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02月12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 要]湖北民间工艺纹样经过长期发展与演变,从最早的原始崇拜龙凤纹到四神纹样,至忍冬、莲花的植物纹样,再到吉祥寓意的婴戏、八仙纹,还出现了文人墨客手下的诗文雅句,也有劳动人民文艺创造的俚语、口号。纹样发展的历程,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时代特征与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风貌。在这一演变历程中,又有其纹样配色、纹样样式的特点以及湖北民间地方习俗的影响,富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纹样;审美;发展;演变;纹样颜色;纹样样式
一、湖北民间纹样的发展
湖北民间工艺纹样中装饰技艺、纹样图案随着社会生活风俗的发展而发展,演绎了各具时代特色的纹样艺术。工艺上的装饰图案经过各个时期的自然演化生成独特的装饰规律,形成其多样、独特的传承体系。湖北工艺纹饰图案继承荆楚之风,造型华贵瑰丽,想象奇特夸张,用色大胆,有楚风之韵。
从最早的几何纹,至凤鸟、祥龙、麒麟、寿龟四神纹样,再至飞升意味的图案纹饰,以及后来的牡丹、萱草、莲花等植物纹,自明清之后,纹样装饰上开始追求“言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纹样图案法则,追求吉喻,进而也出现了大量诸如婴戏纹、八仙纹、麒麟送子等富有吉祥意味的纹样图案。其演化由早期的图样显性表意到之后的隐性表达,在陶思炎的《中国祥物》中是这样对显性表意到隐性表达进行定义的:“所谓由显到隐,即祥物由显著的有形之物向潜隐的图案和象征转化,虽在形象上趋向了抽象,但它们所寄寓的嘉庆意义却没有随之淡化,而是更具艺术的魅力。”[1]
在湖北民间工艺纹样中,匠人们常使用的“八仙纹”装饰就由最初的八仙人物形象演绎成八仙的各自法具来表现的,“明八仙”也由此转化为“暗八仙”,但这并没有将其吉祥寓意淡化,反而更具神韵。于此,民俗吉祥自然纹饰的演化过程,也有化“凶物”为“吉物”,亦有与人共融互通、祥善植物为“吉物”,“所谓由凶到吉,是指原本丑恶有害的事物或疾病、死亡有关的东西,在民俗生活中赋予了某种功能追求和文化理解,转易为某种祥瑞的象征。”[2]
而后,也有越来越多地将温和、平和、对人有益的自然物定为“吉物”。“吉物”的界定也根据地域与工艺匠人们出于个人对纹样的理解而定,在湖北民间工艺纹样中,也有将五蝠捧寿中“蝙蝠”的形象更替为“蝴蝶”,而这种更替并未改变其中“寓意”,相反这却是湖北工艺匠人们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所产生的独到理解。于此,民间工艺纹样兼顾装饰性与寓意性。湖北民俗典籍资料中关于湖北婚嫁礼仪中有备茶果、饮喜酒、赠喜坛的习俗,因而民窑工艺也发展出与茶有关的吉祥纹样,也有与酒相关的简略纹样。
在湖北民俗文化之中,戏曲故事作为民间文娱生活的主要方式,在纹样上也有其独特表现,既有花木兰替父从军、姜太翁钓鱼、鹊桥相会等传统戏剧故事,也有“中华民国”时期的外国人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革命故事、20世纪70年代样板戏戏曲故事,风格种类依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体现出民俗生活的样式风貌,展现出劳动人民超脱、知足常乐的豁达精神与风俗意趣。
而在部分湖北民间工艺纹样的装饰艺术上,出现了诗文口号类装饰,明清时期多为诗文类装饰,在当时科举制度影响下,高升仕途需要通过读书及科举考试来完成,而诗文则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进而有警醒其发奋图强之意。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诗文类的装饰纹样种类逐渐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在装饰图案上,“口号”开始兴起并且逐年增多。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们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各种生产、生活、 革命口号都给湖北民间装饰纹样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进一步促进了民间纹样的进步。
这反映了人们高涨、积极的生活心态,也为湖北民间工艺纹样的装饰品类又增添一抹色彩。从民俗文化与工艺的联结性上说,湖北的民俗生活形态是湖北民间纹样艺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同时,湖北民间纹样的艺术形式丰富,反映了湖北的民俗生活形态。
