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对民间建筑的影响

时间:2012年12月28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本文以南京明故宫和北京故宫、四合院为例,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布局特色等方面的考察、分析,探讨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建筑对民间建筑的影响,并就此提出了一些观点。

  摘 要:本文以南京明故宫和北京故宫、四合院为例,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布局特色等方面的考察、分析,探讨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建筑对民间建筑的影响,并就此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明故宫;布局特色;四合院;紫禁城;礼制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anjing Ming the Forbidden City and the Beijing imperial palace, the siheyun as an example, through to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geographic location, layout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yal palace building in ancient China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ivil building, and proposes some opinions.

  Key Words: ming imperial palace; layout characteristics; siheyun; the Forbidden City; etiquette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南京明故宫及北京故宫就是典型的宫殿建筑。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等级观念也决定了民间建筑的布局形式。

  以四根立柱围成的“间”为单位的中国房屋,它们的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外形不复杂,体量也不大,从四合院的百姓住房到封建帝王的宫殿都是这样。如果和西方古代建筑相比,中国建筑的个体远没有西方建筑那样高大。北京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内最主要的太和殿,平面为长方形,面宽达11间,但面积只有2370余平方米,高度36米,而意大利罗马城的圣彼得大教堂,面积有10000平方米,它的穹顶在室内就高达123.4米。但是中国并不是靠这些简单的个体房来满足住宅、园林、寺庙和宫殿在使用上不同的要求的,而是靠这些单幢房屋所组成的不同群体来解决的。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四合院在使用功能上有它的优点,它能够造成一个较为安静的、带有私密性的空间,正适宜于这些建筑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与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有关系。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历代统治者都是用“礼”制作为治国的根本。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定道德仁义的规范。古代的《礼记》中就记述了大至政治、军事,小到陈设、衣冠等多方面的规范,它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就是一整套等级思想和等级制度,它不仅制约着社会的伦理道德,而且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在这部《礼记》和其他礼制的文献中当然也记录着有关建筑的形制与规范,帝王的宫殿应该是最大最高,诸侯、仕官、庶民百姓的房屋由大到小,按次序排列,不得超越违规。房屋之大小、高低、是否位于中央和中心成为区别高低、贵贱的标准。很显然,一套四合院住宅的建筑群体是很能满足这样的礼制要求的。一座四合院住宅,有前院、中院与后院,作为一家之主的后辈自然应该居住在四合院的中心即中院;在中院的四面围合的房屋中,主人自然应该居住在中轴线上的正房,儿孙辈住在院子两侧的厢房,而家庭仆人们只能住在后院。这些房屋的大小、高低、讲究程度自然按正房、厢房、前后院房的次序等而下之。住宅是这样,寺庙、陵墓、宫殿也是这样,封建的礼制促使中国古代的建筑群体维持着方整对称、突出中轴的规则形式。扩大而之,由这些不同类型的建筑组合而成的城市也保持着这种规则的形式。

  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我国历史上的三国东吴、东晋、南朝时的宋、齐、梁、陈、五代时的南唐等,都以南京为都城。明代初年朱元璋建国后也定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朱元璋四子朱棣夺得皇位,迁都北京。所以,南京作为明代都城实际只在朱元璋一代,其营建也只在朱元璋在位时期。

  明南京都城结合地形和城池防御的需要,都城形制一改传统的规整与对称,而形成不规则格局。全程分为三大区域,即宫城区、市区和军营区,宫城区在东,市区在中部,军营区则在西北部。三区外围以城墙围合,城墙大部以条石为基,上用砖或条石两面砌筑,这道坚固的墙体周长近34公里。

  明南京城不规则的布局由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强烈显示出我国传统建筑与群体对于地势的适应性和受地势的限制性。同时,这种不规则的布局也便成为南京城与其他布局方正的都城的最大区别。城墙上设有13座城门,名称分别为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太平门、朝阳门、正阳门、通济门。每座城门上部都建有城楼,主要的几座城门,如:正阳门、朝阳门、神策门、聚宝门、通济门、三山门等还另设有瓮城,以增强防御能力。多重瓮城的设置是为了增强防御性,是对不规则布局所产生的缺点的弥补,也成为南京城城门的重要设计特点。宫城是当时都城营建的重点。虽然整个城池布局不规则,但对于权力中心的宫城,其布局比较规整、对称,体现与强调一种地位性与主导性,与以我为尊的帝权对应。宫城总体平面近方形,四面城墙各开有城门,南为午门,北为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宫城主体宫殿居于中轴线上,并按前朝后寝布置,前朝有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后寝有乾清、省躬、坤宁三宫,三宫左右又设东西六宫。前朝三殿前方依“天子五门”之制建有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宫城午门之外两侧分别建有太庙和社稷坛,这也是承袭“左祖右庙”的古制。明南京宫城的布局,强烈体现了明太祖朱元璋强调遵循礼制、力图恢复汉族传统的政治主张,显示自己乃汉族正统,而非如其前代元朝一般为北方夷狄。显然是为了让四方尊己以加强自己的统治。

  明代从成祖朱棣起都城便定在了北京,明北京都城创建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它是在元大都遗址上改造而成的,因此对元大都格局有一定的继承性。明初时,元大都宫城被略事改建,作为当时尚为燕王的朱棣的王府。朱棣登基后要迁都北京,自然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改造,其改造主要是在轴线不变的基础上将宫城南移。同时,仿南京都城形制在城北堆土为镇山,山成后赐名“万岁山”,又将皇城向外扩展以便在其南部左右建太庙和社稷坛。正如《明太祖实录》中所说:“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但规模上却远非南京可比。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北京宫殿建成,形成了明北京城初期内外三重城的格局,即外城、皇城、宫城。在总体布局上采用完全的中轴对称式,与南京城的自由布局完全不同。这是由处于平原地区的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的,但这种受地理地势因素影响的情形和南京城却是一样的。虽然,北京城与南京城在整体布局上差别非常大,但继承性却是很明显的。即北京城宫殿也建为前朝后寝形式,前朝用于帝王议政与举行重大仪式,后寝作为帝王、后妃的居住之处;并且在前朝的前部也遵天子五门之制,在轴线上建有午门等五道大门。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紫禁城内所有的建筑都是一组又一组的四合院。前朝的三座大殿,后宫的三座殿堂,皇妃、皇太子、皇太后、太妃的居住建筑都是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这众多的院落有次序地排列在一起,用纵横方向的巷道相连。它们的四周被一道高大的城墙包围,城墙的东、西、南、北面各开有一座城门,城墙四个角上建有四座起瞭望保卫作用的角楼,城墙之外侧又有一道护城河,从而构成了一座由无数四合院组成的完整而又坚固的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别具一格,是中国古典风格建筑物的典范和规模最大的皇宫。粱思成说:“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紫禁城虽然是封建专制皇权的象征,但它映射出的中国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的光辉,证明了故宫在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史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应该说现存的紫禁城和四合院这两种建筑是能够体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对民间建筑的影响的典型例子。由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影响,民间建筑的建造师在布局设计和建筑技术上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也导致了当时民间建筑形式缺乏多样性,千篇一律。但是从空间性和功能性来讲四合院仍然有很多的优点值得我们保护和继承。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楼庆西著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年

  《中国建筑史》徐跃东著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年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