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路径研究

时间:2022年02月22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 要:基层社会治理历来就备受关注,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取得伟大胜利,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为学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基层社会是社会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和谐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笔

  摘 要:基层社会治理历来就备受关注,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取得伟大胜利,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为学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基层社会是社会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和谐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按照乡村振兴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总体要求,探索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路径

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1]。要实现农村地区生态美、文明风、生活富、治理好,就要探索新时代下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实现乡村治理有效。人民群众生活要实现质的提升,就要做好基层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制度保障、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强监督与监管,帮助基层社会治理取得实效。

  1…… 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基层社会治理中,社会成员流动性较强,社会控制的能力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等方面的原因,都会给社会治理带来困难。我国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流动性和开放性将日益增强,基层社会也不再是封闭式管理区间,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1.1 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薄弱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基层社会各方面的新问题不断涌现并日渐突出,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日益高涨,但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各级政府的治理能力仍然较为薄弱,治理手段单一,治理方式简单,常常陷入被动的局面。而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适应社会发展进行的治理方式的调整,也必然会牵涉到诸多领域,需要多方协调,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1.2 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不合理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群众的思想日趋多元化,而对群众的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工作跟不上,致使一些人心态失稳、道德失范,引发不少非直接利益性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形成了共同价值观的丧失、社会心理的失衡和政治认同的危机,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基层社会治理的模式没有跟上速度,传统阶层和新出现的阶层在利益上的分歧,导致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不合理[2]。

  1.3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

  改革开放发展到现在,我国在体制和机制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机制体制实践的情况来看,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畅的现象,农村改革相对起步较晚,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相对落后,没有形成完整的治理体系。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在社会治理方面也在尝试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实施的效果不明显,很大的阻碍在于政策落地困难,职责不清、权限不明、衔接不紧,多头抓、多头管,谁也管不了、管不好的现象存在,没有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合力。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

  2…… 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社会治理的时代意义

  2.1 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实现乡村振兴,要求乡村治理有效,基层社会治理历来都是社会治理的难题,乡村治理是农村工作的短板和弱项,农村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源于匮乏的乡村治理。可以说,乡村治理这个根基不能打牢和夯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基础保障。提升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要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重点还是要从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入手,要切实规范民主选举,最大可能选出被群众广泛认可的村级干部,能注重群众感知,及时解决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事,增强群众幸福感。

  2.2 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实现乡村振兴,要求实现乡风文明。按照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的要求,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3]。现在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了,有些地方的文明却没跟上。

  社会进步要求做到乡风文明,社会大发展需要乡风文明,人们精神生活需要乡风文明。乡风文明需要提升基层整体精神风貌,从自身要求做起,从身边做起,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2.3 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

  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后,农村地区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按照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群众的美好生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应该是精神上的富足。乡村振兴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4-5]。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基层社会由于其独有的特点,给治理带来了难题。比如,在落实党相关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基层社会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政策宣传及政策解读要求较高,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很多政策在宣传中解读不到位,基层群众无法理解到位,导致好政策落地困难,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难以有效推进。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目标,是乡村振兴目标的根本要求,基层社会稳定,社会大环境才能稳定。基层社会治理是基础,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保障。

  3…… 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构建

  3.1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

  1)建立以党建为依托强化党建统领的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要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历史事实证明,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沧桑,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脱贫攻坚伟大胜利。实现乡村振兴,是当前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将要实现的又一宏伟 目标。

  基层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以及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而且关系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发展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也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政治保证。因此,新时代农村治理的现代化以及乡村振兴的实现,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6]。

  2)更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强化德治先导的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建设文明实践中心,以德治为主的基层治理模式是基层社会治理最终要达成的一种状态,只有实现德治,全社会以文明治理为主,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平稳定。基层社会治理应该在实践中注重系统谋划、有效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释放鼓舞斗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以成立专项小组在全县内加强宣传教育,持之以恒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进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不断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信念[7-8]。运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积极宣传讲解,行为示范。将道德示范人物、时代楷模等人物的先进事迹讲给人民群众听,聚焦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为社会明德,持续深化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大力营造学习、宣传、争做“好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德治形式。