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湖北的民俗生活文化为湖北民间纹样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湖北民间纹样又丰富、充实了湖北民俗文化的物质内容与精神涵养。因而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从湖北民间纹样的发展演变来看,纹样经历了由早期的几何纹样到龙凤神灵,再到牡丹、莲花等植物纹样,至明清以后富有吉祥寓意的八仙、婴戏等纹样,并且还有独具地域语言特色的诗文、口号纹样。其发展过程中,也反映了时代变迁与审美意识的发展流变。
二、纹样的时代特征
纹样之美是带有装饰意味的形式,从凌厉的商周到秦汉、魏晋南北朝,从华贵的唐宋到素雅的明代,最后至清,五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与审美文化都铸造出不同的审美趣味,进而也形成了每个时期不同的纹样特点,纹饰美感的成因也出于此。商周的纹饰审美特点是神秘之美。商周的青铜器最能体现这一点。青铜器是一种祭祀的礼器,用来供奉祖先或铭记战功。
因而,中国独特的青铜纹样艺术之美是一种庄重又神秘的美。最能代表青铜艺术中的纹饰的则是“饕餮纹”。饕餮纹是一种充满凶猛、可怕意象的兽面纹。饕餮实际上是一种融合多种动物形象的集合体,古代先民们认为饕餮拥有巨大的神力,饕餮纹融入了一种复杂的宗教观念和情感,这不仅是一种对其他部落的恐吓,还体现了对本部落的一种保护。
因此,青铜时代的纹样艺术之美,就在于它融合了历史力量和原始宗教的神秘观念。而自春秋战国到先秦、汉代,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巨大变革的时期。在这样的动荡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另一种就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
儒家强调用理性,鼓励人们积极出世,坦荡、乐观地面对人生。而道家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一种不受世俗约束的独立状态。在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审美趣味就转向一种追求内在的、精神的、理性的美,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其纹样也逐步走向理想,出现了大量的四神、动物纹样,譬如四神纹样、蟠螭纹、流云纹、祥云纹以及各种动物纹样,如鹿、羊、虎、鱼、鸟等。
魏晋的纹饰美学最大的审美特征是“人的觉醒”。人的觉醒源于经历了长期战乱之后,人们开始对封建礼制教条式的灌输产生了质疑。进而人们开始尝试突破礼教对人的禁锢,寻求“外化”的世界,而不仅仅局限于“内在”的修炼,于是乎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便出现了一批飞天纹、人狮纹、八宝纹等颇具个性化与时代风味的纹样。而至唐宋时期,审美趣味渐渐变为追求欢愉意境。
在唐朝兴盛的背景下,唐诗充满了青春、自由和欢乐的美感,佛教的引入也为纹饰工艺制作提供了更多素材;安史之乱后,这种美感被工整、规范、凝重的美感所取代。宋代则讲究纹样的境界与立意,柔美与华贵的纹样中表现出一种人文情怀和思想。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诸如宝相花、卷草纹、牡丹纹、萱草纹等一系列植物纹样。而明清的审美趣味,则被世俗气取代了,充满了市井气息。明代由于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早期萌芽,纹样艺术越来越偏向于世俗化。
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有对爱情的歌颂,对封建婚姻的讽刺,对负心汉的谴责和对人欲的欣赏,表达了当时的人们想要冲破传统礼教束缚的愿望。清代重新回到了礼教束缚的状态,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对自然意象的象形方式其实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而绝非是被动复制”。[3]
这一时期的民间纹样有八仙纹、婴戏纹、十八学士、状元跨马游街等颇具民间风俗的纹样。不同时期的纹样艺术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而纹样的产生和发展则是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相互联系的,也会具有当前环境下的时代性与超越性。在品味纹饰艺术中的涵养时,只有将纹饰艺术和政治、经济联系在一起,与时代相挂钩,纹样的民间审美趣味与美学价值才得以体现。
三、纹样色彩搭配的历程
纹样色彩的搭配极为考究,纹样的线条与结构若为血肉,那么纹样的色彩则是肌肤。每个时期的色彩偏好都有所不同,同一颜色在不同时期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各富魅力的颜色加之纹样搭配,造就的是每个时期民间图案的别致风貌。红色是我们国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欢庆喜悦、盛大宴会的重要色彩。对红色的宠爱源自汉朝。刘邦有“赤帝之子”的头衔。
