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12月21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夷门,典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即战国魏都城的东门,后来成为大梁(开封)的别称。 夷门因战国时期“窃符救赵”的典故而名扬天下,引发后来历代文人雅士的吟咏抒怀,其中所蕴含的魏之遗风,在北宋时期的许多诗歌中皆可窥探,并延续至现代开封人的生活之中,展现了“汴梁风骨”在开封这片土地上的古今传承。
【关键词】宋诗; 夷门; 窃符救赵; 汴梁风骨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记载:“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 ①夷门,即战国时期魏国都城的东门,后来又成为大梁(开封)的别称。
夷门遗址位于现今河南省开封市。 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赵求救于魏,魏王因惧秦而不敢出兵,情急之下,信陵君听取大梁夷门的守门人侯嬴之计,借魏王宠姬如姬之手窃取兵符,夺取兵权,带领屠夫朱亥,率十万大军,击败秦军,成功救赵,上演了一出“窃符救赵”的历史活剧。 西汉时期,司马迁访大梁废墟,寻夷门故址,并在《史记》中刻画了信陵君仁而下士、侯嬴愿为知己而死、朱亥忠义有勇的侠义形象,引发众多诗人词家前来吟咏凭吊、感慨抒怀,夷门因此名震天下,久经传颂。
北宋时期,苏轼、王安石、宋祁等诗人创作了许多与“夷门”有关的诗篇,承魏公子之遗风,展现了北宋都城人的汴梁风骨。 直至今日,大多数开封人身上仍有一股侠义之感,他们热情好客、重情重义、扶危济困,将魏之遗风与汴梁风骨内化为一种精神品格,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一、窃符救赵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在长平之战大败赵国军队,接着进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万分危急之下,赵国接连派使者赴魏国求救。 魏王派将军晋鄙带兵十万前往营救,中途受到秦国威胁,因畏惧秦国的强大势力,又命晋鄙驻扎在邺城观望形势。 信陵君魏无忌数次劝谏魏王出兵未果,决定亲率门客,抗秦救赵。 他听取夷门的守门人侯嬴之计,借魏王宠妃如姬之手窃取了虎符,在义士朱亥的协助下,夺取兵权,率领八万精兵,成功击败了秦国的军队,解了赵国之围。 自知窃符救赵会触怒魏王,信陵君与门客留赵十年未归。
司马迁在《史记》中极为推崇魏国公子信陵君:“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 ②战国养士之风盛行,信陵君得以“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就在于他的“仁而下士”。 他为人宽厚仁爱,礼贤下士,无论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侯嬴、市井义士朱亥,还是赵国藏身于赌徒酒店之中的毛公、薛公,无论这些士人才能大小,他都谦卑恭敬地按照礼节同他们交往,丝毫不会因为自己的地位尊贵而轻慢士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侠义之举的背后,有三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侯嬴、朱亥和如姬。 侯嬴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出身卑微,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才”,在认定信陵君品行过人,值得交往后,他慷慨献计,引荐义士朱亥,在救赵一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后,他以“临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的忠义姿态践行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价值观。 屠夫朱亥隐于市井之中,面对信陵君多次的登门拜访和以礼相待,他都不卑不亢地谢绝了。 而在后来,信陵君为救赵一事再次登门,他毅然答应,并舍身效命,在关键时刻协助信陵君夺取了兵权。 最后一位关键人物是魏王宠妃如姬,信陵君替她完成了为父报仇的心愿,因此她“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果断巧妙地窃取虎符,助信陵君夺取兵权。
二、宋诗中的“夷门”
信陵君、侯嬴、朱亥等人的英勇侠义,光耀千秋,成为历代人们传颂的佳话,而开封夷门,也因此引来了众多诗人词家们前来吟咏凭吊、感慨抒怀。
北宋时期,“夷门”常被诗人用在赠别友人的诗篇之中,如王安石的《送李屯田守桂阳》中的“夷门得邂逅,绿发皆半白”。 孔武仲《与廖开甫自淮南同行赴举相别五年复相遇于蕲水县为诗赠之》中的“来书吾初走夷门,倾盖得君恨不早”。 周权《至国门闻苏文饶将出部戏赠长句兼简其兄世美》中的“去年夷门十月雪,九衢日昃行人绝”,以及江西诗派诗人晁冲之的《夷门行赠秦夷仲》:“君不见夷门客有侯嬴风,杀人白昼红尘中。 京兆知名不敢捕,倚天长剑著崆峒。 同时结交三数公,联翩走马几马骢。 仰天一笑万事空,入门宾客不复通。 起家簪笏明光宫。 呜呼! 男儿名重太山身如叶,手犯龙鳞心莫慑。 一生好色马相如,慷慨直辞犹谏猎。 ”此诗晁冲之借典故“窃符救赵”,赞颂夷门客一直具有侯嬴的狭义之风,并以此赠友。 诗的前四句,陈词慷慨,气势恢宏,刻画出一个仰慕侯嬴、有侯嬴般胆识与侠气的夷门客形象,中间五句,写了另外一种人:他们唯利是图,趋炎附势,十分可鄙。 最后四句,采用对比手法,前两句写夷门客的侠义,他们扶危济困,不畏强权,视生命如鸿毛; 后两句写朝廷上的文学之士,他们明知朝廷施政有误,却为自保,不敢直言进谏,而司马相如则“慷慨直辞犹谏猎”,想到此,诗人感慨万分。