  3)培育以基层协商民主为抓手、强化自治基础的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基层社会治理,协商民主是重要手段,而自治是基层社会运行的重要方式和依托,是基层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源头。要着力健全基层自治机制,推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4)强化以法治建设为屏障保驾护航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建设不容忽视,将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既要尊重乡村的人情社会,更要树立法治化理念,以法治理念化解矛盾纠纷。

  3.2 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

  1)加大基层社会治理投入。保障人力、物力、财力,联合网络管理主体如电信、移动、联通等,做好基层社会网络全覆盖工作。保证基层社会网络覆盖无死角,并做好网络覆盖的维修、管理等工作,有效保障基层社会网格化管理的基础性工作。2)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在网格化管理过程之中,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是基础工作,也是关键工作。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保障网格化的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培养一批网格化信息管理人员是保证网格化管理的关键。

  3)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从网格化人才选拔、录用、上岗等环节都要注意把控,选择一批既热爱基层工作又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在工作岗位的设计上要注重人岗匹配,权责明确,坚持一人一岗、一人一责,将人和岗位有效匹配,建立起完善的工作机制,为助力网格化实施提供条件。4)完善监督评价体系。建立以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客观为主,以工作中的各类数据为依据,避免主观评价带来的不公平、不准确。而结合主观评价的原因在于,不定期采用收集民意的形式,实地走访收集民意数据,一方面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另一方面查漏补缺,完善工作评价指标,确保最终的评价是科学有效的。

  3.3 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所谓多元化社会治理,就是在主体上除政府部门外,还有社会企业、群众、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社会治理[9]。在多元化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各自履行好角色。主要做法是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企业、群众、社会团体等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政府做好顶层设计,从制定政策、设计治理方案到在全县范围内推行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基层社会治理有效创新在于发挥治理主体的作用,基层社会企业、群众、社会团体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参与者,要充分发挥这些群体的创新意识,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3.4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创新基层治理体系主要从创新社会治理管理组织结构、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管理力量配置、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管理手段方式等方面入手。基层社会创新管理的组织结构要明确两个方向,一方面要形成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创建县—乡—村三级服务管理模式。打造县里有服务中心、乡里有政务大厅、村里有便民服务室的治理方式[10]。

  3.5 创新基层社会网络治理方式

  1)构建基层社会安全预防网。安全需要,重在预防,要重视源头预防,在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方向建立安全预防机制。

  2)构建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网。乡村振兴,需要基层社会治理有序进行,实现基层社会有效治理,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化解基层社会群众矛盾,要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会调解的目标。3)构建基层社会服务网。构建基层社会服务网要从住房、食品安全、身心健康安全等方面着手,要做好基层住房配套设施的建设,保障饮水、能源的配套及安全;要严格做好食品安全检查监督工作,切实把控食品安全入口关,加强对基层商铺的检查监督力度,严厉打击违法、仿真、售假的行为。

  3.6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具

  发展大数据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地域优势,打造大数据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帮助基层社会治理实现现代化。此外,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工具也是一种选择。首先,需要做好基层工作的顶层设计;其次,要组织专人推进,法治的落地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参与,在落实法治工具的过程中,要结合地方实际,组织专业团队,对法治工具进行学习,充分掌握法治工具要义,并将内容转化为人民群众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让其落地生根;再次,要让法治工具充分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体现群众的意志,让群众感受到自己当家做主,从而利于法治工具的落实,真正出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5).

  [2]论述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阶层的形式及其特点[Z/OL].(2017-06-15).

  [3]范建华.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Z/OL].(2018-02-27).

  [4]白文科.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N].定西日报,2020.

  [5]耿剑利.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N].晋中日报,2020.

  [6]尹耀卿,卢婷,黄万猛.社会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发展路径分析[J].南方农机,2019,50(18):90.

  [7]刘月梅.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20,22(5):26-29.

  [8]江洪.关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实践探索[J].知识经济,2018(16):12.

  [9]管文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作者:马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