刘邦在成为汉高祖之后,为了维护其“赤帝之子”的名号,便开始大力推崇红色,把“红”发展成最具汉朝权威的颜色。随着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上越来越推崇红色,红色也就成了一种高贵的象征。随后民间就借用红色的“尊贵”来代表吉祥,红色也逐渐成为预示吉祥、富有吉意的高贵色彩,进而被广泛运用于纹样之上。而青色在古代则有着特殊的意象。“青”囊括了蓝色、青色、绿色等很多颜色。
“青”最早出现记载是青铜器的运用,因为黄铜被锈蚀后会有青绿色,因此这种黄铜制造的器皿也被称为“青铜器”。后又因为发明了竹简,便开始在竹简上写字。竹简,也呈现青绿色,因竹子刚砍下后表面油脂较多,不便书写,故而在制作竹简中有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就是要把竹子在火上烤一烤,以去除表面的油脂。这道工序被 叫作“汗青”“杀青”。因而“青”字自诞生起便带有自然的美感,也理所应当地承载了中国古代书香的气韵。
而后,因青色便于获取,又因为古代红色、黄色受到皇室的极力推崇,因此让红、黄两色充满了贵族之气,青色渐渐成为与富贵、显赫无缘的色彩,逐渐成为一种代表等级较低官员和老百姓使用的颜色。因而青色纹样的装饰风格颇为少见,但这并不影响青色纹样的审美品位与美学价值。而黄色在民间的装饰纹样颜色运用中常常见到。
首先,亚洲人肤色偏黄。其次,亚洲文明也起源于黄土之上。并且,“黄”与“皇”同音,取之以谐音,便使其充满了皇室贵族的气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极崇尚黄色,五行对应的东、西、南、北方位,黄色位于中央。而皇帝是一个王朝的中心,因而“黄”被赋予了政治与权威的象征。进而,汉武帝把龙袍、皇座等具有象征权力、中心的物件均改成了黄色,因此汉武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穿上黄色龙袍的人。
后来的朝代也都基本上继承了五行中央属黄色的理念,推崇黄色。直至明清时期,王朝的中央集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黄”自然也就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尊贵地位,崇尚黄色的习俗也逐渐流传开,而湖北等旧时为荆楚之地,崇尚红色的地域也开始逐步对黄色抱有热忱,进而也出产了一批以黄色配色的民间纹样。黑色与白色是最为古老的颜色。在古代乃至今天,黑色与白色的运用都是纹样艺术所津津乐道的话题,且带有一定的哲学色彩。
“黑”与“白”字义的起源也众说纷纭。“黑”与“白”两色,也被理解为阴、阳两极。“白”既可以理解为空无一物,也可以理解为包含所有。“黑”既可理解为吸纳一切,也可以理解为释放万物。总之,黑、白两色是带有古老、神秘、哲学色彩的颜色。至于黑白纹样的配色手法,从原始社会至今仍经久不衰。从民俗学的角度来品味纹样的颜色搭配与配色手法,得出都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有着密切关联。在每个朝代特别推崇的颜色,在民俗中也成为吉祥、吉喻的象征。《原始思维》中提及“没有哪个现象只是现象,没有哪个符号只是符号。”[4]
无论是“黄”与“红”的富贵、福气,还是“青”的孕育万物、充满自然之气,还是“黑”与“白”两色的古老哲理,在民间的纹样艺术中,这些都有其历史底蕴的纯然之色,都被运用至纹样的色彩搭配、调和之中,并为纹样附其血肉,使其更加具有审美底蕴与美学价值。
四、总结
湖北民间工艺纹样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纹样的样式、内容与工艺手法极为发达。既有威严的四神纹样,也有雅致的忍冬、莲花、牡丹等植物纹;既有吉寓且为民间所喜爱的婴戏纹与八仙纹,更有诗文雅句、俚语口号等文字纹样。纹样技艺、手法上经历了由“显”至“隐”、由“凶”化“吉”的过程,纹样样式与配色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时代特征与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风貌,同时也带有湖北独特的地域风貌与民间习俗,实乃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枚“真珠”。
参考文献:
[1]陶思炎.中国祥物[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20.
[2]陶思炎.中国祥物[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21.
[3]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85.
[4]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80.
作者:张淇徐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