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年11月21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不稳定耕地数据库建库的目的与意义;描述了不稳定耕地数据库建库的整体思路与技术路线;重点论述了资料收集、数据处理与数据入库等数据建库的各个过程;阐述了不稳定耕地数据库建库后的数据检查整体流程;最后,作者对不稳定耕地数据库建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相信能给从事二调的相关单位与各地方国土资源局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二调,不稳定耕地,数据库,后备资源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unstable database building of cultivated land database purpose and meaning; Describes the unstable database of cultivated land database building whole idea and technical line; Discusses the data collection, data processing and data inventory data such as database building of each process; Expounds the unstable database building of cultivated land database after data check overall process; Finally, the author the unstable cultivated land database construction of the databas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summary and analysis, believe to be able to give the relevant units engaged in two of the local bureau of land and resources and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two adjusted, unstable cultivated land, database, the back-up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耕地资源作为土地资源的精华,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稀缺资源。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还是当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八大核心领域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讲,耕地资源的安全问题是资源与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五大问题的核心内容。耕地资源安全涵义已经从最初期单纯的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演变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方方面面。在人口增加和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耕地资源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1-2]。
为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不断增长的需求,落实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完善第二次土地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70号)精神,确保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完善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内容,在第一、二次土地调查的工作基础上,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遥感图像处理技术,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全面开展不稳定耕地数据库建设工作。
1 目的与意义
1.1 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建设占用耕地的需求不断增大,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任务非常艰巨。查清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后备资源状况,深入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是当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主要途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是国家每年下达地方考核目标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耕地备资源调查的目标是全面查清我市范围内的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耕地后备资源基础数据。分析出我市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潜力和发展方向,拓展我市经济发展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需求,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3-4]。
1.2 意义
以全国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下简称为“一调”)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为“二调”)成果为基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 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地类认定标准,采取内业比对图斑、外业踏查核实、相关部门确认、政府书面报告等方法,全面查清不稳定耕地资源地块的位置、地类、面积、权属,为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制定地方辖区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开发整理计划以及有序安排“占补平衡”项目提供依据,为当前的经济建设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也为制定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专项规划和项目评估提供依据。
摸清地方辖区内的耕地后备资源意义非常重大,不仅为编制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专项规划和年度任务计划提供了详细的基础数据,而且为提前谋划完成年度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地任务奠定了基础。
2 技术路线
图1 不稳定耕地数据库建库总流程图
根据第一、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及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布置相应的软硬件环境,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后获得不稳定耕地数据,技术路线总流程图如图1所示。