曾巩也在《侯荆》一诗中借咏侯嬴与荆轲二位侠士,赞颂其为君王和国家排忧解难、尽职尽责、侠肝义胆的高风亮节:“侯嬴夷门白发翁,荆轲易水奇节士。 偶邀礼数车上足,暂饱腥羶馆中侈。 师回拔剑不顾生,酒酣拂衣亦送死。 磊落高贤勿笑今,豢养倾人久如此。 ”诗中“偶邀礼数车上足,暂饱腥羶馆中侈”一句,引用《史记》中信陵君与侯嬴的故事:魏公子听说侯嬴一人是贤能之士,便派人去见,并赋予厚礼,而侯嬴坚持操守,不肯接受,公子于是大摆筵席,亲自带着马车及随从去迎接侯先生,侯嬴见此径直坐在了公子空出来的尊贵座位上,没有任何谦让的意思,在路途中又去拜访朋友并与朋友交谈让信陵君在旁等候,以此来观察信陵君的态度,而信陵君始终以谦恭的态度耐心等候,无丝毫不耐烦之意,侯嬴因此认为公子是品德高尚、礼贤下士之人,此后便与公子交好。 信陵君心系魏国,礼贤下士,因而能赢得夷门门客侯嬴“酒酣拂衣亦送死”的侠义赴死。
然而,王庭圭在《和陈柄臣见赠》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山城相遇初相喜,共论大梁人物美。 莫学夷门抱关吏,谋窃兵符椎晋鄙。 ”信陵君听取侯嬴之计,窃取虎符,杀害晋鄙,夺取兵权,侯嬴此举,是对魏国的不忠,因此,“莫学夷门抱关吏”。
除了信陵君与侯嬴外,对朱亥进行追念的诗歌也有很多,如大诗人苏轼作有《朱亥墓》一篇,赞颂朱亥的侠义之举:“昔日朱公子,雄豪不可追。 今来游故国,大冢称屠儿。 平日轻公相,千金弃若遗。 梁人不好事,名姓寄当时。 鲁史盗齐豹,求名谁复知。 慎无怨世俗,犹不遭仲尼。 ”此诗作于公元1060年二月,苏洵料理完妻子后事,携苏轼、苏辙二子返京,途径朱仙镇时,苏轼作下此诗。 据《祥符县志》记载,朱仙镇为战国时期朱亥故里,当年夷门守门人侯嬴向信陵君举荐朱亥,朱亥在“窃符救赵”中协助信陵君取得兵权,对此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纪念朱亥,人们将其称为朱仙,并将他居住的村庄和村镇称为仙人庄和仙人镇。 “平日”二句点明朱亥认为“小礼无所用”,而后四句借《春秋》定齐豹等人定为叛盗之事,赞颂朱亥的忠肝义胆,不惜玷污自己名誉,也愿为知己赴汤蹈火。
穆修在诗中称朱亥为游侠:“台上墓边芳草绿,游人心事立徘徊。 闲登朱亥游侠墓,却望梁王歌吹台。 ”黄庶也有作《过朱亥墓》表达对这位雄豪之士的悼念:“枯林寒草墓丘墟,等是当年一丈夫。 地下若知应笑死,衣冠今日有屠沽。 ”
北宋时期,文化繁荣,文人之风盛行,却缺乏了积极的抗争精神。 晁冲之、苏轼等诗人称颂侯嬴、朱亥等侠义之士,背后隐藏着对北宋士风的一种反思,表达了对魏之遗风的敬仰与赞颂,是汴梁风骨的一种历史传承。
三、汴梁风骨的现代传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悠久的古城开封,地处中华民族历史的发源地,一次又一次的城市重建,延续了辉煌灿烂的中原文明。 千百年来,中原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开封人,形成了古朴淳厚的民风与任侠好义的精神品格。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外地人来到开封,如果被人欺负,开封人便会群起而救助; 若是缺少钱财,开封邻里也会争相给予帮助; 东西怎么卖、路如何走,总有好心人指点; 邻里亲友之间互睦互助,经常来访问候……这种场景,不仅是北宋民间的日常,也是现代开封人的真实写照。 他们承有魏公子之遗风,信义有道、尊老爱幼、扶危济困、见义勇为。 在2020年国家抗击新冠疫情的危难时刻,来自开封市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52名医务人员前往湖北支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解救苍生于危难之时,这是侠义之风的延续,也是汴梁风骨的传承。
四、结语
“夷门自古帝王州”,古城开封,一砖一瓦皆是诗,一门一桥皆为史。 溯古追今,夷门因“窃符救赵”这一历史典故名扬天下,历代文人雅士作诗吟咏,表达对信陵君、侯嬴、朱亥等侠义之士的敬仰与追思,其中所蕴含的魏之遗风,在北宋时期的许多诗歌中皆可窥探。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开封人浸染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中,形成了古朴淳厚的民风,凝练了任侠好义的精神品格,这既是魏之遗风的延续,也是汴梁风骨的传承。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890页。
②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版。
参考文献:
[1](清)周城.宋东京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清)李濂.汴京遗迹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
[3](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4](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程瑞丽.社会学视野下的北宋东京诗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
[6]张艺耀.魏国士人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作者:宋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