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语文教学务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时间:2013年02月23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近几年也不知道是怎么了,越来越多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听觉感官,一次又一次地考验着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一、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近几年也不知道是怎么了,越来越多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听觉感官,一次又一次地考验着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以2006年的"铜须门"为开端,最近几年,社会上又涌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门",各种"门"里也暴露各种复杂的人物及其"历史背景"。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新词"火爆,什么"我爸是XX","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骑着自行车笑"等等一系列的言论,不胜枚举。

  彭宇案,让我们对"雷锋"伤了神;"小悦悦事件",让我们对冷漠的路人寒了心;马加爵、药家鑫事件,让我们对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失了语……

  国人不禁想问,我们的生活到底怎么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说,这都是社会制度的扭曲、法制的失灵造成的,而我认为,这主要是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与其说是法制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教育的问题,一个时代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问题!

  因为我们几乎丧失了几千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素养,我们几乎缺失了传统的道德观念,我们几乎迷失了精神与物质的权衡。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只剩下灯红酒绿的焦躁,只剩下黯然失色的眼神,只剩下金钱至上的想法,只剩下一具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生活在一个只靠金钱来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年代里,人们不知道如何去尊重知识,不知道如何去敬畏生命,不知道如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知道如何去评价一个人的好坏……

  没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缺失了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涵养,于是我们明显发现许多青少年道德的嫩芽过早地被摧残凋零,不少青少年实际上早已被推入精神忧郁和狂燥的病态之中。他们模仿着许多不靠谱的东西,把愚昧当时尚,把无知当成了个性,学习着成年人,比较着家里的奢华,比较着"爹们"的后台,比较着"女朋友"的漂亮。抽烟酗酒,沉迷网络、打架斗殴……甚至一些原本连成年都不能做的事情,他们竟然也在公开尝试。

  二、现实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失落

  这十几年来,我们的教育经历了"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拐点。而这期间,国人也发现了以前教育制度下存在的诸多弊端,所谓"高分低能"就是对那一代人的高度概括。于是,"减负"一词开始萌生,"素质教育"也一再被提上各类会议的议程。

  可是,在经济为先的洪流下,我们又发现了些什么?

  许多教育工作者,变事业为职业;许多学生,把学习当职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干扰下,家长、为人师者乃至一些社会团体,都在有意无意地扇动着自己的微小的蝴蝶似的翅膀,于是,我们的教育就呈现了越来越复杂的"蝴蝶效应"。

  我们的教育似乎又远离了"育人"的初衷,偏离了刚刚拨正的航道,拐入了另一个相反的方向。学校变成了教育工厂,各种不同的人进来,学校一样的教育,教出一样的人出去。学校课程基本上也都是中高考考什么就开设什么,学校"素质教育",一个劲地变成了素质技能教学,填鸭式的教授学生概念、公式、定理,目的和作用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门基本知识,学到一种基本技能,政治学科侧重西方及当代,历史侧重知识点的记忆,真正做到传统教育的只有语文,而从国人对语文的重视程度来看,即使是语文这样母语学科,也是没有负起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作文"编造谎言",答题迎合改卷老师的口味,口号式的语言,真情实感成为空谈,学生形成高分低能的载体。课堂上,老师也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公式化的课堂结构,公式化的作文模式,公式化的答题对策,根本没有达到培养人的人格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三、让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承载着补救世俗的责任

  好在目前已经有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已经意识到这样任其发展下去的危害。近些年来,他们致力于"国学"教育,开展了一系列"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课题研究和探索活动,加强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的确,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而这种伦理型文化,以礼仪文化和道德文化为核心,注重品德修养,形成了一系列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法规和准则,是可供我们继承和借鉴的精华。

  语文学科,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化,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产物,我们的语文教育,理当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学科所固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层面上,我们应该尊崇的是语文"传承文化、立人为上"的内核。我们所要教授的,不仅是"之乎者也"的用法,更应该是早已融于我们民族骨髓之中的传统美德标杆和文化素养的积淀,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体现人类道德情操、人格精神、心路历程、生存状态,关注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人与社会的终极目标,人类安全、发展与命运等"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育与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许多传统文化素养丰厚的经典作品,强调人们依礼而行,反对越礼妄为。如孔子教育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提倡"仁者爱人",强调推己及人;孟子提出"仁义理智",认为每一个人要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强调人们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敬老爱幼。西汉时的道德准则"五常",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要做到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儒家文化中对文人的要求集中在五个字"温良恭俭让",称之为文人"五德";要求读书人待人要温和宽厚,心地善良,恭敬有礼,生活要节俭朴素,在享受或荣誉面前要谦让。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之光,值得发扬光大。

  语文教材还有大量的杰出人物,如热爱祖国、九死未悔、上下求索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忧国忧民、为民请命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献身边关"收拾旧山河"的岳飞,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绝唱的文天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爱惜人才、保护人才的左光斗……

  教材中还有大量的闪耀道德之光的感人事迹,如信陵君急人危难窃符救赵,荆轲扶弱救困舍身刺秦王,唐雎大义凛然不辱使命,毛遂勇于自荐为国尽力;蔺相如以国家为重,宽容忍让,廉颇光明磊落改过自新;刘兰芝不慕荣华富贵爱忠贞情;乐羊子妻拾金不昧;窦娥负屈衔冤代母受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美德因素,用英雄人物和杰出人物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去熏陶学生,感染学生,一定会起到春风化雨润心田的作用。

  教材中还有包含着大量的传统美德因素的成语典故,如"愚公移山",鼓励人们奋发图强,不畏艰难;"破釜沉舟",则表示做事要下定决心。诸如:取义成仁,克己奉公,舍己救人,坚贞不屈,投桃报李,饮水思源,任劳任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洁身自好,淡泊明志,朝过夕改,乐善好施,宽以待人,助人为乐,成人之美,一诺千金等,有些表现了人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有些表现了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有些表现了宽厚爱人的友爱思想,有些表现了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这些古文化对青少年一代思想成长,很有借鉴作用,它能启示和教育学生要从小要成良好品质,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系人类。语文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道德成分,还要善于分析、把握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道德要求,及时补上好这道德教育课。只有学生的心灵与历史文化相契合,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同步发展,才能够开创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新天地,才能够真正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

  一个人的素养,可以决定一个人、一个家族的起落;而一代人的素养,更是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

  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精神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承者。我们的态度以及我们的专业水准,关系着下一代的将来,关系着民族文化的将来!

  教育兴,则国兴!

  我们的教育,任重而道远!