较高的就业满意度和职业发展空间。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职业指导人员要把确保充分就业作为工作的基础,把提高就业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把提升毕业生满意度作为就业工作的衡量指标,切实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服务工作。 就业质量和充分程度的提高需要从全方位职业指导体系、健全就业指导联动机制、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就业质量报告调查反馈机制、多渠道就业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3.1 打造全方位职业指导体系

  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就业信息化建设,打造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体系。 逐步实现校园就业网全覆盖、“就业APP”精准化推送、就业微信公众号个性化指导、就业创新系列活动等形式充分满足毕业生的个性化需求。 利用就业网、问卷调查、职业生涯规划书等手段认真分析企业和毕业生双方需求,点对点推送精准化招聘信息和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个性化指导和困难就业学生的帮扶,建立贫困毕业生帮扶档案,高度关注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和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工作,开展以家庭困难、就业困难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就业能力提升培训。

  3.2 健全职业指导联动机制

  实现职业指导各部门联动配合。 一是在经费拨款方面,学校应严格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把就业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设置专项就业经费。 二是在院系设置方面,学校应根据对就业质量的大数据分析,从就业率、就业去向、就业地区、就业行业、就业稳定性等方面认真研究,通过合理的院系设置来保证就业质量。 三是在专业调整方面,学校应将就业情况与专业设置密切挂钩。 四是在招生工作中,应动态考查各专业往年招生情况,并根据每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的调查数据调整招生专业和招生人数,确保供求关系平衡。 五是在学校历年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明确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选课,成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全面负责相关课程教学活动,将就业指导工作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

  3.3 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稳定性和专业性,使就业指导工作迈向专业化和职业化。 关注就业指导人员的梯队建设,构建更加合理的就业工作人员队伍,完善就业工作相关制度,保持二级学院就业工作专职人员的稳定性,制定更加合理的就业考核机制,积极参加各类就创业能力提升培训。 努力提高师资和课程质量。 按照“师资专家化、课程模块化、对象全面化、方式多样化”的要求,着力打造就业指导培训师资、课程、活动、平台“四优”的发展格局。

  3.4 健全就业质量报告调查反馈机制

  按照“调查自主化、分析一体化、应用多元化、评价权威化”的要求,着力构建多对象、多层次、多形式的咨询评价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应全面系统地反映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一步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不断反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每年及时发布本校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一方面让社会及时了解本校的基本就业情况; 另一方面,可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就业工作成效。

  3.5 鼓励高职院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一方面,进一步开发就业市场,加强与省、市、区人才市场的沟通联系,共享企业招聘资源,充分利用就业联盟企业资源; 加强校企合作沟通,落实企业走访和就业单位实地考察工作,进一步融合企业需求和文化,关注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 以智慧就业平台为依托,线下线上相结合,开拓与地方就业主管部门、行业的合作,制定联办招聘活动服务标准,扩大分行业、分区域、分产业、分科类特色招聘活动影响,积极搭建新的招就平台。 另一方面,积极实施高职院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引导鼓励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就业,落实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资金补贴等政策。 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落实好学费资助、助学贷款代偿、优抚安置等政策。

  3.6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应逐步实行弹性学制,放宽学生毕业期限,根据需求调整毕业时间,积极推进休学创业保留学籍制度。 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要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为毕业生创新创业开辟“绿色通道”。 要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提升创新创业服务保障能力,多种形式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不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需要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作支撑和保障。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职业指导工作新路径,为国家建设和个人职业生涯实现保驾护航。

  作者:褚 蓉 刘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