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年11月22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水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实现水利工程与农业农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水利工程 农业可持续发展 探析
Abstract: the first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i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e water conservancy to set the high request. How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对与农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须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全面掌握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更好的贯彻落实中央2011年一号文件精神,推动农村水利发展和改革步伐,促进农村水利事业健康发展,笔者深入到海城市东四管理区,走访听取了镇区、村近年来水利建设的情况介绍,并进行了实地察看。通过广泛调研,基本掌握了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一、 建设现状
海城市东四管理区现有农业人口2.5万人,土地面积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33公顷,人均耕地面积2.1亩。境内现有农田灌溉深井27眼,抗旱小水井287眼,提水闸站1处,有效灌溉面积达2.1万亩,占耕地面积40%。现有排水闸站3座,拥有10台70泵排水机组,总装机1200千瓦,控制排涝区面积48.3平方公里。近几年来,东四管理区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扶持,多元化筹措资金,在排水闸站更新改造、涝区治理等方面下大力气进行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占农村水利工程绝大多数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现状却令人堪忧,这些工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人用、没人管,有人问、没钱修”的现象,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不高,灌溉渠道水利用效率较低,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管护不到位等等,很多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存在问题
1、工程病险老化严重
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低,再加上几十年的运行,工程老化失修严重。部分机电井、泵站等设施,没能全部更新,设备带病超期服役,仍在使用高耗能、早应淘汰的电机、变压器,啃老本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2、灌排沟渠效率不高
大部分农田的灌溉条件是土渠输水,距水源稍远的地方根本无法灌溉,而且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排水沟道桥涵不配套,使排水系统处于半瘫痪状态,工程运行效率低,直接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3、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原来种植结构主要是以玉米、水稻为主,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现在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瓜果、苗木等作物对灌溉、降渍、抗旱的标准与原有的设施不一致,其标准要求更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给农村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带来了困难。
4、工程管理仍不到位
分布在各村、组的小型水利设施由于诸多原因,管理很不到位,有的甚至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导致设施提前老化,使用周期缩短。设备利用率较低,分布不均衡。一是有井无电。二是有井无泵。由于维修费用全部村集体承担,各村集体积累资金较少,水泵无法及时修复,导致有井无泵。三是有地无井。由于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没有进行整体规划,只在项目区内打机电井,造成农田机电井分布不均衡,有地无井现象十分突出。
5、投资投劳逐年减少
税费改革后,“两工”取消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失去了基本保障,出现了“劳动力组织难、资金筹集难、管理到位难” 的“三难”状况。一些属于村、组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能解决的小型水利设施维修改造和更新问题,村干部为了回避矛盾而放弃使用,没有用足政策,工程效益逐年衰减。
6、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2006年乡镇机构改革后,70%的乡镇水利站被撤销或与其它站所合并办公,从事水利工作专职人员仅为2004的1/4,且具有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减少,而且有部分水利人员身兼数职,不能满足基层水利工作实际需要。
三、对策建议
从根本上解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主体不落实、运行效益低、产权不明晰、管护责任模糊等棘手和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必须加快在规划编制、资金投入、工程建设、建后管护等方面形成新机制。
1.“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规划机制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区农业特色,根据农业总体规划要求,注重水利工程实效,研究制定符合地区实情的农业水利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高标准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善农业物质基础条件,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财政为主,主体多元”的投资机制
小型农田水利的公益性特点也决定了投入责任主体只能以政府为主,农民投入原则上以投劳为主。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公共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加大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力度,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融资方式,通过财政以奖代补、奖补结合以及优惠贷款、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带动社会资金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的投入,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渠道。
3.“政府引导、农户参与”的建设机制
农民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在小农水项目建设上,应改变过去政府一手包办、农户参与决策和监督少的做法,遵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民办公助”的原则,推行农户全过程参与的建设模式。要广泛调动受益群众的积极性,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投工投劳兴修水利。
4.“产权明晰、权责一致”的管护机制
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问题,应遵循“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严格界定各类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解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公共性和农户家庭经营的个体性矛盾的重要途径。要按照“民建、民管、民有、民营”的模式,逐步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培育成为用水和管水主体,赋予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灌溉工程自主管理职权,建立群管为主、专管为辅,专群结合的新型农村水利服务体系。
农田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农村水利工程投入大、见效慢、管理难、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公益性较强。因此,尽快建立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水利的建设,加强领导,大力推动农村水利发展和改革步伐,促进农村水利事业健康发展,在政策、财政等各个方面多多支持基层乡镇水利工作,以使我们镇(区)水利站在基层水利工程调度、运营及管理工作中,高效的服务于“三农”,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