3 数据建库
3.1 资料收集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介绍所收集到的全国土地详查成果、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土地利用规划资料等,包括资料的总体情况、资料的名称、时间,资料的合法性、齐全性、现势性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I.全国土地详查资料;
II.第二次土地调查资料;
III.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
(1)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XX年—XX年)1幅,比例尺为1:XX万,纸质,有完整的坐标系统(如是电子数据的,说明数据格式)。
(2)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XX年—XX年)X幅,比例尺为1:XX万,纸质,有完整的坐标系统(如是电子数据的,说明数据格式)。
(3)XX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年—XX年)文本1本。
(4)XX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年—XX年)编制说明1本。
(5)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年—XX年)文本X本。
(6)XX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XX年—XX年)文本1本。
(7)其他相关资料(根据实际,具体说明所收集到的其他相关资料的名称、时间、数量、介质以及图件是否有完整的坐标系统。)
3.2 数据处理
对XX市各个县(区)的“一次调查”的栅格数据进行投影变换和坐标系转换,用“二次调查”的高斯-克吕格投影和西安80坐标系进行统一坐标变换;利用“二次调查”的耕地类型矢量数据对全国土地详查栅格数据进行裁切;完成“一调”裁切栅格数据的矢量化。提取地类代码分别为“111”、“112”、“113”、“114”、“115”、“117”的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以外的图斑数据并进行统计计算。
3.3 数据成果核查
在二调数据成果基础上,剔除以下类型图斑:
(1) 新一轮规划布局扩展边界范围内的,单独选址重点项目及国家重大项目内的图斑;
(2) 耕地坡度25度以上的,除了个别地区是集中连片的图斑;
(3) 远离村庄难以到达的图斑;
(4) 石山地区难耕作的(破碎耕地部分)图斑;
(5) 单独地块小于600平方米的图斑;
(6) 二调已经是基本农田的图斑;
(8) 村庄、居民点中间的图斑;
(9) 2006至2010年已纳入后备耕地资源的图斑。
并通过内外业预判确定本地区可用于耕地后备资源的目标地块图斑的位置、范围和地类,逐块检查落实统计汇总地块的前后图幅号、图斑号、地类、面积、权属等状况和位置坐标。
3.4 数据入库
对完成数据检查的不稳定耕地数据分类,分批导入MapGIS或SuperMap数据库中,建立XX市不稳定耕地数据库:
(1) 完成矢量数据入库;
(2) 完成元数据入库;
(3) 入库后数据质量检查,对图层拓扑关系、属性和空间关系进行检查,确保不存在错误;
(4) 建立数据字典和制作索引。
4 数据检查
为保证建库的质量,需对入库的数据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对检查的错误进行改正。检查的项目包括矢量数据几何精度和拓扑检查、属性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检查、图形与属性数据一致性检查、图幅接边完整性检查等。各检查项目的检查的内容如下:
4.1 整体性检查
(1)检查汇交数据的目录组织结构、文件命名、数据分层是否正确或是否符合汇交要求。
(2)检查数据成果是否通过了自检、检查验收和国家级成果核查,是否具备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预检报告、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验收意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核查确认意见等相关要求。
(3)检查数据现势性是否符合要求,数据源时点和数据完成时点是否符合要求。
4.2 数据完整性检查
(1)检查不同县级成果数据的地理覆盖范围是否完整、无遗漏。
(2)检查表格数据是否无遗漏和无多余。
(3)检查元数据是否无遗漏和无多余。
(4)检查必填数据项是否为空值。
(5)检查文本数据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如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工作报告及相关说明文件等是否无遗漏。
(6)检查图件种类是否齐全、规范,编绘方法是否正确,能否满足编制自治区级图件要求。
4.3 逻辑一致性检查
(1)检查空间数据要素分层、属性、元数据的数据结构是否与《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保持一致。
(2)检查数据分层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如所有的土地调查数据不应超出行政区等。
(3)检查数据项的值是否符合值域范围的要求,值间的关系符合规定的逻辑关系,如按照地类和行政区划进行统计的面积结果应一致,控制面积数据是否与上级下达的控制面积相等等。
(4)检查是否按要求建立拓扑关系,建立的拓扑关系是否正确,如多边形封闭、不存在多余标识点、悬挂节点、坐标点重叠、线和弧段自相交等现象。
4.4 空间定位准确度检查
(1)检查不同比例尺空间数据坐标系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2)检查投影方式的选择及参数的设置是否正确。
4.5 属性数据准确性检查
(1)检查数据值及其单位的正确性,如地类图斑面积扣除的正确性。
(2)检查各县不稳定耕地分类面积汇总表等统计汇总表数据是否正确。
5 小结
从以上所述可知,不稳定耕地数据库的建设数据量大,技术要求高;数据库的完整建立对我国经济社会与土地规划利用有着重大意义。针对建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耕地资源安全的资源力、环境力、经济力、社会力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 加强领导,组织保障
为全面开展好此次摸底调查工作,必须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和协调摸底调查工作,各区(县)政府根据要求具体落实,确保项目按质按量按时顺利完成。
(2)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3) 树立科学保护观念,提高耕地保护意识;
(4) 切实控制非农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
(5) 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6) 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控制耕地农业污染,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7) 预防和治理工业“三废”污染,改善耕地生态环境;
(8) 针对不同发展区域,制定耕地保护政策。
参考文献
[1] 李新涛,许兆良.山区县耕地占补平衡情况分析与对策建议[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石竹筠.我国后备土地资源的潜力[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2年03期.
[3] 封志明.全球耕地资源变化态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4年02期.
[4] 张舰,后备耕地资源调查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